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我与海军青年军官小刘相识相恋半年多后,领取了结婚证。八一建军节这天,在京城,清一色的军人,共同见证了我们的双军人婚礼。
岳父岳母都是双军人,在三个女儿女婿中有我们这对双军人,甭提他们有多么高兴了。喜宴后,岳母拉着我的手说,你上军校时我就记得你,而且印象深。她这话不止说过一回了,可我爱听。每次听时,我都会含笑点头。但有时也心想,成百上千的军校学员,她果真能记得我吗?岳父平常不沾酒,在我们的喜宴上喝了一点红酒,一脸的笑容愈发灿烂。他微笑着说,当兵的都穿着一色的军装,看谁谁都像呢。

我的父亲是位新四军老战士,我参军后,父亲的情怀和希望在我身上延续下去,他自是光荣和骄傲。谁想又有位英姿飒爽的儿媳妇走进我们这个家庭!母亲第一次见到着便装的儿媳妇进门,头句话便说,女儿兵穿军装才好看哩!临回家前,我特地嘱咐新婚妻子,带套军装回家。妻子换过军装一亮相,母亲便绕着新儿媳转着圈打量着,整个人乐得合不拢嘴。弄得好奇又紧张的爱人不停地向我递眼色,兴许她希望我尽快为她解围。可我并不理会她的“暗送秋波”,况且她这么个威武神气、高挑俊俏呢。庄上的男女老少,早已把我家堂屋围得满满的,院子里也是人头攒动,乡亲们笑盈盈地打量着新娘子。母亲散糖,父亲递烟。尔后,我便也带着新娘子,边打招呼边分糖分烟。

新婚后,我们分居了六年。其间,尽管有军线电话,但书信更是我们交流情感、谈论工作和家庭的主要方式。我们“两地书”频繁,字字句句中,烙下了彼此真实情感世界里的心心印记,就像一部爱情史、工作史、家庭史。
儿子皓皓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深秋,正是香山满地都是红叶、赏枫最好的季节。
儿子百日这天,我下厨摆了两桌。此后,便把母子俩送回了爱人的娘家。
分居两地后,儿子的一点点成长,在爱人的书信里、电话中及一张张像片中呈现出来,生动可爱。

儿子5岁那年,我们一家在北京团圆。团圆的日子里,不经意间,我会从他快乐的情景中,或从他自己用钥匙开门的“咔嚓”声音中,或从他大口吃饭大口吃肉中,或从他关在房间刻苦学习中,悄然心生某种情绪:儿子大了。转而又想,儿子毕竟要长大,他的每一步成长,每一次进步,不都是在我们的时刻关注之下,不都是我们每天翘首期待的吗!

我们双军人的爱情是美好的,团圆后又在同一机关工作,可以一起接孩子回家,一起买菜做饭,一起逛街散步。但面对的困难也多,尤其我一直从事文字工作,平常下部队调研多,在办公室写文章多,很少顾及到家。儿子从小学到中学,我仅参加过一二次家长会,平常接送也不多,各种课外班几乎没有陪过,通常都由爱人包圆儿。我经常是加班回家后儿子睡着了,早上多睡一会儿时,儿子已经上学了。

父亲有时会说,皓皓以后能当兵就好了,这样我们家就三代人当兵,多光荣啊!我笑着说,我们父子二人都是兵,我们两口子是双军人,已经很光荣了!至于您的孙子,由他自己选择。先上大学再说。儿子上大学那年,身高已达1.80米,从北京回兴化老家探亲时,老爸瞅着他的孙子说,倒是块当兵的料。
儿子大学毕业后,没有参军,到了英国留学,从此开启了人生成长中的新旅程。去年归国后参加了工作。现在,他不仅在工作上对自己严格要求,生活上也不要我们操心。
如今,从父亲到我们再到儿子,虽已告别军旅生涯多年,儿子也已与兵无缘,但兵的情结一直都在,兵的血液仍在我们身上流淌……


作者简介陈铭,男,1964年10月出生于江苏兴化。在职研究生毕业。军转干部,现居北京。曾从事新闻和编辑工作,担任原海航政治部政工研究员、专职海航首长秘书,任职地方组织部门和人大部门中层领导工作。曾发表过小说、诗歌和散文。近两年来,重新拾笔并在故乡扬泰报纸发表散文6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