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湖畔游古寺
文/刘孟领
疫情渐退秋风暖,
漫步南宫湖景边。
亲水平台寻趣事,
垂柳成荫水城牵。
燕鹊闻娇枝上俯,
蝶蜂吻蕾舞翩跹。
欢乐苍鹭戏碧波,
无暇翡翠谱新篇。
在冀南大平原的黑龙港流域,有处水域面积3000亩的省AAAA级景区,她就是河北邢台南宫湖文化旅游风景区。2009年南宫湖被列为省级湿地公园,2010年南宫市和南宫湖被中国旅游网络媒体联盟评为“最具潜力的十大旅游城市和景区”,成了集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风景区。
2021年10月2日,邢台市第五届旅发大会刚在这里启动。我们有幸来到了南宫湖风景区。
南宫湖风景区,大门外,轿车成排;公园里,游人如织。老幼相携、朋友相约、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漫步在这富有文化底蕴而不乏自然之美的南宫湖公园的石子小路间,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那种前所未有的大气已抢先洗涤了我这颗仆仆的尘心,使我心中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惬意。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南宫湖湖面分南、北、西三个湖区,呈“L”型,建成了南北最长2500多米,东西最宽1500米,平均深度3.5米,蓄水面积20万平方米(3000亩),最大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因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过程中,群英荟萃,故名群英湖。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没有长足水源供给的情况下,湖水逐年减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湖水几乎干涸,甚至在南湖的南端出现了城区生活污水排放的坑道。2007年,南宫市精心打造湖区新景观,对南宫湖进行了重点治理,对堤岸进行了加固,沿岸建设了湖心岛、亲水平台等基础设施,从黄河引水确保了南宫湖湖区水源充足,昔日的南宫三洼全部蓄水,储水面积和储水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呈现出了碧波翻腾的欣欣向荣景象。微风过处,送缕缕清香;春光明媚,带丝丝暖意。真可谓:“旧城潭”变南宫湖,绿水起伏三千亩。可赏可拍花草木,相携结伴游人织。
“你知道南宫湖的历史吗?”工作人员给大家一提问,我们还真不清楚。他说,南宫湖其形成年代当追溯到禹分九州的夏代。那时候,古黄河还过南宫,自河南省浚县向北流经巨鹿、平乡而入境南宫,后经新河、武强县由天津入海。之后,多次迁徙,直到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最后一次南徙,便再也没行经南宫。在这个过程中,黄河的干流支脉造就了巨鹿、任县、隆尧、宁晋的大陆泽,汇流形成了南宫境内的“古水潭”。同时,源自山西省的洚水及由黄河决口而在馆陶县形成的屯氏河水也流经南宫古水潭,与衡水湖相通。从汇流之源证实,当年的古水潭,是燕赵大地除大陆泽之外的又一大湖泊。
当历史的车轮把南宫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当“生态”、“绿色”的呐喊一次次提高分贝的时候,南宫湖区这座冀南大地上古代文明、现代文明互通的桥梁,这条佛教文化、红色文化联结的纽带,这块智者所乐、民之所依的福地,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南宫“外滩”群英湖,人气飙升水潭古。历史追溯至夏代,江南景色人工殊。
在南宫湖的东岸,我们游览了南宫湖公园;通过飞驾东西的大桥,来华夏最古老的普彤寺观摩。 普彤寺,位于南宫湖西岸。据碑记说明,东汉初年,佛法东来,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南官亲自主持修建了普彤寺、普彤塔,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佛塔(比河南洛阳白马寺还早建一年),因此,南宫已然成为中原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布局严谨方正、建筑庄严雄伟的普彤寺,现有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及念佛堂、斋堂、塔院、客室、僧房等建筑。历史上,“彤塔凌云”是南宫的古十景之一。 我们围着寺中的普彤塔仰望。这八角形楼阁式仿木结构实心砖塔,底经5米,高30米。塔原为九层,后维修成了八层。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置仿木斗拱。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券门洞直至塔心,在塔心下面有一个砖井,砖井的上面有石佛一尊,普彤塔内部还设有佛龛,佛龛中供奉着佛像。历史上历朝历代对普彤塔修缮,碑刻均有详细记载。改革开放后,南宫市对历史文化遗产十分重视,进行过两次大修。普彤塔现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作人员说,1966年邢台大地震时,从塔顶震下来三尊佛像。后来又在塔四层佛龛中发现铜佛像41尊。这些佛像,最高的有58厘米,重17.25公斤。质地有青铜、红铜,有的佛像还进行鎏金工艺处理,有的佛像上印有题记,为研究普彤寺与普彤塔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
这才叫:
碧波翻腾南宫湖,
休闲度假好惬意。
湖西复建普彤寺,
祈福膜拜人络绎。
东岸千亩大公园,
植被繁茂景秀丽。
风亭麦饭潘水莲,
作者简介:刘孟领,男,68岁,中共党员,河北邢台人,笔名孺子牛,自幼爱好文学和书法艺术,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文学作家》签约作家,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和文学写作技能大赛奖励。作品散见《河北文学》、《文学作家》、《邢襄文化》、《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