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四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1)
——关于将平上去入古四声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文/郭省非
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有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号召“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决定中有一节专题阐述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问题,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力量”。这段话有利于进一步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科学论述。
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对姊妹花,或者说是“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要求推动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的发展繁荣,有很多工作要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着力。这里仅从“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角度,就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以“古四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为切入口,谈点粗浅看法。
说到“保持民族性”,“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理应包括保持和维护前人所创造的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的成熟体系的完整性,这不仅包括句式字数、平仄安排、词语对仗、词谱曲谱等等,而且还应包括使用平上去入所谓古四声。这四声在对联和诗词界从古到今沿用了一千几百年,而且人民大众中仍在实际使用的比重远远超过推行不过50多年的所谓新四声。古四声与新四声的联系和区别,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深奥和复杂。实事求是地说,按平仄划分,其实只不过是个要不要保留入声的问题。古四声中的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这样的古四声是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声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古四声和对联规则、诗词规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对此,我们应怀着敬畏的心情万分珍惜,充分利用,精心维护,着力传承,决不能像拆除北京古城墙那样做破坏、抛弃历史文化遗产的败家子。
有人会说,推行普通话是国家的法律法令规定了的,古四声中的入声,已分别派入新四声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读写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也应使用普通话的新四声。其实,这里有一个必须厘清的误解。大家知道,使用简化汉字也是国家有关法规明文规定了的,且不说其中有些简化是否完全科学,但在中华书法界,仍然大量使用繁体字,难道这就是违法犯法吗?不是,而且也是国家有关方面明文允许的。还有,比诗联晚得多才一两百年历史的京剧是大家公认的中国国粹,仍在演出的大批剧目使用湖广韵,难道违反了推行普通话的法令了吗?即使是使用普通话的新编剧目如《红灯记》等,他们在舞台上说的声调也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大众说法。相声大师侯宝林曾就此事说过令人捧腹发笑的段子。之所以闹出笑话,是把舞台艺术和实际生活混为一谈,把艺术语言和生活语言混为一谈。
文学艺术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完全不走样地照搬生活,那就不成其为艺术。同样,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使用普通话,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也要使用普通话,这是把艺术与生活完全等同起来了,把艺术用语与生活用语完全等同起来了,有点说不过去,说得不客气点,完全是外行话,是中华传统文学艺术的门外汉的主张。书法可以用繁体字,京剧可以用湖广韵,大量的地方剧种可以用方言,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完全有理由继续坚持使用古四声。因为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同书法、京剧一样是优秀传统文学艺术。
有些反对继续保护利用入声创作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的人,还有一条理由,就是现而今的年轻人一入小学就学汉语拼音,不知道入声为何物,取消入声写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是很自然的事。这也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是一门学问,都包含一定的技术、技巧、技能,都有一定的难度,都不是不需要经过学习就可以掌握的,都是通过勤学苦练才摸索出要领的。只是艺术门类不同各自需要付出的劳动量不同罢了。如同学唱京剧、学练书法、学习武术一样,撰写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也是后天学会的。其中,入声的识别应该说是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技巧中最不难掌握的一种。会辨别“滩、潭、毯、探”就会新四声,会辨别“家、贾、嫁、甲”、“西、洗、细、夕”就会古四声,其中的“甲”、“夕”就是入声字,入声字是同“甲”、“夕”一样声感的“屋”、“沃”、“质”、“月”、“药”等字。据《佩文诗韵》所列17个声部的入声字数目只有一千多个,其中常用入声字只不过二三百个,采取最笨的方法一个一个地背能用了多少时间呢?反倒是把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写出高品位来要花费整辈子的功夫。认为不需要学习仅凭会拼音就可写好中华对联和中华诗词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以此来反对保护入声,只不过是懒人的主张,是不劳而获的思想作怪。
写于2012年(未完待续)
郭省非,1941年生,湖北浠水人,中共党员,曾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部教育处处长、湖北省第一轻工业局办公室主任。现为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