参与“战友风采录”编审的一点体会
原创 | 朱德全

最近,我参加了编审《铁道兵战友录》一书。编辑出版该书是一件好事,我举双手赞成。
我大致浏览了书中收录的一百多篇文章的题目,看了部分文章,战友们的事迹的确感人。他们是战友中的佼佼者,有劳动模范,有大国工匠,有行业翘楚,有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有创业成功、事业有成者,也有平凡中的精彩,个个风采灼灼。昔日战天斗地修铁路,今朝不忘初心逞英豪。他们不愧是英雄的铁道兵。
主编邀我参加部分稿件的编审,我的水平有限,实难担当此重任。但考虑到是宣传铁道兵,传承铁道兵精神,我还是愉快地接受了。既然接受了任务,干就努力干好。
书是奉献给读者的精神产品,如何把铁道兵战友的风采准确、完美地展示给读者,把好文稿的质量关很重要。这次编审,我理解是初审,是正式提交给出版社之前的一次把关。目的是统一文体,纠正差错,修饰文字,锦上添花。
因为编审是出成品的,也是我最为忌惮的,自己都写不好,头脑中存在一些固有的错误思维和习惯性毛病总改不了,还改别人的稿子,加上又不掌握第一手材料,与作者互不相识,不了解作者的行文风格,不知道他写作的初衷和思路,难免会犯自以为是的错误,改错了,有悖原文原意,出力不讨好。因此,编审过程中,总是小心翼翼,能留则留,没有明显错误的地方,尽量少动,或者不动。
拿到稿子后,我大致浏览了一遍,觉得所写人物都有特点,事迹感人,但个别文章文字比较粗糙,缺乏打磨和提炼。
我觉得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一、好文章一定要有个好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要新鲜、简洁、醒目。我在编审中对题目的修改下的功夫最多,反复推敲、斟酌、比较。如原文《总书记来到俺家“做客”》,涉及领袖的文章,题材独特。领袖到百姓家,用“做客”一词,虽然加了引号,我还是觉得欠妥,不能反映领袖到百姓家的意义和情怀,于是改为《总书记来到俺的家》,不明说,把意境和想像留给读者,这样可以打开读者的思维空间,同时不失偏颇。原文《地球绣花匠》,用词倒是新颖,但缺点灵气。改为《他是出色的地球绣花匠》,“出色”二字有“画龙点睛”之效,人物一下子活了。原文《村官邓万德》,看题目平淡,改为《好村官邓万德》,村官千千万,像邓万德这样的好村官不多,一个“好”字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原文《永不褪色的铁兵追梦人》,去掉“铁兵”二字,显得简洁、大气。原文《把生命置之度外的老铁道兵》,看不明白,经过与作者交流沟通,补充材料,改为《汶川大地震的逆行者》,把人物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凸显出来了。原文《搏的万家灯火明》改为《他以忠诚搏的万家灯火明》,加上“忠诚”二字,题目好像活了。原文《有工匠精神的十八大代表》,改为《大国工匠十八大代表许敬银》,直接了当,一目了然。
二、写人物一定要突出“亮点”
没有“亮点”就没有风采。“风采录”是写人物的,不仅要有先进事迹,而且有新的思想火花,一定要紧紧围绕人物最“闪光”的地方做文章,用事实说话,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不能只是把他的事迹罗列、堆积在一起,更不能写成像“总结”“报告”和“鉴定”一样。
《七十岁再出发》,古稀之年仍然在科技战线拼搏奋斗,老骥伏枥,矢志不渝,他并非“不甘寂寞”。《热心帮助战友的熊瑞华》,自己家庭并本不富裕,和老伴一起尽其所能地帮助有困难的战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不仅仅是战友感情问题,围绕他的高尚情操做文章会写的更加生动。好人李军收养藏族孤儿,那是一种人间“大爱”,要挖掘他的内心世界。平凡劳模黄景学,从农民的儿子、铁道兵战士到一级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身上有一种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劲头。如果文章缺乏提炼,缺乏思想境性,就没有高度。
三、精雕细琢出精品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文章不经过三遍四遍乃至多遍修改是不够的。鲁迅先生说过,文章都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 ,千磨万砺始成金。
我每写一篇文章成稿后,至少要从头到尾仔细修改三遍或以上,就这样还难免有错别字。前几天写了一篇《浅议搅屎棍子》,写成后,只看了两遍,急忙投稿后,出现了四处错误。
错别字、错用标点符号是文章中常见的毛病,也是明摆着的毛病,是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
文字修饰、斟酌,消灭错别字是个细活,最讲究“认真”二字,不厌其烦,不厌其改。不能自以为差不多了而偷工减料。最好是两个人以上交叉修改,因为自己固有的思维和习惯性错误自己很难发现和纠正。加上年纪大了,眼花看不清,容易犯错和漏错。
边读边改是个很好的方法。一边读一边改,一般不会出现遗漏,嘴巴和眼睛全集中在一个地方,发现问题的概率就增加了。遇到“打吭”、拗口的地方,读着费劲的地方,可能是有毛病了,要么是病句,要么是用词不当。
要有“抠字眼”的精神,反复“推敲”、斟酌。词语修改重点放在形容词、副词的用法上。标点符号和生造词也是常见的毛病,不能忽视。

槛外人 202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