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书法
--兼论字与书法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在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中,书法就是其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说到书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汉字,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它也是社会发进步的产物。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或生活中为了记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的事情所采取的方法是在物体的表面画“符号”或用绳“结节”,极为不方便。到了后来,有一个叫仓颉,或作“苍颉”、“皇颉”的人,传说他是汉字的创造者。苍颉何人?传说他是上古黄帝时代的史官。他根据天文图象、山川地貌乃至人体、动物等等现象创造了汉字。汉字被他造出来后,“天雨粟,鬼夜哭。”使世界产生了极大极大的震动。当然,这些神话是虚构的。但从中也说明了汉字构造中的各种要素和它的取法自然、包容万事万物的精深广博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文字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进步。继苍颉之后的周宣王时的史籒(籒,即“大篆”,相传是周宣王的太史籒所造),他善于书法,又曽对仓颉创造的古代文字进行整理,创造了大篆字体或称“籒文”。到秦朝时,有一个人叫李斯,他曽任秦国丞相,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很大作用。秦始皇统一文字,李斯负责制定文字方案,并亲自作书以为新字体的规范。他所创定的新字体名为“小篆”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加以简省变化,所以后人称他为“小篆之祖”。同代,程邈因在当县监狱狱吏时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狱中十年,在服狱期间,终日研究书体,创造了化圆为方的新字体。他的创造受到秦始皇的赏识,被重新启用为御史。他所创造的新字体,因为受官狱隶人接受利用,故名为“隶书”。同代,王次仲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今隶”---即楷书。何为楷书?楷书也叫正楷书、真书、正书。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西汉元帝时,史游在实用中研究简化汉字的方法,存文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创造了“草书”(即“章草”)这种新的字体,因草书多用于“急就”之时,他便用自己的书体写成{{急就章}}一书,这就是所说的“章草”。东汉桓帝、灵帝时,刘德升将楷书略作简损 ,创造了“行书”字体,在当时名声很大。东汉时蔡邕,一次,他见宫中的工人用毛帚刷墙,遂生灵感,创造了“飞白书”字体,后世书家多效法这种字体。传说他对书法工具要求很高,不是上好的材料,不肯轻易书写。同代人张芝,他将章草字体的字字独立改变为字字相连,创造了新的字体,称为“一笔书”,即“今草”(今草又叫小草)。张芝是一个很勤奋的人,相传他在池里洗砚涮笔,池水都被染黑了,“池水尽墨”这个有名的典故就是他的故事。后人称他为“草圣”。晋代时,王羲之在博览历代名家法书、潜心研究、博采众的基础上又将张芝创造的今草发扬光大,使其更加完善飘逸流美。{{王羲之草诀歌}}尽显其草书风貌。唐朝时,怀素与张旭等人又在研究学习前人今草的基础上把“今草”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高度,不但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狂草”(亦称“大草”),而且也完成了书法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忽视可读性而专注视觉效果。从这一角度来说,怀素在书法艺术史的地位应该得到更充分的肯定。最后,再说一下分书,分书又名八分。关于分书,自唐以来众说不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先的作者,或云王次仲,或云蔡邕。二是名称来源,云割程录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或云似汉隶的波磔向左右分开像八字;或云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或云隶书、左书、史书和八分都是同体异名。三是产生的年代,或云秦,或云东汉。至于当代人众说不一的说法在此就不作进一步的探讨了。
补注:
八分书是隶书的一种,人们把带有明显波磔特征的隶书称为“八分书”。亦称“分书”或“分隶”。汉末魏晋之际,“八分”这个名称才在典籍中出现。其中晋卫恒《四体书势》曰:“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关于八分书体,后世的解释极为繁杂多变,众说纷纭。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创造“八分书”。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被汉代蔡邕简化为汉隶用作官方字体,有三体石经流传于世。
附汉字发明人及各种书体发明人与字体例


太史镏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