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首宏,河南南阳人。大学本科毕业,四年教书、二十七年农村工作和七年巡察工作生涯。获河南省政府实用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次。河南省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阳农谚传承人。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南阳日报》《文学百花苑》及网络文学刊物《金陵文学家》《兰苑文学》等。
▎兰苑诗人郭首宏个人专辑(一)(20首)
▎立春日随作
作者 郭首宏
(2022年2月4日)
立春,预示着冬的结束,春的开始。
今日立春,阴阳交替,阳升阴潜,冬去春来,阳和启蛰,破旧立新,品物皆春,正将是东风送暖,坚冰开裂,生生不息,百花盛开,民康国泰,欣欣向荣的又一开启,更是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立春立德立命立行,立下未来好光景的壬寅新始!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播下新的种子的同时,我们也共同种下了新一年的期待。在此不平凡的壬寅立春之时,思绪千万,随文以记。
祛寒乍暖春伊始,
天道无亲阴阳替。
善德升阳恶滋阴,
守心正位增元气。
春若不耕秋无望,
少如不勤老无依。
效法天地回正阳,
万物复苏驰不息。
▎中秋夜寄
郭首宏
四时循行至中秋
明月高挂心如初
几度寒意秋夜凉
一声鸿雁传思忧
夜话寻常草木知
丹桂暗香盈满袖
叶飞草黄何须愁
清风习习作大酒
▎点绛唇•秋分
作者 郭首宏
(壬寅年秋分日 2022.09.23)
金剪一把
寒暑均平秋已半
阴阳等盏
雷公归隐远
京都桂月
天高爽无边
风色灿
肃肃乾亁
炎黄正期盼
▎临江仙•白露
作者 郭首宏
四时金秋五行①,
爽凉寒生露凝②。
鸿雁来兮玄鸟归③,
归去归去归去!
群鸟话珍羞④,
抢秋切勿丢⑤。
百草头上收清露⑥,
天凉好个秋?
唱晚清风作大酒!
次春燕归否?
叶飞何须愁!
注:①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②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随之逐渐加快。所以白露时节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
③“鸿雁来,玄鸟归”是白露时节的两个物候现象。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农谚有“白露时节鸿雁来”之说。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雁类。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自南方而来,白露之后又迁飞回南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秋来的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④即白露时节的三候之一---“群鸟养羞”。
⑤白露过后百鸟开始贮存干果和谷物以备过冬。这个时节里农民也要忙着收获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这也是作者对农人的希盼。
⑥收清露:过去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是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晞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
▎霜降
郭首宏
2022年暮秋
地上露凝始为霜
忽如一夜草木黄
花半荷残菊尚艳
蜇虫辟谷入夜长
一樽清酒送晚秋
莫名惆怅悲故乡
少年往事如初生
霜降时节耕种忙
万里碧空淡云飞
一树红柿惹眼亮①
寥落肠肌老天顾②
吟思天地似张狂
注:①/② 霜降吃柿子习俗与朱元璋(朱重八)的传说:
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办法,只好拿起讨饭碗、扯起打狗棍四处讨饭。
一年霜降节,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饿得两眼发黑,四肢无力。当他跌跌撞撞走到一个小村庄时,顿时眼前一亮,发现村边的一处烂瓦堆里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
朱元璋一见,兴奋极了,心里想着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于是,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吃了一顿柿子大餐,这才得以从阎王爷那里捡回了一条小命。而且一整个冬天没有流鼻涕,也没有裂嘴唇。
霜降节气这天,在我国有些地方的人有吃柿子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御寒,能补筋骨。有种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寒露
作者 郭首宏
秋雨凄凄天已凉
鸿雁声声催菊黄
群雀悄悄匿行影
更有寒气送秋光
荷衰花谢叶犹青
帝乡处处正种粮
寥落仍值酒初醒
我盼雨后复斜阳
---2022年10月08日 农历九月十三 寒露
▎立冬
壬寅年立冬日
斗柄旋旋分秒行
二二五度指乾清
立夏立秋又立冬
循循行行春在迎
十月宛城小阳春
他年水露始成冰
晨夜已感天气凉
秋收冬藏宜安静
▎独钓·
郭首宏
2017年5月,一日晚,天阴雨湿夜濛濛,老同学谢氏元礼发来“湖边细雨中独钓”小视频,见鱼竿钓起的肥鲫鱼悬空摆跃,灯光照耀下鱼肚银亮闪光,即作戏之。
丝丝细雨琴溪湖,
濛濛水雾茶斋居。
岸边坐钓鲫鱼肥,
泉水清煮美如许。
独酌三盏自言语,
举怀邀月觅何处。
一壶浊酒无滋味,
廉颇老矣尚单孤。
▎淮源仙境
郭首宏
晨起山中雾朦胧,
蓑翁牵牛悠然行。
若问此景源何处,
淮源仙境醉诗翁。
▎白玉簪
作者 郭首宏
生在山溪间
移入富贵园
白如和田玉
形似美人簪
---2017年8月于西峡老界岭财富庄园观草本植物白玉簪
▎寂静的邕熙湖
作者 郭首宏
小湖湾湾,
曲径幽幽,
水面随风微波。
有几只野鸭零星布散,
似远望的小舟,
静静地留于湖面。
丛丛芦苇枯黄带绿,
灰黄的芦花轻轻摇曳。
似有桫椤树叶漂落的声响,
让行者淡淡……
这湖边很静,
静得很清--很凉,
恰似深秋初冬微雨后的阴天,
静的甚或寂寥。
暮秋冬前的天是凉凉的,
沿小湖轻步已感微冷。
静---
一个人很静,
天凉凉的……
---2022年10月28日于南阳
▎秋思
郭首宏
(2022年深秋)
没了春的明媚阳光、青青嫩草和嫣然浅笑与羞红脸庞,
没了夏的鲜花灿烂、遍野绿浓和盎然意兴与热情奔放。
……
有秋的天高云淡、云卷云舒、黯然魂销与凄凄细雨,
有秋的南飞鸿雁、搁浅往事、数雨听风与午后斜阳。
……
静候冬雪,
静待一窗静美,
静守羞涩妩媚之冬阳。
……
秋,
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置身秋的季节,
踏着夕阳归去!
▎南阳的深秋
作者 郭首宏
深秋的天,
篮篮的,
没有一丝云彩,
晴空万里,
秋高气爽。
午时的阳光,
暖暖的,
撒照在背上,
消散了秋凉,
给以秋的舒畅。
小道旁,
香樟叶是绿的,
间或点缀着零星的片红;
玉兰宽大的叶子,
淡绿淡黄,
让人以另一想象;
紫薇与枫树,
悄悄地,
戴上了火红的冠装;
石榴树叶依然绿着,
火红的石榴花不知去向,
两只深红的石榴似在枝头说唱;
银杏披着金纱,
在秋的怀抱里,
嫁作新娘;
国槐依旧,
绿叶绿籽,
一丛丛一堆堆,
安静的感受着北来的风……
槐树、香樟,
紫薇与枫树,
银杏和石榴,
还有黄叶间的小果,
与我一起沐浴深秋的阳光,
共同期待新时代的辉煌!
----2022.11.2
▎听《又见炊烟》曲
人间烟火世世长,
来世人人只一场。
半是清欢半释然,
岁月苦短当计量。
▎听《二泉映月》
郭首宏(2022.8.17)
二泉琴声静静听①
深秋雨夜身其境
绵绵细雨伴如泣
心潮起伏竹杖轻
点点滴滴潜入心
黄连泡醋与谁倾
一根枯竹探前路
孤坐桥头思入景
注:二泉,代指《二泉映月》。“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也特指无锡市西郊惠山九龙十三泉中声名最大的“天下第二泉”,人们也称它为二泉。
相传茶圣唐代陆羽评定了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被列为天下第二泉,故又一名“陆子泉”。唐代诗人李坤称其为“人间灵液”。乾隆曾提笔御封“天下第二泉”。此地辟建为锡惠公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
惠山泉不仅水甘美、茶情佳,而且还孕育了一位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阿炳和蜚声海内外的名曲《二泉映月》。
清朝光绪年间,无锡雷遵殿道观出了个小道士,名字叫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青年时双眼因目疾而先后失明。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在其父道士华清和的传授下,二胡演奏技艺渐臻圆熟精深,最后达到深高造诣,以致无锡的人们誉他为"小天师"。
阿炳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摸到惠山泉畔,聆听那丁冬泉声,手掬清凉的泉水,神接皎洁的月光,幻想着人间能有自由幸福的生活。他用二胡的音律抒发内心的忧愤和人间的疾苦,祈盼光明幸福的降临,作出了许多二胡演奏曲,其中以惠山泉为素材的名曲《二泉映月》最脍炙人口。
▎辛丑年春节敬颂
郭首宏
银花火树不夜天,
心感慨,
似水年。
神州去岁多磨难,
共携手,
克时艰。
青牛驾临腾紫烟,
天地和,
雨露甘。
道生万物尊自然。
四海同,
万化安。
▎祈年
郭首宏
壬寅年正月初一
祈祷上苍,
祈福大地。
祈年祈年!
祈雨顺和,
祈风勻调。
祈年祈年!
祈望人寿,
祈禳瘟遣,
祈谷盈盈,
祈盼丰年。
祈年祈年!
祈求太平,
祈子盛繁,
祈愿如初,
祈文涌泉。
祈年祈年!
祈祉众生,
祈喜民万,
祈祝国昌,
祈梦新圆。
祈年祈年!
祈祥新瑞,
祈父天安,
祈晴丽日,
祈母康健。
祈年祈年!
祈请从容,
祈灵圣签,
祈告敬畏,
祈寒乍暖。
祈年祈年!
▎白河畔的田荷
作者 : 郭首宏
静静白河畔,曲曲溪水湾。
莲叶非田田,荷苞羞开颜。
芙蓉水中仙,参差本自然。
依稀茅中见,清纯更娇艳。
人当如此莲,出水泥不染。
亭亭且灿灿,玉立凡尘间。
---2019年8月日于京华读南阳友人所发白河畔莲荷照片有感
▎ 清和偶成
作者 郭首宏
2020.04.30
谷浅路幽幽,
驱车缓行舟。
三里四五户,
茂林间修竹。
樱桃挂树梢,
油桃青待熟。
时时闻鸡鸣,
蔷薇铺崖头。
迎面踏车行,
清风伴佳偶。
注:①清和,指农历四月,时为农历四月上旬。另有天气清明和暖和社会平和、升平气象之意。
②作者游于宛西内乡琴溪湖,沿湖北上至琴溪村途中所见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