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安坡村没有一户坐地苗,全是从附近村里先后迁移过来的,依次有杨、吉、卫、王、燕、戴(代)等。别看姓氏比较多,但却民风淳朴,很团结,无论谁家有事,大家都会去帮忙。何况说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这道理大家还是懂得的。
我是七零后人,所记得的事儿?也只能从包产到户说起。生产队时,大集体,大都是磨洋工,积极性不高,没有化肥,所以地不打籽,又行浮夸风,上报的亩数多,打得粮食多,交的公粮也就多,干部们面子有了,可分到每户的口粮其实并不多,受症的还是肚子。
后来,邻县宜阳有了化肥厂,用不起化肥,只能拉着架子车,到宜阳去拉胺水(造化肥剩下的废水),那年,粮食确实增产了不少。包产到户后的第一年,岭头地种得最多的就是红薯(红薯产量高,好保存)。那时,谁还讲究好赖?毕竟饿怕了,管它是啥,先填饱肚子再说。
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分包到了农户,大队留了一部分土地:岭头的洋槐树坡,平果园地等。岭头上的两片洋槐坡分別承包给我村的春贤、青贤(已故)和岭西的石龙(已故)。
后来,安坡村希望小学的新校选址在河南岸,是一队的耕地,作为补偿,将所有荒坡加上原来的老学校,一并归划为一队所有。苹果园,承包给我村爱超、根超兄弟。我记得当时每户还发过苹果。
后来,又转包给洪崖村杨和平等人。果树被毁后,土地又转包给我村上坡杨小治种了二年,现今,承包人是明珠(小处)卫XX。
从此,村里的公有资源逐渐为个人所有,村里再无活动经费,无牌可出。
生产队好像留有机动地,当时说是“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动”。可惜,后来只动了一次,便行不通了!

第二次动地大概是一九九三年左右吧?后来,也曾有人提出过动地,但因为意见不统一,所以只好作罢。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上次分到好土地的村民本来就不愿意动地;二是某些有已故老人或者女儿出嫁,多占土地的村民,更不愿意退地。有些人甚至拿国家政策说事:说什么国家政策是三十年不动?在此,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既然是三十年不动,那为什么第一次承包到户分地时,“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动”的规定怎么没人反对呢?难道第二次动地不在三十年范围之内吗?
国家承包给农民的土地不变,是从大的方针上说不变,并不是承包给某个人的土地永远不变!后来又说各地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说可以动地,还是承包给农民,并不违背政策,根据需要调整有何不可呢?再说了,邻村(中方,院西,黄窑)不都在一直调整吗?为啥到我村都行不通呢?难道说不是一个天地。之所以机械化,教条化,归根结底还是私心作怪。从那次土地调整到现在,已经几十年过去了,添人不添地,死人不去粮。
几十年,人口翻了一倍,而土地却是有减无增!有的一家几口,甚至只有一口人有地,其他全是商品粮,积怨成恨,慢慢激化了矛盾。
由于有些急需要土地的村民得不到应有的土地,便有人走极端,所以抗交公粮便成了常事,也只有抗粮,才能达到目的。
记得当时每次交公粮,便会有人抗粮……所以,每到交公粮的时候,也是村干部最头疼的时候了,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糊弄着你交公粮,完成任务了事。
后来,不但取消了公粮,并且有了地产补贴,不交公粮还给钱,所以,那些多占土地的人是更不愿动地了,也没人愿意管了,毕竟都欠馍欠饭吃,谁欠事管!
几十年来,安坡村人口几乎增长了一倍。那些人从一出生便没有土地,转眼已结婚生子,老子无粮,儿子无地,孙子就更不用说了……光空有一个农村户口有何用?将心比心,大家都换位思考一下。
这就是安坡村当前最敏感的问题,谁都不愿意触及。都说,现在种地不合算,但也没见有一家田地荒着,也没有一家愿意无偿将土地让给别人去种。所以说,有些事一旦涉及到某些人的切身利益,就很难办。

这就是安坡村的现状,在人口增长的同时,矛盾也在不断增加。
当然,安坡村这几年并不是裹足不前,也曾尝试过一些项目,比如说:开过粉房,做过酱油(黑豆),就在原大队部(村委,后来又做过学校,后卖给村民杨利国盖了房子),种过烟。
我村是附近村第一个用上电和钢磨子的村庄。当时,洛宁县水利局局长是我村人,通过关系,给我村搞了一台水轮机,一台发电机。原计划是,打算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形成的冲击力,带动水轮机发电,其结果是事与愿违。
后来,又购买了一台十五匹柴油机和发电机配套发电,那是我村第一次用上电,36伏,仅供照明,低电压、木电杆,覆盖上下安坡,不包括刘小弯(岭西)。当时,负责人是代现礼的父亲代文风(已故),后来又配套购置了钢磨……
原来的电房因年久失修被拆除了,遗址还在。我村大部分人应该都还记得,这是我们安坡人的骄傲,应该写入村史。
后来,我们下坡又买了一台十五匹的手扶拖拉机,由我村村民文风(已故)和吉根贤(已故),负责开车、耕地、搞运输。
因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有一条小河从村前流过,冬春季,水小还好过,一到夏秋河水瀑涨,出行困难,更兼学生上学(我村只有小学四年级,完小到初中,都须跨河到邻村院西去上),确实发愁。在我村在外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村终于拥有了第一座跨河桥(小型漫水桥),打通了公路,解决了人员进出和学生上学的问题。
后来还是通过在外人员的牵线搭桥,通过扶贫项目,又在村中建了一座跨河桥和村希望小学,(可惜后来村希望小学被合并入院西,教学楼改为村委会),自此,两岸连通,南北一体。
纵观安坡村的发展史,有悲有喜,有苦有乐,虽步履艰难,跌跌撞撞,但总算走了过来,发展到今天,确实不易,更不应该被遗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安坡也会与时俱进,走向辉煌!当然,这需要我们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
愿我们携起手来,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杨建涛,洛宁涧口乡安坡人,一生平淡,打工谋生,业余爱好戏曲和涂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