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学习二十大报告文化笔记
胡春雨

把握历史方位,增强历史主动,引领历史发展。学习二十大报告,让我们广大国民了解国家思想,凝聚国家意志,戮力国家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今日中国人共同的时空,共同的使命,共同的光荣。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行业,身处何方角落,拥有何等信仰,是为一颗“同心”。唯有铸就同心,方有无穷伟力。
日出东方,黄河九曲。今日之中国,也是历史之中国,从近代之昨夜而来,又从今日走向明天。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以辉煌而独特的文明雄踞东方,长期处于人类文明发展领先位置。近代以来,源自西方的科技文明重新塑造了世界,以其陡然爆发的物质力量,将相对隔绝的各大文明区域,用铁血融为一体。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同样被动而不可避免的融入了这一历史进程。一百多年来,我们以最惨烈的斗争,直面最严峻的挑战,展开最深刻的革命。集中着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文明的近现代化;追逐着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张之洞的“保国、保教、保种”,到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再到新时代的“中国梦”,中国人民一直走在砥砺前行的路上。
作为现代化策源地,西方基督教世界以其殖民掠夺,四处推销其普世价值,试图“终结历史”,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罗马帝国的傲慢骚动不已。面对古昔未有之变,我们曾经盲目排外,斥科技奇巧淫技;也曾丧失自信,唯西方马首是瞻。然而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中华民族终究“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历经一万年文化史,传承五千年文明史,根深基厚,道统相传。从古典迈入现代,不可能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摧毁自己的文化基因。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固有国情,光大固有精神,维新固有传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乃一场至为深刻的社会革命,乃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巨龙一旦觉醒,整个世界将为之震颤,各路反华势力始终虎视眈眈。一百多年来,走在这条路上我们随时面临风高浪急,从来不乏惊涛骇浪。我们兴致太平而不沉醉太平,需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要清醒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回首来路,只有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固然是温文尔雅、内和外顺,但五千多年来,我们所以能够开天辟地、开启太平,靠的是一代代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靠的是骨子里的自强不息、威武不屈。
道路决定出路,只有步子稳、方向正,才能走得远、行得通。大道之行,历经长期艰苦奋斗,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气脉贯通:首先解决领导力量和国家道路问题,继而以高质量发展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奠定雄厚物质基础,在政治领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领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领域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让天下之人各得其所,信守“天人合一”的大道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光大固有和平道德选择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从中华文明传统看,“大一统”来自春秋大义,乃中国政治文明核心要义,自古没有统一、权威、稳固的政治中心力量,国将不国,遑论复兴?历经国体变迁,实现国家重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罗马不是一日建成”,何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坚持道不改志不变,保持历史进程延续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为本、民为邦本,乃中华文明的底色,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自古所谓“王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历经四十余年伟大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每个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到精神面貌见证了这一伟大转折;然而这一切,说到底由斗争精神而来,倘若我们失去了斗争精神与斗争本领,太平已离我们远去。
人者心之器,国者人之积;明德以为本,新民以为末。面对伟大征程,首先要解决国家思想问题,广泛凝聚国民共识,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其中“两个结合”乃现代中国文明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既要立定脚跟,又要开阔心胸,曾国藩云:“欲成大事,明强为本”,可与前贤智慧相互发明。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早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便提出“建设为革命之唯一目的”。在长期奋斗基础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没有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实现国富民强、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想。在此过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乃实现国家任务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当前我国的发展程度相适应,我们要胸怀天下,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领先才能主动,面对不同文明的竞争,在于保持文明的先进。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肇建共和,但国体重构需要漫长历史沉淀,今日中国仍在路上。今日之共和国,把“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入宪法,国体所在,道路所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有之义。民主乃全人类共同价值,但不同国家拥有不同历史传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范式,我们需要的不是民主迷思,而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立足国情,今日中国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关键要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从长远看,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关乎邦基巩固,关乎长治久安。
《孟子》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荀子》讲:“法者,治之端也”;《管子》讲:“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中华文明拥有极其丰富的法治传统和文化资源,自古创业垂统离不开法治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乃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立足国情走自己的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我们曾长期面向西方多国移植法律文化,中华法系不绝若缕,似乎罗马的典范代表着法律的荣光。现在,随着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回归,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被写入报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包括法律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这一历史课题任重道远。

文明以止,化成天下,乃《周易》古老的智慧。文化乃灵魂之事,从深层次决定民族的精神、历史的方向、社会的面貌,中华文明素有人文主义底色,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复兴不是抱残守缺,回到过去,而是坚定中华文化主体地位,以我为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所以历久弥新,创造伟大典范,在于君子时中之精神,海纳百川之气度。譬如稊米与仁,价值观乃文化之内核,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广种国民心田,百年树人,久久为功。现在,伴随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面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傲慢,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乃大势所趋。
《周易》云:“上以厚下安宅”;《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子》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纵观中国历史,养民裕民精神一以贯之。人民对美化生活的向往,蕴藏着创造历史的伟力,乃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石,孙中山先生早就指出:“民生问题可以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大道之行,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华文明素来主张“天人合一”、信奉“天人感应”,说到底人类乃大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科学技术让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人类必须善于驾驭物质文明,避免被物质文明奴役。在开拓现代化的工业浪潮中,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天才会保护人类,让现代化拥有未来。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成立国家的目的在于“保”和“养”,所谓“保”即在于国安安全。近代以来,东方朝贡秩序崩溃,我国安全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欺凌。当今世界强权主义、霸权主义阴魂不散,国际安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我们要严密防范反华势力的分裂、渗透和颠覆。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不给反华势力任何可乘之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中华文化所谓“止戈为武”,保卫和平来自强大武力,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乃当代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全面实现国防现代化。政治与军事的关系,自古乃建军问题的基本矛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武装力量必须服务于国家使命。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在今日中国,要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
今日中国由民族弱乱涅槃重生而来,存在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港澳台问题有深刻历史原因,需要立足历史谋划。“一国两制”乃当代中国的伟大创举,进入新时代,我们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从长远看,要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海峡两岸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来自强大的民族意志,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绝不放弃使用武力。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公就指出:“中国把自己的发展看作是对人类贡献的问题,是保证世界和平的问题”,与孙中山先生“用固有的和平道德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的思想一脉相承。这种大国担当与文化理想,在今日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然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在现代中国,伟大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此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可以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孙中山到新时代,“以党治国”来自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实践。我们这样的大一统国家,广土众民,道一风同,只要团结统一就拥有不可战胜的力量,自古以来最大的威胁来自腐败,能够击败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才能拥有最可靠的主心骨。
总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今日中国的光荣与使命。我们要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铭记历史经验教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作者简介

胡春雨,字思农,济南市天桥作协副主席、长清民革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齐鲁晚报签约作家、山东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