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与冲突》(十四)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宗教思想是人类文明的启蒙思想,在远古时代,逐渐发展进化着的人类祖先,对主宰天地万物的宇宙以及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祖先产生图腾膜拜及崇敬祭奠是很自然的事情。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自然与人文逐渐融合的历史,但近百年来“人文的前进”与“自然的倒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是好的兆头,“人文”永远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主宰,主次关系绝对不能颠倒。

人们对自然产生的认识,就是宇宙观,对人文的认识就是人生观,广义讲,人生也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宗教偏重于宇宙观,哲学偏重于人文观,科学则体现了人文向自然争夺领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儒家思想属于人生哲学思想的范畴。
在人文世界中,伦理学占据重要位置,中国的儒学则是以伦理学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儒是什么?儒字从义理上解读就是人的需求。人需要什么?最简单地讲,人不仅需要物质保障,还需要精神富足。
西方人将儒家学说称之为儒教,我们则将儒教称为儒学,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儒佛道三家,佛道两教讲的是以宗教为基础的宇宙观,儒教则讲以伦理为基础的人生观,所以,中国文化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天人合一”文化,是宗教与哲学合二为一的文化。

儒教始于《易经》阴阳中的阴性哲学,以有形的人与物作为它的教化或研究对象。人伦中的“三纲五常”是它的思想基础,如果说佛教以“觉与悟”为核心,道教以“道与德”为核心,那么儒教就以“仁与义”为核心了。儒教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家庭伦理祭祀婚嫁等发展而来的以“仁”爱为基础,以道“义”为处事衡量标准的一种思想价值体系,其创始人孔子被誉为全世界的十大思想家之首。近两千年来,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深深影响着东亚人民的生产生活。

儒教是不是宗教?这点不用怀疑!儒家教育为什么不是宗教,它即没有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没有神秘玄妙信仰,非常朴质地告诉大家如何使人类秩序井然不乱,使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和睦共存。所以,它是人文哲学,而不是宗教。
春秋之前,国家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是上层孩子的学府,穷人的孩子不可能进入学堂,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体制,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先河,并被全社会所接受。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推行 法家治国,即用严酷的法律治理国家,违背了人伦的自由性,首德性,秦朝二代而亡。汉初推崇道家的黄老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结果出现了文景天下大治。自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开始走向了历史舞台,“三纲五常”的人伦道德体系也逐渐形成,“四书五经”成为官学必读。

儒家思想崇尚以“德政、仁政”为基础,以“礼治、人治”为补充的治国理念,讲究“德主刑辅”,情法并举,这较秦朝法家的“以刑治国”的无情法治相比,儒家显示出人性化的一面,较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安邦理念,儒家治国又彰显出主动性和灵活性的一面。而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盛世“文景、贞观”之治,又恰好采取了“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以儒家和法家为补充”的治国政策完成的, 这也为未来国家治理提供历史借鉴。

宋代朱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家、道家思想精髓而成了理学思想,真正将儒、释、道文化融会一体,他提出“理是宇宙本源,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的宇宙观,将儒家思想由人生哲学观向宇宙哲学观转化。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以及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三纲五常”制度,以及坚持“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但其专制、等级以及人治过度以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清末时期受到以李洪章为首的洋务派,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广泛批评。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自建队以来,不断吸引全国各地共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家媒体。在此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加入,为这支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华文化光耀四方一起努力奋斗。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