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建志

看过《白鹿原》电影、电视剧的观众,一定对剧中吃面的场景记忆深刻吧。作为土生土长的白鹿原人,却觉得剧中少了白鹿原人招待客人最爱吃的方片片面,而剧中所说的油泼面不过是一种带有商业化的宣传罢了。方片片才是白鹿原人最喜欢、最爱吃的面食。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白鹿原人还非常贫穷,队里分的粮食虽然不够吃,可人们吃面食的习惯是不会改的。说起方片片,可以说没有哪家人不喜欢吃的,只是一顿方片片面用的面粉差不多是稀汤面所用面粉的二倍。原上粮食紧张,中午吃包谷糁面、旗花面、碎面、火凉面等面食,都是汤面,稀汤薄水的,一碗里能有多少面条呢。家乡人吃的方片片面,则是用罩缕把面从锅里捞出来,那可是“干干”的面片片,一片一片的。方片片面自然成了家乡人招待客人的首选,实实在在才是原上人好客的体现。
说起方片片面,我听村里的老人讲,他们也不知道哪朝哪代就有了这方片片面,反正家乡人世世代代都吃着这种面。家乡人也叫“大面片”、“方方面”、“煮面”,光从字面上理解,一个“方”字,就能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就有的“天圆地方”来,人生活在土地上,地要方,那是人们所公认的。在我看来,家乡人喜欢吃的方片片面有着久远的历史,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也不说什么汉高祖刘邦在白鹿原驻兵时将士就吃方片片面的说法了,毕竟刘邦的军队就在白鹿原驻扎了好长时间呢。
说起这方片片面的做法来,我可是有很多话要说的。小时候,常常饿肚子,心里就盼着家里来客人,来了客人,肯定要吃方片片面的,这已是不约而同的事了;小时候,我也盼着到亲戚家出门去,尤其到了舅舅家,款待我们的肯定是方片片面,我常常都能吃两碗呢。这方片片面的擀法跟普通面条的擀法没有根本性区别,区别的是,和面时跟稀汤面还是有所不同的,往往要比稀汤面和得稍硬些。面的薄厚也根据人的喜好而定,擀出来的面可厚可薄,但用刀切出来面的形状都是“方”的。在我家里,往往要分两案擀,一案薄的,一案厚的。对我们孩子来说,我肯定喜欢吃厚些的,厚面吃起来劲道,一片一片的嚼,特有口感。而薄的面,吃起来不需要怎么嚼烂,吃到肚里要好消化些。父辈们当然多数人喜欢了。
说起这方片片面,那可是要一片一片往锅里下的。那时候,总是一人拉着风箱,烧着火,家里其他人,有时候客人也会围过来,好几个人围着大铁锅,都是一片一片往锅里下,一边下着面,一边还用吕勺搅动着,因为方片片面容易“坨”在一起,搅动着,捞出来的面片就是一片一片的,而且是捞出来了就要调好饭,不能放着的。光说这下面,下过面的人一定心里感受不一样,吃着自己下的面,那种感受可是不一般。
当然了,面食里离不开菜的相辅相成。想起了那难忘的岁月,款待客人不过也是炒一两样菜而已,铁勺烂葱、烂蒜苗是常有的事。尤其在冬天,家里总少不了用大肉炼的“荤油”,用筷子捥一小块,放进面碗里,搅着搅着,白白的大油很快就消失了。放进大油的方片片面那才是最好吃的。至今我都能想起来,而且刻在脑海里。
如今,原上人早都不缺粮了,想哪天吃方片片就哪天吃方片片。就连我这在西安城的人,都时常擀着方片片面,连妻子早都被我影响了,她擀的方片片面比我好多了。你可以在白鹿原走走看看,听听当地人是怎么说的,看看白鹿原人是不是还钟爱着方片片面呢?

作者简介:刘建志,网名:白鹿放歌,白鹿原南原砲里人。乡土、乡情是他心中的结,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念着家乡人、家乡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