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580)
一一有关文化源头的话题
作者:杨忠敏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简言之,有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一是精粹论;一是糟粕说。且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从神话传说透出的智慧之光,经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林立,再到儒释道成型流布,华夏大地形成了独有而独特的文化体系。文史哲、农工商、兵医技洋洋洒洒,成千上万的杰出代表人物浩浩荡荡,成大江大河灌溉着这块广袤肥美的大地。翻开历史画卷,且看先祖队伍里的圣贤大德们边说边做、且行且吟、时静时动,也思也呼……把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品格写在蓝天大地上。
文化流传难免有另一面。翻开《论语》,那里有不少骂孔夫子的话: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累累如丧家犬;更有老子劈头盖脸的那一番指斥。道家屡遭冷落,释家更遭杀戮,这都是反反复复的事情。当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川人吴虞高呼“打倒孔家店”,胡适立即高捧张扬,遂兴起一股狂飚。于是一批主张“全盘西化”的学人,登台喊了一阵子,掌声不多,也就偃旗息鼓了。
纵横对比,还是伟人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文化主张更合乎历史运动发展的趋向和轨迹: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采取扬弃的科态度,在选择中发扬,在继承中创新。
这样的历史脉络,似乎越来越清晰一一源头之水,可以汇聚起大江大河。汇聚成湖泊,浩淼千百里,滋养一方水土;汇入大海大洋,碧波万里,连结五湖四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成熟。中华文化浸润世界,滋养全球的趋势自然会加快加速加深。
不必回避,在文化母基上同样会长杂草或毒菌。象《易经》操习时滋生的奇巧淫术,不观天、不察地、不问时、不识势,一味地盯着一个人的五官六相算计命运,把大学问做成了地摊货。曲解“经卷”,记住了"苦海无涯”四个字,思谋着,只要虔诚跪拜,定时上香,总有一天观音菩萨会背上自己,渡过苦海,达到幸福彼岸。多少人一生修身不修性,邪路上越走越远。修道的炼丹术,为中药开僻了出化学制药的新途径。如趋向科学,或许前景无量。孰料,连皇帝都想靠淫巧奇术以图长生不老,终于鬼迷心窍,毁了一条正路。
对元文化的曲解,往往会把精良优秀的文化糟蹋成“酱油缸”,不伦不类,不干不净。久而久之,就会培育出那些文化怪胎,遗害社会。这方面的教训,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惨。即使当代也难免崇高文化流于低俗,流于偏执,流于反动,如解放初期的“一贯道”,危害世界安全的“ⅩXX原教旨主义”之类,他们共同特点,就是对文化的原点进行挪移,阉割和扭曲,为自己罪恶目的服务。
中国传统文化里隐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萌芽,仅就哲学、医学、兵学和农学文献,若后世把住方向、开拓新境、锲而不舍、深钻细研,就有可能为末来的学术发展和科学研究开僻出许多新的领域。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不是从已经步入的路子上退了下来,就是误入歧途走向反面。致使文化的路子越走越窄,甚至有的越走越偏,最终有些领域走上绝路。譬如,伏羲八卦已经观察到“天左旋,,地右转”的现象,揭示出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可此后几千年无人问津,不再深究。这就错失许多学科发生发展的机会。这种遗憾,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屡屡发生,比比皆是。
文化的宗旨是开启心智、校正人性、规范人格、提升人品,从而承担起一个个时代赋予一代代人的历史使命。如果文化演变成流俗,科学蜕变成玄学,清流翻腾出浊浪,那后果不堪设想。历史上许多古国亡国灭种,无不是文化式微湮灭的结果。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有了这样的自觉,才会有清醒而坚定的文化自信。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