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街的记忆(三)
东大药店
郭应昭
清江浦东大街上的东大药店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市区最大最受患者及家庭欢迎的药店。药店位于东大街与博古路交叉路口的东北角,这爿药店使用的是那种青砖小瓦的老式房屋,开门、关门需下、上写有“东一、东二……"和“西一、西二……"的多块门板。清江浦城外东长街靠近娃娃井的还有一爿药店,原都是归清江市医药公司管理的国营药店。
东大药店店堂西边是标着药名的一层层木制中草药抽屉,东边是存放着各种西药的木制玻璃橱窗,中间有一张抓药的工作台。拦在店堂南边几只一字排开的长柜台里,东边放着治病的常用西药,西边放着好多盘子分别装着牛黄、海马、乌梢蛇、灵芝等名贵中药的样品。柜台外有一座月牙形铁碾槽和一个圆形带双柄的铁碾,旁边还有一条板凳是让用脚蹬碾子碾药的人坐的。
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东大药店药品种类齐全,很少让买药的人跑空腿,很多清江浦人甚至四乡八集的农民爱到这里购药。我也多次在东大药店买过药,认为当年的东大药店的营业员个个都是医生,只要你说出病情,他们立马给你取来对症适量的药,并告诉你如何服用,不像现在有些药店希望患者买药越多越贵越好,买一种药再竭力推荐搭配买其它的药,甚至保健品。当年,我不止一次在东大药店买只有2分钱一包治感冒的头痛粉、毛把钱的驱蛔虫用的宝塔糖,买的消炎药不过是土霉素(后来是甲烯土霉素)。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个时期的东大药店不仅仅卖的是药,而且送给患者的是一颗热乎乎的良心,东大药店就是老百姓身边不需挂号的贴心医院。
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东大药店营业员好像有七八个人,多为男性,且都比较清瘦,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气,待客热心、真诚、关切,让人觉得在他们手中购药有一种信任感。药店东边一张桌子还常年坐着一位望、闻、问、切的老中医,很多想服中药治病的患者排队让他开药方后自已去打药。
到药房买药或不买药,我都喜欢在柜台外看中药师抓药。看他们抓药就像看技艺表演,他们右手食指和拇指捏住有铜秤盘秤的秤系,中指和无名指夹着药方,左手娴熟地从排排抽屉中抓出所需草药放到秤盘里称好,在一字排放的大张黄纸上匀药,核对抓的各味中药无误后再包药。最后,麻利地用纸绳把几剂药包上下左右地一转一绕,几个药包便被十字形纸绳稳妥妥地扎在一起……
药店每天夜间有人值班。夜间有人去敲门购药,值班的会无怨言地帮顾客买到所需的药品。
现在的药店不仅在市区,而且在乡镇街衢,到处可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医药需求,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忆想东大街药店的往事,一是感佩改革开放四十年给人们在医药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二是希望众多药店能继承和发扬东大药店那种真心、诚心和爱心的传统,悬壶济世,造福与民。
写于2018年12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