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146
陶侃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市)。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史称他治下的荆州“路不拾遗”。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
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读陶侃
- -兼读《陶渊明的曾祖:身兼曹操、诸葛亮之能,力保东晋,堪称名将》
出身寒门仕途坎坷,出人头地一时无辙。
时逢天下动乱骤起,平叛有功威名远播。
朝廷褒奖委以重任,半壁江山手中在握。
忠贞不二报效朝廷,时有颂声遍布朝野。
注:当时有人评价陶侃,说他“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陆抗诸人不能及也”。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