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偶然浏览快手小视频,观看到李雪健老师主演的电影《横空出世》。其中由李雪健老师带领大家在西北荒漠夯土建造原子弹发射基地的一组视频,让我观看之后,感觉热血沸腾。
影片不仅让我看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苏联专家撤走,科技手段落后,物质极度匮乏,一群可爱的官兵战士,在内无经验外断支援的艰苦条件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勇前进的顽强身姿,同时也唤起了我许多的童年回忆。
我的家乡地处乾县北部山区,千百年来,家乡的人民一直都过着刀耕火种的农耕生活。从小记得人们打墙盖房,一直沿用的都是夯土这种原始方法来处理地基,优化生存环境。

夯土,作动词就是打夯,即将泥土压实;名词释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用作土墙、房屋建筑。
夯土最主要运用的工具就是石锤(子),有大有小,小的二三十斤重量,分为平底儿和尖底儿石锤。平底儿用青石雕琢成圆形或方形,碗口大小,为了稳固期间,一般上小下大,上端中间凿出圆形小孔,锲入木把,便于一人提携;尖底儿实际上是铁锤儿,就是车床加工或生铁铸造,锲入木柄。这种小锤常用来打土墙或打土坯。大的七八十斤,亦是用大青石做成圆形或方形石墩,中间或底部四周凿出小孔,便于穿梭绳索,一般四人、八人或更多人一起参与。这种石锤主要用作盖房或修建堤坝大型工程处理地基。

查阅资料,夯土技术的时间十分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在大规模使用。
夯土的大致方法是用干打垒分层夯实土层的一种需要众多劳动力的高强度体力劳动。这种劳动需要多人合作,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千人以上,我国古代能够聚集如此众多的劳动力的组织或个人,只有政府和王公贵族。所以我们看到的万里长城、故宫、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这些古建筑,他们的地基都是夯土。

最有意思的是在多人夯土过程中,有一专人指挥并领唱号子。这种号子在千百年来的流传过程中,有的演变成为固有歌曲或调式,也有的由歌曲改编,自编歌词。经常是由一人喊唱主号,多人呼应,声势浩大,场面极为热闹。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鼓舞士气,使枯燥的体力劳动变得妙趣横生。
记得1977年,我们村在村西沟甘河修筑红崖水库,在修堤打坝期间,当时全公社几千号人齐聚红崖村。那时甘河两岸人头攒动,红旗招展,人声鼎沸。我们一帮孩子最喜欢看的就是大人们拉大夯的情景。一般都是由八个人站在坝堤两边,一齐用力,把青石夯拉举起来,又一齐松手,青石夯就重重地落下来,砸在坝地上,砸出坚实的青石印来。

其实拉大夯也是一门技术活儿,一是要听从喊号人的指挥,二是要和所有拉夯人配合一致。那时我们村的生产队队长九爷喊号子就喊的比较好,每次拉大夯时,堤坝上就聚满了人观看。
九爷的号子实际是套用的《军民大生产》歌曲的曲子,只不过是像李雪健老师在电影《横空出世》里一样,把歌词换做了自己现编的歌词。
现在就把当时记得的号子摘录如下:
(领:)男人们呀么,(合:)呼嗨!
(领:)拉起夯呀么,(合:)呼嗨!
(领:)拉完大夯一起坐下,(合:)抽口烟哪!
(合:)过过瘾!呀么呼嗨!
(领:)女人们呀么,(合:)呼嗨!
(领:)真能干呀么,(合:)呼嗨!
(领:)挽起袖子加油干啊,(合:)到天黑呀!
(合:)回家转,呀么呼嗨!
(领:)娃娃们呀么,(合:)呼嗨!
(领:)靠边儿站呀么,(合:)呼嗨!
(领:)干起活来太危险呀,(合:)小心头呀!
(合:)莫往前呀么,呼嗨!
(领:)老婆子呀么,(合:)呼嗨!
(领:)你莫笑呀么,(合:)呼嗨!
(领:)豁豁嘴呀没门牙呀,(合:)一笑起来,
(合:)漏了气呀么,呼嗨!
……

岁月蹉跎,时光荏苒。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建房子,打地基,再很难看见人们用石锤(子)打夯的情景了。但虽然物是人非,每次回家,看见村子里那一排排颓废的土墙,行走在坚实的堤坝上,儿时那一声声粗犷的打夯号子,仍萦绕在我的耳畔,久久挥之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