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仁同志二、三事
徐 好 斌
今日晨起低温骤降十来度,今年长时间偏暖的初冬一夜退去了。天阴沉着脸,料峭的寒风扫过大地,雪花凌乱飞舞,一派萧杀之气。窗外大院中那棵银杏树金黄色的树叶在萧瑟寒风中不情愿地纷纷飘落,一片片小生命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卷躺在地面上,恰似一片片金色的幽灵,乱风中在地上打着滚儿旋转。我凭窗独坐,忽然想起原解放军七二二三工厂宋俊仁同志去世快一个月了,做为曾经的战友和厂友,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略表纪念。
宋俊仁 同志系河南省泌阳县陈庄乡四道沟村人,1952年7月出生,1968年入伍,入伍时他才十六岁。我初次见他,是在湖北省应山县马都寺龙泉沟武汉军区测绘大队印刷五中队。那时,他和其他一批泌阳兵刚刚结束新兵训练分下来。他个子不高,圆圆的娃娃脸,脸色白白的,一双眼睛不算大,但眉梢常带喜气,与人说话常笑眯眯的。他们那批兵中,他是年龄最小的,学习印刷业务极努力聪敏,不久就成为连队技术骨干。特别是他在胶印机旁的那套操作动作,熟练轻灵,摆续纸张姿态优美有致,富有舞蹈韵味。我曾几次站在他的岗位旁观看,印象很深刻。
1970年年底老兵复员时,这位还很年轻的“老兵”也退伍返乡,听说原因是所谓“社会关系问题”。当时,因这种理由受到不利影响者不乏其人,我自己就有切身体会。之后不久,武汉军区司令部七二二三工厂于1971年初成立,部分退伍老兵作为骨干留转到厂里。当时工厂首任厂长林锡针和教导员吴少尧等研究后,认为宋俊仁在部队时表现不错,技术骨干难得,便派谷同悦同志去泌阳县将他招回工厂。谷到泌阳县之初,当地有关部门人员认为,既然宋是因社会关系不清楚而退伍,那么当军工也不行。后经谷和县人武部人员反复调查核实,其父宋新田当时还是公社工作人员,宋社会关系並无算得上事儿的问题,交涉多日后才批准宋回厂。听谷讲当时泌阳县还有几位刚退伍的原印刷中队老兵也请求招回厂,但因名额有限和招回实在困难,未能如他们所愿。
那时工厂中层及以上领导多为军人,工厂实行军事化管理,业务技术训练和战备印图任务繁重。工厂物质生活虽艰苦,但文化娱乐生活却丰富多彩,职工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厂里定期有电影放映、歌咏活动和文娱晚会。当时我在厂政办室任干事,一次编写了一个小曲剧《一颗镙丝钉》,讲的是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反对浪费的事儿,剧中有三个主要人物:老工人师傅、一男一女两位靑年学徒,分别由徐元顶、宋俊仁和何建华扮演,焦善本、王天洲等同志组成乐队。厂里公演那天晚上,我去胡景班师傅家借戏中老工人要戴的鸭舌帽,刚到门口,他家那条大狗上来就咬,撕破了我的裤腿,还好,皮肉并无大伤。后来测绘大队举办文娱汇演,工厂宣传队参加了,节目单中就有那个曲剧。当时宋俊仁等三位演员都很“入戏”,发挥不错,演出受到好评。大队电影组长陈金立是河南人,喜欢家乡戏曲,便将那曲剧录了音多次播放。有一天我去武昌大队部出差,还未到地方,老远就听到了那熟悉的声调和唱词,感觉很亲切。
龙泉沟离广水镇二十多里路,还是在五中队时,一次宋俊仁和同乡战友景德广同到广水镇买东西,出山沟上公路不久,就看见前方一男士骑自行车赶路,车后座上掉下一个小包,他们二人上前捡起,忙喊叫那人,那人因距离远了点并未听见。刚好自行车正在爬坡,宋、景快速追上那人,把包还给了他,那老乡连声说“谢谢、谢谢!”并说包里装有钱。此事后来由中队宣传队编写成快板书,由照相分队广东籍技术员陈少瀛在文娱晚会上演出。因参与了创作,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几小段词:
“竹板一打响,大家听我讲,说一说宋俊仁还有景德广。一个星期天,他们不去应山县,步行到广水来到公路边。太阳当头晒
,步子迈得快,甩开了膀子转眼五里外。”“车子在上坡,速度慢得多,左摇右摆他还在车上坐。两人大声喊,距离渐不远。喘着粗气飞速往前赶……”当时演出的情景恍若眼前……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上述文字中提到的徐元顶、何建华、王天洲、焦善本、景德广和宋俊仁等人已先后去世了。如果有所谓灵魂的话,冥冥夜空中,不知他(她)们魂归何处?但他(她)们的音容笑貌,他(她)们为测绘部队和军用地图印刷工厂所付出的心血贡献,会永远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
金黄色的银杏叶和散乱的雪花仍在飘落,严冬萧杀的空气叫人一时心情压抑。我想起了已逝的我的亲人,想起了亲密战友、乡亲牛朝选等,想起了其他已逝的原印刷中队战友、七二二三厂以及后来我所在三五一九工厂的朋友,想起了已逝的我历届同学和儿时的玩伴……但愿逝者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不受各种病毒的折磨,在天之灵平安快乐。也祝愿仍然健在的战友、同学、乡亲和朋友们幸福安乐。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能想起并祈祷那些曾经熟悉的人的在天之灵。

2022年11月29日晨于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