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华山穹剑《疫情防控的观察和思考》中的观点
池朝兴
2022年12月1日
最近各地疫情爆发,坊间都在讨论疫情防控政策。
现转摘华山穹剑 2022-11-26《疫情防控的观察和思考》中的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4.进入冬季及春节的关键挑战时期:不少人之前认为疫情防控政策会出现大的调整。但无论出于何种考虑,由于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仅仅就季节因素看,冬季就不是调整疫情政策的最佳时机;另一个因素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人口流动事件,可能导致疫情大范围跨省传播。政府一定不希望把春节变成一个全国性疫情传播事件,但另一方面,肯定也不希望影响群众回家过年。2023年春节来得比较早(1月22日),距现在只有两个月时间了。这就使得在春节之前把疫情总体控制住变得极为关键了。《二十条措施》强调“精准防控”,对基层政策理解力及执行力的要求非常之高,前面讲到,实操到底能否落地是有挑战的,因此这两个月极为关键。
5.围绕防疫,群众认知、情绪、舆论的变化。COVID-19存在三年了,主要以弱化的变种奥密克戎形式存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结合自己的国情、政府能力、社会条件、民众基础、价值观等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进入了不同的状态。同样一套政策,放在中国合理,放在美国就不合理,或者放在美国合理,放在中国就不合理。归根结底,也不能把政策化简为政府的“选择”或能力,因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在2022年末的中国,作者认为,围绕COVID-19-Omicron的认知,普通中国人可能有几个方面的渐进转向。这个转向是逐渐的,最后会由量变到质变:
——越来越能看到奥密克戎“毒性”减弱,有害性总体可控;
——越来越看到,奥密克戎主要在威胁特定高危人群——老人和基础病患者——对奥密克戎的高危人群受伤害的“接受度”悄然提升(潜意识里能够接受“该来的总会来”)
——对奥密克戎的性质已经形成定势的看法,对病毒危害性的卫生及社会分析,对长新冠(long covid)后遗症等细节问题已经不再关心——越来越认为奥密克戎主要是一个个人卫生问题,而非公共卫生问题;
——越来越认为针对奥密克戎的防护主体责任在个人,而非政府;个人需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做好准备(包括居家隔离、购置药品、接种疫苗等)
——相应的,对政府角色和职能的预期逐渐降低,越来越接受最后更多由个人“托底”,而非政府“托底”,愿意为此承担更多的风险代价
——更加关注疫情防控本身的代价及疫情防控带来的潜在损失。例如,“未出生的人口”、三年来对青少年学校教育环境质量的影响、经济影响等以上现象的本质是,经过不断地演变,奥密克戎在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之间的不对等性、不对称性已经被放到无限大。普通人的这些看法每天都在加强——例如看到各地确诊病历背后很少有重症;看到世界杯现场观众不戴口罩,等等。马克思主义讲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否定的否定、矛盾向对立面转化。中国古代也有大量这样的“辩证”哲学。世间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社会关注点和矛盾点也一样,会逐渐转化。
8.主要矛盾如果发生转变,政策选择就多了,而且可以形成新的合力。重大公共政策得以很好的执行,一定要考虑其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政策越是契合主要矛盾、越是反映主要矛盾,越是能解决主要矛盾,那么就越容易得到支持,获得好的执行。说白了,大家一条心,没有什么“非共识”部分,那么众志成城、合力办事就简单。政策如果不反映主要矛盾,或者说不能反映和解决全部的主要矛盾,那么执行起来难度就更大。说白了,就是大家认知不同,有很多的“非共识”部分,自然也很难形成合力。疫情防控就是这样一件事。一个关键环节掉链,就会影响大局,收拾起来的成本代价更大。那么,究竟能不能围绕新的矛盾,形成新的合力呢?应该是能够的:矛盾在向对立方向转化:现在人们能感受到多大的情绪,后面就能得到多大的力量,只不过是朝着新的方向、新的目标努力。
9.COVID-19的对抗是一场由多个阶段组成的持久战。人类与COVID-19的对抗是一场持久战。每个社会都在找寻自己的应对方法。中国也不例外,而且将来回头看,一定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与阶段。作者以为,中国和COVID-19的斗争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防御(2020~2021)。此时,COVID-19的病毒危害非常之大,我们构建了一整套的防疫基础设施对抗COVID-19,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2022~)。这段时期,COVID-19的病毒不断向人类“接近”,变种演化为危害性降低但传播面极广的奥密克戎。奥密克戎最大的特征是将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的非对称性推到极致,造成人类社会的撕裂。我们继续沿用过往的防疫基础设施对抗COVID-19,过程中不断优化,也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大大提升疫苗接种率,强化了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并构建了一整套用以对抗疫情社区支持体系。
第三阶段:战略反攻。所谓战略反攻,就是我们有信心以全新的方式应对奥密克戎,同时实现数个目标:一是绝对不能让奥密克戎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秩序;二是不能让奥密克戎妨碍我们与全球人类社会的融通,三是依赖我们的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及社会组织,有效对抗奥密克戎,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的生命健康损失。时间推演到今天,2022年末,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不可能消灭COVID-19-Omicron的——当然,如果全球各地都按中国大陆的模式抗疫,是可以做到的,但全球只有一个中国,中国是一个“例外”。因此,与COVID-19的历史斗争最终只能有一个结果,就是与病毒实现某种“共生”——这个“共生”,并不是指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病毒,而是指病毒没有在技术上被“消灭”,不时还在人类社会里传播(例如流感病毒),但已经与人类确立边界,形成某种“平衡”,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部分。如果要根据病毒变异的特征动态调整、优化疫情防控的目标的话,那么,基于目前对奥密克戎的判断,我们的终极目标,恐怕也不是“消灭”病毒,而是以最小的相对代价(例如死亡人数、后遗症人数、次生伤害人数等等)去“适应”病毒。只要以最小代价实现了这个目标,就算是“打败”了病毒。中国最终要体现制度优势,就是在全球人类社会里就回答这一问题交出一份最好的、能够经受历史考验的答卷。所谓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悄然转变,就在于人们的心态和预期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调整:人们并非不希望对抗奥密克戎,人们并非希望被奥密克戎夺去健康,而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储备后,在心智上做好了准备,希望丢掉保护伞、“全副武装”下水,在正面战场上对抗奥密克戎,打赢这场最后的“战略反攻战”。该来的总会来,中国这一关总是要过的。而实事求是的判断,长期来看,不打赢这场仗,就不能称之为最终“打败”奥密克戎。这个“战略反攻”,就是疫情防控斗争的新征程。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加入新的斗争行列:他们希望以新的形式,接受新的挑战,打赢一场“不一样”的战争。
10.高危人群(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问题。有观点认为,中国的老年群体疫苗接种率太低,一旦政策发生调整,这部分人就会陷入危险境地,并且会挤兑医疗资源。这还不论及中国是个尊老社会,老人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在资源和伦理上都得到了更多的倾斜关注。因此,相对较低的疫苗接种率(80岁以上加强针接种率约40%)被认为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明显的政策掣肘。令许多人不解的是,在中国“强推”疫苗难度阻力特别大:为什么中国可以做到动态清零、强制核酸,却无法强推疫苗?很多人无法理解。背后的原因很多,笔者无意在本文探讨。但有一点可以“破位”思考的是,答案可能就在问题本身:人都是理性的,所以,推动疫苗接种率的最有力手段就是调整政策、去除“保护伞”。在有社会“保护伞”的情况下(“动态清零”),许多人评估染病的概率极低,因此倾向于“搭便车”,能不接种则不接种,晚一天是一天。但如果政策调整,人们评估染病的概率大大提高,对于高危人群而言,万一染病,得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及概率已经显著大于疫苗本身的风险,此时接种疫苗的动力就会大大增强,甚至可能排队接种。这完全是基于理性的选择。中国政府是包办型全能政府,总被认为要对所有问题担负主体责任。但全能型政府有个问题是会抑制个体的能动性、责任性,导致所谓的“巨婴”现象。新冠疫苗是打到个体身上的,确实需要尊重个人的选择,由个人去承担责任。永远等下去恐怕不是办法:解决方法就在问题本身,政府需要卸掉一些担子,迈进一步,让“理性选择”发生作用,允许每个人自己做出最符合他们利益与认知的选择,并由每个人自己承担后果与责任。惊涛骇浪、伟大斗争,最终也都需要全社会人们的共同担负。
11.未来,在应对疫情的“新征程”里,党和政府将继续承担领导责任。中国虽然存在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其他国家没有的制度优势与资源条件。一是有一个负责任的全能型政府,认为自己理应提供尽可能全方位的社会职能;二是有党的集中领导,以及九千多万可以调动的党员队伍,在关键时刻可以站出来发挥作用;三是有庞大的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组织,可以提供其他国家/地区无法想象的基层社区服务;四是有许多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作为物流、后勤、信息交流的重要补充;五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价值基础上建立的亲密的亲族/家庭乃至邻里关系,社会成员之间能够提供相互帮助和支持。总而言之,使得中国能够在初期打赢疫情防控战时所具备的能力、资源、禀赋,都可以用在与COVID-19-Omicron更加长期的斗争中。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打赢一场新的战争。中国传统智慧说,“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马克思主义说矛盾转化、否定的否定,万事万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面,病毒也是一样的。世间万物有其规律,让各种因素自然发生作用。等到了“临界点”、转化点,一切所蕴涵积累的能量将得到新的转换、迸发,成为新事业、新征程、新目标的动能和力量。
《百面战旗红》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发布平台,都市头条岭南作家主编:

池朝兴,作品走进社区、学校、歌坛、书法、央视、国际的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或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等。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弘扬人间真善美。
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罗援将军主持的《百面战旗红》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发布平台主编,千岛日报《中华文化》编委,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荔湾区作协会员,广州市海珠区作协文创委副主任、宣传媒介部主任,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