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华诗词的大众化
文/李尚一(山东)
内容提要:
为推动中华诗词在数字化时代条件下迅猛发展,为更加深入地广泛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中华诗词大众化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是明确诗词大众化的概念及其必要性;二是阐述实现中华诗词大众化的条件;三是论述中华诗词大众化如何实现及其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化,必要性、时代性,创新性,长期性、渐进性
任何文化的兴衰与生存,都与她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也与社会各阶层密不可分,这就是大众文化。即凡是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皆称之为大众文化。换言之,凡是人民的文化都是大众文化。中华诗词是高雅文化的一部分,然而,随着中华诗词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华诗词创作热情的普遍提高,一定会逐步走向诗词文化的大众化。这是历史必然,绝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古诗词是我国代代承传的文化瑰宝,寄托着国人的精神追求。怎样才能促进诗词的大众化,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这就需要与广大群众的实际相一致,与广大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才能实现诗词的大众化。那么,什么是诗词的大众化、实现诗词大众化的条件如何、怎样才能实现诗词大众化?
一、诗词大众化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根据时代的不同,对大众化的描述也不尽相同。那么诗词的大众化即: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由于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诗词文化迅速在民间扩展,而且广受欢迎,这就是诗词的大众化。在中华诗词学会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各省市县都相继成立了诗词学会,并且把诗词带进了社区、学校、工厂、农村等基层组织,带进了千家万户,产生了大批诗词之乡,以及眼下所开展的各类诗词楹联比赛活动,正是诗词大众化的见证。
诗词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实现诗词大众化,才能“兴观群怨”;才能够更好地反映百姓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从而引发共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直言不讳而且明确地提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是诗词的首要功能。也就是说诗词能够针砭时弊,引导世风;惩恶扬善,弘扬正气;抒发感情,增加正能量,爱心至上。中华诗词历史久远,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诗词鼻祖屈原,著有时代特色的古风《离骚》、《九歌》、《天问》以来,中国的文人们结合当地当时的社会治理、民众思潮以及风物人情,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漫长探索。直至成形于晋隋,兴盛于唐宋,发展至今,并逐步从士大夫走向民间,尤其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极大提高,诗词文化便得以迅速发展,并有了长足进步。这就为中华诗词大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实现中华诗词大众化,中华诗词文化才能够更好地健康地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二、实现中华诗词大众化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的,而且这些条件都是充分和必要的。实现中华诗词的大众化也不例外。
2.1数字化时代是实现诗词大众化的充要条件
数字化程度的迅猛发展,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从以二进制为蓝图的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到互联网的出现,从电脑的面世到智能化时代的推进,仅仅用了不到八十年的时间。这就是数字化时代的惊人之处。近十余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大会》栏目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对振兴古诗词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中华诗词也迅速在互联网上持续升温,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各类网站、论坛蜂拥而至。其中有:中华诗词学会网、中华诗词网、中国诗书画网、中国诗歌网、中国楹联学会网、古诗词网、诗词云网、百度诗词吧、中国诗词协会、中华诗词论坛、香港诗词论坛,还有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等各类公共媒体和自媒体,而且全国各省市诗词学会都设有相应的诗词网站。最近抖音、快手都推出了短视频,且愈来愈受欢迎。据东方网悉:短视频平台抖音近期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古诗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178亿,同比增长168%。由此不难看出,数字化网络给中华诗词的创作和交流注入了活力。而在诗词吧、诗词超话等社交媒体上,古诗词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和全新的面貌走红。因此说, 数字化时代是实现诗词大众化的充要条件之一。
2.2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是实现诗词大众化的充要条件
创作诗词是在作者具有一定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事。由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所以中国诗词文化早已植根于社会之中。又加之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商业的蓬勃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故而,文化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政府的扫盲活动,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入学率逐年提高。截至2021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已经提高到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引自时代周刊)这就是说,全国人民都是学着普通话长大的,文化水平也都已经达到了初等教育的水平及以上。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国学经典的传承,普通教育各阶段都增加了古诗词及其课外阅读,这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对中华古诗词的巨大兴趣,从而奠定了当今社会的文化基础。因此说,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是实现中华诗词大众化的充要条件。
2.3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实现诗词大众化的必要条件
任何一项基础建设,都离不开设计、施工和监督。诗词大众化的实现也必须如此。因为各级各类诗词组织都是民间团体,组织分散且不能垂直管辖。这就给诗词大众化带来了些许困难。好在各级各类诗词学会、诗社等,都在积极地义无反顾地组织各类活动。尤其是,在中华诗词学会的带领下,“我国诗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仅中华诗词学会目前就有近四万名会员,已经成为会员分布最广、个人会员数量最多的全国最大文学社团。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有“诗词之乡”362个,国内诗词创作者有370万之众,创作的诗词曲作品以千万计。”(摘自生活晚报)尤其是新一届领导集体,沿着前人的脚步,向着更高的目标开展各类诗词活动,既锤炼了队伍,又提高了中华诗词的创作水平。这就对实现诗词大众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说,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实现诗词大众化的必要条件。
2.4《中华通韵》是实现诗词大众化的必要条件
一件艺术作品必须用上好的材料,和必需的工具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诗词创作也是如此,实现诗词的大众化更是如此。《中华通韵》对诗词创作者而言是最好的材料,对实现诗词大众化而言就是最好的工具,而且是一件了不起的工具,虽然存在不足。原因就是现在的国人没有一个不是学者普通话长大的,而且百分之百的都具有了初等文化水平以上的学历。如果和旧社会相比那就是秀才了。基于此状,在毛泽东于1957年1月14日,同臧克家、袁水拍谈诗时说:“关于诗,有三条:(一)精炼,(二)有韵,(三)一定的整齐,但不是绝对的整齐。……要编一本现代诗韵,使大家有所遵循。”的讲话鼓励下,在中华诗词学会十余年的呼吁下,终由国家语委牵头,教育部和中华诗词学会共同于2016年底成立了中华新韵课题研究项目,在各位语言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中华通韵》于2018年底由教育部颁布试行,并于2019年11月1日由国家语委郑重颁布实施。她的面世,是中华诗词文化的巨大进步,也是中华诗词爱好者的福音,更是实现中华诗词大众化的重要基础。试想一下,在一个没有现代语音做基础的环境里创作的诗词曲赋,怎么能够用普通话诵读出抑扬顿挫且铿锵有力,而又符合时代的强音来呢?由此可知,《中华通韵》一定是也必须是实现诗词大众化的必要条件。
三、如何实现诗词大众化及应注意的问题
诗词的大众化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必须与广大群众相适应。笔者认为:要实现中华诗词文化的大众化,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抓好“四个坚持”,而且要花大力气解决好时代性、创新性、长期性、渐进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行稳致远,达成目标。
3.1坚持诗词要从现实社会中来,注重时代性
诗词的创作必须从现实社会中来,这就需要注重时代性。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做到细致观察,并“感于事,动于情,兴于叹,咏于诗”,这样才能引发群众的共鸣。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高度地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和为事而作”,即诗以“时事”为本,“时事”以社会为根,社会以时代为源,时代以百姓为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英明论断,更加说明了百姓才是时代的开创者。只有创作出符合当代实际的作品才具有时代性。白居易还曾在《策林》六十九中指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尤其是田园和时事诗词。感于事、动于情、兴于叹、咏于诗,这就是诗词产生的必经之路。因此必须把现代语言纳入诗词的创作中,譬如:“鸿雁传书”、“鱼肠尺素”等等,已经不符合信息化时代了。
明代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音发展的时地观。尤其是建立新中国七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随着普通话教育的不断深化普及,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比建国之初有了巨大的提高。国家现代语音系统,就具有社会的时代性。值得注意的是:上古音是历史遗留的产物,大批的字和音都已经发生改变,所以不再具有时代性。不具有时代性的东西再用于诗词创作那就令人费解了,如果用现代语言读出来,就失去了它的韵味美和给读者以共鸣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与时俱进”。任何文化,包括诗词文化,如果脱离了当地当时的任何方面的实际都不是优秀文化。只有注重时代性,才能善于发现生活的真谛,探索生活的趣味,捕捉社会的正能量,,更好地实现中华诗词的大众化。
3.2坚持诗词要从现实中来,注重创新性
借景抒情,是诗词的一大功能。一般来说都是借自然之景,抒自己之情。自然景物的取向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符合气候变化,符合物象实际。譬如:候鸟的迁徙、花卉的开放都要符合当地当时的实况。譬如:燕子清明节、杜鹃入夏以后来江北,牡丹开于春末,芍药、玫瑰开于夏初,蝉在夏至始鸣等等。在符合自然实际的前提下,必须注重创新。清·赵翼在《论诗》中曾提出:“诗文随世运 无日不趋新”。这就是诗词大众化的创新性依据。 也就是说诗词和文章一定要随着时代的步伐,踏着时代的脉搏,步步求变革新。对于诗词创作而言,此处的“新”字,应包括立意新、结构新、词句新、思想新、内容新。创新绝不是单纯的追求华丽的辞藻,绝不是单纯地尼古仿古,必须做到守正求变,推陈出新。李树喜先生《说说诗词复兴》一文中指出:“历史上任何文化复兴,都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创新开拓。因此,删繁就简、适度宽松,又“复”而“兴”,守正而变,继往图新,.....乃中华诗词与时俱进、实现繁荣之要义”。继往图新,也是实现诗词大众化的要义。值得注意的是:诗词的空灵不是空洞;诗词的繁荣不是繁琐;诗词的学古不是泥古;诗词是进军号不是口号。不克服这些因素就会直接影响诗词大众化的质量,进而影响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
请看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北京诗词学会会长褚宝增先生的一首七绝:
游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未被吹平反作山,山中有谷复生泉。
一身俯仰堪惊叹,塞北江南只瞬间。
此绝从立意到结构,从词句到情节,从思想到内容,都可谓趋新。此诗没有一个沙字和月字,却描绘出了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形成和奇特景观。首联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切入了主题,寥寥几字就把大漠中沙丘的形成,并把沙丘的凸凹不平,以及月牙泉的形成说的明明白白,却不见一个沙字和月字。尾联一句“塞北江南只瞬间”,描写了敦煌的大漠风光,山水风情。让人回味无穷,不由得把读者带进了那遥远的现场,抬头是塞北,低头是江南,只在一瞬间。这就是诗词的创新性。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诗词的创新也是如此。
3.3坚持搞好诗词创作培训,注重长期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绝不会一蹴而就。中华诗词的大众化亦是如此。如果某项工作无法在短时间内见效,那就必须在很长时间内坚持,而且是永远坚持下去。这就叫作长期性。要实现中华诗词的大众化,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写出时代的妙诗文,感受和分享时代的最大红利,人们的文化底蕴必须得以丰富,这也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都是这个道理。欲写好诗词,那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格律、诗词立意、诗词构思、诗词用韵、词语属性、词语结构、字的平仄等等知识。必须做到层层递进,扎实掌握,学用结合,立竿见影。而且要从入门走向成熟;从古风走向格律;从绝句走向律诗,从诗歌走向辞赋。也就是从苗圃走向花园,从插秧走向丰收。因此,笔者在《中华通韵》进课堂一文中,曾倡议教育部能把诗词创作规划进课程里,作为一门功课让学生走进高雅殿堂。所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这就是中华诗词的长期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级给类培训过程中,要符合国家意志和群众实际。国家颁布实施的诗词用韵就彰显了国家意志。广大群众都用现代语言交流,这就是群众实际。不可违背,否则,会影响诗词大众化的进程,甚至流产。笔者不反对学习古韵,研究者必须学习,而且要深入学习。已经使用古韵的诗友,有必要注意入声字和变音变调字的应用,因为要用普通话来读,故,诗词的要害字位少用或不用入声字和变音变调字。所谓要害字位是指五言的二四五字位,七言的二四六七字位。初学写诗者,用韵就用《中华通韵》,这才是最省力最省时且最好地入门工具,因为时人都是学着普通话长大的,查查字典就能搞定平仄,无须翻韵字表。这也是笔者的亲身体验。不可强行灌输古韵,否则,那就违背了科学、违背了广大群众实际、违背了国家意志。这样,也只有这样,中华诗词的大众化才会实现,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才更具活力。
3.4坚持媒体与比赛活动相结合,注重渐进性
要实现中华诗词大众化的目标,必须呼吁各相关传媒组织,尤其是报纸集团,适当开辟古典诗词创作栏目,登载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诗词。并对诗词月刊、季刊、丛书等刊物加大出版管理力度,努力提高其质量。质量提高了才有生命力。把农民、工人、军人、学生的优秀诗词作品介绍给天下人,以激发广大读者喜爱诗词的热情;以引发广大受众的共鸣,从而达到诗词大众化的目的。
各级各类诗词组织继续开展各类诗词比赛活动,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激励效应。密切与各类媒体的联系,把比赛结果公诸于报端,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诗词大众化的脚步。把诗词传媒和诗词竞赛结合起来,并搞得井然有序,有声有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慢慢来,逐步深入,这就是诗词大众化的渐进性。值得提倡的是各级教育机构应该象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那样,每年举办一次《关于开展泰山诗文原创作品评选》活动。笔者希望各级各类诗词大赛的组织者们要杜绝网上评选优秀诗词,大凡网上投票,几乎完全是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拉票,其弊端不可小觑。聘请专家严格评选才是正道。有能力就搞,没能力就等有了能力后再搞,坚决不要跟风,以避免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比赛结果的现象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要明察秋毫,防止比赛陷阱。随着诗词发展的不断走红,轰轰烈烈的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各类赛事在网络上层出不穷,铺天盖地,您在哪里就会看到以那里的地名搞什么“xx诗词大赛免费征稿,赢取大奖加证书”、搞什么“xxx诗词竞赛,出名家精典”、“什么二十一世纪诗词经典”等等。只要投稿不管好坏就获大奖,又是颁发金质奖章,又是发放证书,又是邀请参加颁奖仪式,只要拿钱就能载入史册、收入经典名著等等。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中华诗词的质量,也影响了中华诗词大众化的质量。
一言以蔽之,中华诗词的大众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中华诗词文化发展的必然。我们将遵循这一历史规律,劲敞博大胸怀,纳山入海;畅行辉煌之路,铸山煮海;实现诗词大众化,排山倒海。以改中国大地为诗词绿洲,以改大漠驼铃为诗词鸿声。笔者在此呼吁:为实现中华诗词大众化,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积极行动起来,就像老一辈革命家把白话文运动进行到底一样,把中华诗词这一高端文化勇敢地传播到民间,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受众,勇跃开展并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诗词活动。只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华诗词大众化才能实现,中华诗词文化才会迎来新气象,并形成一条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中华诗词文化的风景线。真正象潍坊一位农民诗人林树泉先生所写的那样:
乡土布衣一草根,屏前我也是诗人。
拿锄侍弄田间谷,秉笔直书纸上文。
细品清茶能悟道,熟读明月可识云。
茅屋柴灶温醇酒,邀请诸朋饮两樽。
笔者品读后十分感动,冲动之余便拙和一首:
当下诗植乡土根,骚坛雄起乃时人。
犁锄作笔书奇韵,沙土为笺写妙文。
觅句村溪千个少,寻词菜垄万般新。
布衣也效七贤聚,山水同声唱喜音。
2021年8月初稿 2022年1 1月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