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省山之谜
文‖胡采云
在汉川南河乡政府驻地之西,有座小山,一山独耸,四周有稻田相拥,民居在侧。其山形圆纠纠的,即卜省山。此山高不过40米,长宽不过1000米,为何称作卜省山?据同治《汉川县志》载:“卜省山,一名卜井山。”但山周围一无卜姓,二无水井,岂不是有点名不符实。当地人对此山也另有称谓:曰荸荠山,此名较为贴切形象。因为古代的山,冠以动、植物成名者多,这座山也恰似一粒荸荠粘落于此地,汉川人称荸荠为荸九,因此也称荸九山。
荸九山,因何定性称谓卜省山?原来卜乃姓也,当地现今虽无卜姓,但在遥远的古代可能还是有的,只因历史久远,时过境迁,无形就没有了。“省”从现代汉语字义解释,是一个行政通名,原先这里确实是一座“省城”。
据清代县志“名迹”中记载:卜省山,相传梁简文太子建都于此。
关于梁简文太子肖纲是否在汉川南河卜省山建过都城,《南史》正史中尚无明显记载。据《南史》记载,公元503年,梁武帝肖衍灭齐后,建都建康,即今南京清凉山。南梁经四主(四个皇帝):第一代为肖衍,第二代为肖纲,第三代为肖绎,第四代为肖方智,共56年,于公元537年被陈武帝陈霸先所灭。梁武帝、梁简文帝死后均葬于江苏丹阳陵口镇东南,武帝墓称修陵,简文帝之墓称庄陵,但汉川的志书却记载:称梁简文帝墓葬于卜省山,山前有太子墓。
既然正史已明确记载,南朝梁建都之地不在汉川南河境,那为何汉川的古籍志书却记载梁简文帝建都卜省山?这段历史的大致原因是:南河卜省山是简文帝私建的陪都,未记入正史。为什么简文帝要私建陪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为立太子之争所建。原来武帝肖衍登基做皇帝时已有38岁,无子,便立侄子肖正德为太子。几年后,亲生肖统、肖综、肖纲三人,同生于一年(均不为一母所生)。后肖正德太子之名份被废,又因肖统最先出世,故立肖统为太子。而肖纲才智出众,胆略过人。对于立肖统为太子,肖纲有所不服。肖纲于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封为都督和雍州刺史(今襄阳),肖纲为拥有掌握中央军事大权和统辖一方的地方王,并有窃取皇位的打算。他在任这些职务时,就在卜省山私自营建陪都,因此建都之实而未载入史册。
二是立太子之后所建。肖衍立肖统为太子没过几年,至公元531年,肖统早亡,遂又立肖纲为太子。此时的肖纲已28岁,为力强年富之时段,简文帝唯恐变态无常,防止太子地位有变,不得不利用自己的权力在汉川营建陪都,一旦有变,汉川南河的卜省山便可成为简文帝的“根据地”了。
三是“侯景之乱”时梁简文帝为避乱而建。由于武帝得子较迟,登基时无亲子,便立其侄子肖正德为太子。后因连续生统、综、纲等,正德太子被废,便怀恨在心,而投奔了北魏。从北魏复归后,武帝未记前嫌。时有魏叛将候景归梁,为河南王,侯景在朝与正德绞合在一起,沆瀣一气,于公元548年谋反,并拥正德为帝。至公元549年,改元正平,此时简文帝为避侯景之乱,不得不远奔汉川卜省山为都。
这就是梁简文帝建都卜省山的传说,而正史上无记载的原因。
此外,史书记载,肖纲之六子肖大春被封为安陆王,当时汉川尚未独立建县,隶属安陆所辖。古籍中记载的安陆很可能就是汉川,不过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汉川的古籍中记载的是梁简文帝建都卜省山,而不是简文帝之子。
至于肖纲为什么要在卜省山这块地方建都,除当时梁朝所处的政治原因,当然也应与当地的历史、经济文化有关。此处地势高壤,不易被水淹没。卜省山周围均为风水吉地,在商、西周、汉等几个朝代就有人在此生息,并以卜省山周围为中心,传承着这里的古代文化。如卜省山以南仅一公里之隔的乌龟山、龙门山及蔡家嘴,拥有原始社会至西周的文化遗址。这些古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上述时期的石器、陶器、铜器等。特别是汉代至南朝古墓在卜省山周围比比皆是。历史上作为一座都城,是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的,作为帝王将相建都城的地方,决不会是在某一个地方突然的兴起一座城,诸多的南朝墓及古书上所载当地居民掘地可挖到的古瓶古碗,便是南朝梁简文太子在此建都的重要证据了。
南朝梁被陈所灭,后被隋所替代,人们在卜省山巅,修建了为纪念梁简文太子的“太子庙”。此庙建成后,多有香客善土在此敬香做会。特别是久旱不雨的年份,人们盼雨心切,即结队在庙中烧香祷告,盼求简文太子显灵降雨,降福于民。
另有口口相传之说:梁简文太子不仅建都于卜省山,还在卜省山的山北设官驻守,人们将此地称作“观州”(为官州的谐音),以纪念简文太子设官驻守于此;观州遗址于元代末期湮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