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路灯》第三章 蹉跎年华(二)

一天下午,宝宝和羊羊来校找乃文:“三舅,我妈叫你晚上回去一下。”
乃文一进门,大姐拿出份电报:“婆去世速归。”
他知道大姐家境困难,经常是寅吃卯粮,吃了上顿没下顿。就说:“我回去,你们别回去了。”
大姐一直擦眼泪,“咱婆为咱家操碎了心,受了一辈子苦,现在不给她披麻戴孝送终。让人会愧疚一辈子。”
乃文说:“咱妈、咱婆在世你们已尽了心,二老在天之灵是不会怪罪的。”
大姐拿出20元钱递给乃文:“那你就跑一趟。这是你卖煤土的钱,拿上回家用。咱婆去世,玲一个小娃子,在家孤零零的,你把她带来吧!”
乃文也知道兄嫂那脾气,妈一去世,玲受了不少委屈,可是来这里,不仅缺吃,而且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他说:“这能行吗?”
大姐说:“天无绝人之路,先来再说。”
乃文向学校请了假后,连夜乘火车,第二天就赶到家了。他与大哥、大嫂、玲妹,披麻戴孝在灵前日夜守护,直到送人坟地,人土为安。
晚上回来,他问大哥:“咱婆和姥爷合葬了,我咋对姥爷没一点印象?”
杰三说:“姥爷死得早,那时还没你,我才刚记事。后来听大人们说,姥爷在世时,赶个大粪车,在王范满街收粪尿。一天晚上,拉车的毛驴回来了,左等右等不见姥爷回来。家里人赶紧去找,在山神庙的河滩里找到了。姥爷在河边躺着,头上、身上到处都是沙子。把他叫醒后,他说有俩人摁着他的头,一直往他嘴里填砂糖,把他撑的起不来了。
自那以后,他家连遭不幸;两头牛接连死了,咱大姨在卢氏被刀客杀害,三舅去观音堂拉脚贩盐,在陆家园被劫路的打死……咱姥爷胆小,一直拉肚不止,不到五十就撒手人寰了。
乃文说:“咱婆今年九十了,也算高寿了,这有你和大嫂周到服侍的功劳。咱婆走了,她也少受罪啦。我回来时,大姐叫把玲妹去。”
杰三说:“大姐那儿能行吗?”
乃文说:“最好能把玲的户口转过去,吃个供应粮,找点活干,或许还能帮大姐一把。”
杰三说:“找陈秘书看能否想点办法。”
陈秘书叫陈泉生,洛河南赵村人,在城关公社当秘书。一天他找杰三,想把家属迁到东北村生产队。那时杰三当队长,同意了,给他们划的宅基地、自留地,老婆在队里挣工分,两个孩子在城关小学上学,他对杰三可感激了。
他们去公社找到陈秘书,他非常客气,又是让座,又是倒水,但一说到迁户口的事,他皱起了眉头:“边疆来内地,农村去城市,流向不对,西安又是恁大个城市。”
他摇摇头:“不好办。”乃文和大哥都挺失望。
陈秘书又说:“要不找公社长商量商量。”
公社长叫公老么,西山底人。他一见他们,又是让座,又是倒茶,非常客气,没等他们张口。他就问:“你伯现在好吧?他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当年我在洛河南打游击,一次追击治安队队长王长三,在长水镇被县大队抓扣,多亏了你伯从中斡旋。那时他是'抗日英雄’、'全动委’书记员,在县政府当书记官,在孟芳林和贺卓如面前很吃开。他担保把我放了,不然骨头早沤成灰了。”
杰三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还老记着。我伯现在青海二姐处,还可以……”
当他说明来意后,公社长说:“陈秘书,给他办办。”
陈泉生说了一堆政策问题,又要到县公安局办户口,粮食局办粮食关系转移,权力归县里。
公老么:“没别的法子啦?”
陈泉生:“这不来找社长您想法子的吗?”
公老么一转头,看到了乃文:“你的户口、粮食关系咋转的?”
乃文说:“我是去上学的。”
公老么一拍桌子:“这不有啦,按上学的办,这事交你啦陈秘书。”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卫冠武,男,汉族,1943年元月生,东关村八组人,家住担水堂后祖师阁前。1969年西安冶金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任工程公司副经理,副处职务。后调入总公司劳资处,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十多年,高级工程师。2003年在劳资处退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