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河吟社点茶雅集】11月20日下午,吟社社员在台州市茗雅茶业举行宋韵点茶雅集活动,社员们先欣赏挂画及插花,抚琴,煮一壶12年陈老白茶。然后亲身体验宋代点茶全过程:清水点丹青、赏水痕、品茶味。兴致勃勃,雅集圆满成功。
活动策划、主持:玲姐
参加人员:女社员
诗词:马建勋 廖炬 姚铁飞 李靖 池 健 应莉瑛 何智勇 袁志鹏 徐吉鸿
编辑:鸿 雪

马建勋
红茶
丹忱浸润色殷红,多少芳华回味中。
独许人间千百惠,堪留知己二三同。
浓香悄掩花前梦,清气轻笼月下风。
畅饮纵谈家国事,虽非煮酒亦英雄。
姚铁飞
观吟社点茶雅集有寄
宋韵因何久自来,茶烟漾处慧颜开。
香焚净室花思雨,筅破禅机阁覆苔。
慢抚瑶琴修藻训,闲瞻挂画景瓯才。
心田定有波痕起,莫向红尘惹碧埃。
廖炬
禅 茶
霜遇东风化露啼,顿闻灵草吐新荑。
恰如佛眼微微睁,犹若莲心寂寂栖。
文火杀青藏蜜荠,沸波煮琥去尘泥。
苦甘淡味循禅理,欲是八风空是霓。
李靖
五古•赋琴社品茗雅集十二韵
吾楚有陆羽,椽笔著《茶经》。
吾乡产云雾,味冽颜色青。
吾道宗孔孟,沛然达沧溟。
吾诗崇五柳,归去足莫停。
昨日入君瀹,众宾萃一庭。
和风煦薄面,娴雅寓无形。
缦操虞山下,半盏欲通灵。
汗马示真迹,御鉴开视听。
文亦何足道,诗又何足评?
自来岭南后,奔波似流星。
最有不堪者,德才俱未成。
空怀风人志,曲水忆兰亭。
池健
己亥夏品茶听筝感赋
略施妙手伯牙才,泉自筝弦涌出来。
夹带幽兰香阵阵,连绵注入我茶杯。
应莉瑛
安岭述怀
吾爱云深处,山间唱竹枝。
溪声飞鸟遁,水影雁楼迟。
品茗怀幽意,临风畅道机。
迥然尘梦断,乐在此中栖。
何智勇
饮茶
辣斋先生腹如缶,所贮不过半斤酒。
辣斋先生津满牙,所饮日费数饼茶。
是夜秋月光连斗,素盏清茗当西牖。
小儿沉酣渐无哗,书城独坐未放衙。
虫声啾唧来叩叩,茶香啴喛滋鼻口。
始解俗香比桃花,照烂千门不辞遐。
雅香如兰非力取,闽之谷兮珍之薮。
故人惠我味清嘉,从此金酎无须夸。
烦虑聊凭挥一帚,冥冥真与轩葛丑。
袁志鹏
石門顶大謝古茗
四明同會稽,中流九曲溪。
溪山古第一,歷聞康樂棲。
山居分南北,屐登靑雲梯。
間遗大謝茗,幽姿連墆霓。
朝吞川日精,暮滋巖穴霏。
枕煙百二重,古林共仙麑。
策杖披雲采,石髓煮幾巵。
松風頓習習,空山月一眉。
大謝:東南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世袭康樂公,江左風流第一。李杜王孟韩白苏黄陸所慕耳。
徐吉鸿
芙蓉月.茶禅
泉注缓腾碧,烟缥缈,绿霭青云萦缕。清氛袅绕,阆苑凌波仙步。龙井佳人轻旋,虎跑丽姝翩舞。(注1)晶玉盏,紫砂壶,隐逸佛音禅语。
悠然茗煎露,馥薰肌骨澈,尘浊皆滤。流霞滴翠,都道春离人去,却在杯中留驻。嫩滑乳,氤氲雾,深悟道,浅修身,净心参羽。(注2)
注1龙井茶叶与虎跑泉水
注2羽指茶圣陆羽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让宋式的风雅生活重现,
给我们带来清雅内敛的审美感受。
唐煎,宋点,明泡。
点茶,是流行于宋代的沏茶方法。
点茶是将团茶饼经炙茶后,
将茶碾磨成粉末状,
再用绢筛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
投入茶盏中,用沸水冲点,
随即用茶筅击拂,使茶与水充分交融,
使茶盏中形成丰富的白色乳花为止。
宋朝时期全民饮茶,
官府管制茶叶贸易,
茶馆茶肆遍地,
上至天子,下至百姓,
皆以点茶、分茶、斗茶为乐。

点茶怎么玩呢?
首先要择水、选器、会雅客。
“泉水不甘不点,茶具不洁不点,客人不雅不点。”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
六一居士《尝新茶诗》云:
“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
东坡守维扬,于石塔寺试茶,诗云:
“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然后,茶得要好。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
最重要的,点茶技艺得高。
苏轼赞赏北宋净慈寺高僧谦师,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泻汤点茶三昧手,觅句近窥诗一斑。”
此后甚至有了“三昧手”的典故。
点茶怎么操作呢?
北宋初,蔡襄《茶录·点茶》载:
“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
又添注入,环回击沸,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到了北宋末年,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
点茶的步骤描写得更细致了。
第一汤
量茶受汤,调如融胶。
环注盏畔,勿使侵茶。
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
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
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
第二汤
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
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
色泽惭开,珠玑磊落。
第三汤
三汤多置。
如前击拂,渐贵轻匀,
同环旋复,表里洞彻,
粟文蟹眼,泛结杂起,
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第四汤
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
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第五汤
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
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
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
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第六汤
六汤以观立作,
乳点勃结则以筅著,
居缓绕拂动而已。
第七汤
七汤以分轻清重浊,
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
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
饮:
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
虽多不为过也。
宋代以后,点茶日渐式微,
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
但千年前那碗最美的茶汤,
以及古人对茶的品味和情调,
对精致生活的执着追求,永远令人动容。

【月河吟社揭牌仪式】11月23日上午,在台州白天鹅酒店,举行了隆重的“月河吟社”揭牌仪式,路桥十里长街振兴办公室主任阮文忠先上台介绍了《月河吟社》的历史沿革,主持人台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吕新景邀请主要领导嘉宾上台揭牌:他们是中华诗词学会乡村工委副主任、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原副巡视员周进,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李含江,路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蔡荣斌,区统战部侨联主席,区新联会代表杨光明。然后由作协主席官锦华、月河吟社重光后首任社长徐吉鸿接牌。在众诗友的热烈掌声中,揭牌仪式圆满完成。
月河吟社乃传承路桥清末文人杨晨等创建的十里长街月河吟社,社员大多为路桥本土文人。
【月河吟社及月河诗钟社】 自新安改称路桥后,人们把流经路桥南官河叫“潞河”。原先南官河自福星桥折向南以后,直奔温岭泽国。于是路桥人想到,这怎么了得,路桥想兴旺发达,但它的财源却像河水一样直奔泽国去了。于是地方缙绅合议从三桥和磨石桥两处重开河道,往西绕了一个弯,这样一来,路桥的财源就被两个弯头挽留住了。由于河上有了两道“眉毛月”,这可乐坏了文人,他们给它起了个雅名,就叫它“月河”了。
清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路桥文人蔡篪(竹孙,举人、孝廉)、王翰屏(桐卿,上舍)、刘泳(子藜)、陶赞尧(葵友)、蔡申甫(孝廉)等,创立“月河吟社”,后来杨晨、王咏霓亦参加进来。诗社月凡一集,后经太平军入路桥后中断。
后来任重(举人、孝廉),复举“月河诗钟社”,社员有谢士骏、陈謇(举人)、张高恩、徐兆章、应祖耀、蔡恺、蔡燕綦(举人)、徐梦丹、杨绍翰等。这些文人雅士聚在一起,经常唱和,留下许多宝贵诗篇。杨绍翰(杨晨第二孙,庠生)在《月河杂咏》中有一首诗:
冬夜闲行到水滨,河如弓样月如银。
松堂茭首塘桥蟹,下酒依然乡味真。
文革结束后,路桥的文人重又组织了诗社,先是《潞河》小报,后来是《潞河》诗刊。发表社员作品,使“月河吟社”得以继承。
欢迎加入月河吟社,文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