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脊上的信仰
文/余雪云
秋风,轻卷窸窣的落叶,在柔和的夕阳下翩翩起舞,大地又一次变成五彩斑斓的模样。这个季节,走在“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抬眼间,便可见到一些盘居在庙宇屋脊上的龙。顿时,用五千年的文明侵润着一座城的信仰,也在心底显现出来。
记得1984年,我第一次来泉州游玩,第一次在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前听老师给我们讲“白鸽听经”、“桑莲法界”等故事时,遇见一位身材修长,皮肤白皙的女子,她身着一件粉色蕾丝衬衣、一条白色的喇叭裤,手里拿着一个相机,扑闪的眼睛,从各个角度拍摄开元寺屋脊上的装饰,我当时被她的举止给迷住了。后来,知道她是学古建筑的,专门从上海来泉州拍摄屋脊上的装饰,做课题研究用。正是她,引发我第一次对屋脊上靓丽的装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原来,这里人们口中的“美丽的冠冕”,包罗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领域里无限的艺术生命。既有美学、佛学、哲学、民俗文化等闽南人的智慧和哲思,又有闽南人的乡愁情结。而屋脊上的龙,便是最显眼的图腾。无疑,龙是中国人独特的一种历史文化的凝聚与积淀;数千年来,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入了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泉州人作为中原移民的后代,文化里有一种“慎终追远”的牢固传统,在不停的迁徙中,人们通过宗祠、族谱铭记自己来自何方,在敬宗睦族、事鬼尊神的一系列仪式中强化“根系”与“乡愁”。《说文解字》释“闽”为“东南族,蛇种。”以蛇为图腾的闽越民族,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对龙崇拜有加。同时,由于经历长期战乱移民,这里的人们怀着对天命的敬畏之心,配合着皇室的威权统治,在庙宇等古建筑刻意避去庑殿,藉由多重檐与装饰以增加庙宇的华丽性。龙,作为四灵之首,被视为司雨之灵兽,安置于最显眼的护剎、戗脊、印斗等位置,以期抑制火灾。故在众多“飞禽走兽”图纹里,闽南古建筑以龙出现频率为高。
说到闽南庙宇,龙的呈现一般由上而下分别为屋顶、梁柱结构体系、基座。尤其是屋脊上龙的装饰颇有讲究:比方说护刹,这是龙形象最显而易见之处,介于脊刹与两端脊尾之间或无脊刹而兀自相对,均具有增加屋脊重量以抵御强风之作用。双龙护塔、护珠、护瓶,护刹若高于脊刹,其形势必由高而低向中央臣俯,甚至还有双龙拱护脊刹,都是以拱卫之姿衬托脊刹的重要性,符合儒家“主次有别”的礼教观念。此外龙的造型也有区分,或扭身上腾、或平行游走、或尾上身下故而可将其分为升龙、行龙、降龙三种,加上垂兽、角兽及套在仔角梁上的套兽都具有龙的形态,整个屋脊处处可见龙的形影,因此,又有“美丽的冠冕”之美誉。
龙,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是可以通天的神兽,佛教中也有与龙相似的神兽,是佛法的护卫守持者。在屋脊上装饰龙传达出了人们对天的崇拜和敬仰。古代建筑讲究天圆地方。奇数代表天数的开始,而偶数代表天地创生的终结。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正屋脊装饰5条龙,正中央是黄龙托塔,两侧的是蓝色龙,燕尾脊旁是绿色龙,两侧的龙都朝向塔的方向,即是在加持中间的元气,又像警惕地护卫着宝塔。此外,屋脊上的5条龙,呈对称排布状态,即融合了古人对“地”的认识及相对应守护神的信仰,同时,符合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因此,人们对天地的崇拜信仰转变为对具体神明的信仰,由此构建出多神信仰的模式。
闽南扮靓厝顶的装饰叫剪瓷雕,这是我定居泉州后才知道的。这些栩栩如生的装饰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绝活,目前濒临失传。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有人说,剪瓷雕是明清时期漳浦、诏安一带的艺人发明的;也有人说,剪瓷雕是由广东潮州地区传入闽南的。还有人说,源自泉州,关于剪
瓷雕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不过闽南地区寺庙、宗祠的屋脊几乎都会用这种方式进行装饰,这也是闽南建筑的特色所在。闽南剪瓷的遍及与早年兴盛发展的陶瓷业紧密相关,瓷窑的规模化生产为剪瓷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并且瓷器还能经得住风雨、海碱的侵蚀,所以用剪瓷装饰屋顶的做法深得闽南人喜爱。闽南有句俚语——“厝顶有戏出”,形容的就是古厝屋顶精彩纷呈的剪瓷作品。这种剪瓷艺术不仅扮靓了泉州的屋脊,在台湾、东南亚也备受欢迎。
前两年,开元寺屋脊重修时,有缘遇见了一位剪瓷师傅,他说,自己从小受到闽南文化的熏陶,对红砖古厝有着深刻的情结。他年少时便“拜师”跟着剪瓷老匠人学习剪瓷,十五岁便开始参与宫庙修复、制作剪瓷。他的师傅技艺十分精湛,制作剪瓷时通常会省去白描环节直接作业,做出的剪瓷形象栩栩如生。说话间,只见他气定神闲地左手娴熟地转动瓷片,右手握紧老虎钳,钳子一张一合间,栩栩如生的龙鳞便诞生了。
他还介绍说,龙剪瓷有分祖厝、祠堂、寺庙,寺庙的屋顶正常是可以做龙。剪瓷龙具有象征意义,且制作繁复,一条六米长的剪瓷龙需用到碎瓷片就要多达数千片。剪瓷需要以瓷为材料,运用剪、铰、嵌、贴等技艺,而想完成一项剪瓷作品绝非易事。剪瓷手艺人通常会将彩色瓷碗剪成大小不等的瓷片,根据设计稿将瓷片用铁钳剪修成各种形状,这是制作剪瓷的核心环节。粘瓷操作时全凭师傅的感觉,根据不同瓷料材质掌控力度。“比如剪一条龙需要先用铜线绑出一个框架,再用水泥筑成主体,最后再慢慢用各种色彩的瓷片粘贴 出龙体的各个部位,力求生动逼真有灵气。
如果说,闽南古厝是建筑凝固的音乐,那么屋脊上的雕龙画凤就是跳跃在厝顶的灵动音符,是一座城的哲思和宗教礼制。是闽南人用“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书写于屋脊的一本地域的百科全书。每一个闽南人都参与期间,或是字里行间的文字,或是书中的思想、灵魂和信仰。品读之,千年的信仰、百年的沧桑、厚重的历史。让人能聆听高山流水的低吟浅唱;菩提树叶的摇曳风语;白鸽读经的呢喃啁啾;桑树开莲的神奇传说。每一处都饱蘸真情,每一页都历经岁月沉淀;让往来的游客流连忘返,赏心悦目;让散落在世界各地游子的乡愁都得以慰藉。
每当世俗的东西搅乱了我的心绪时,我便会不自觉地往西街走去,站在“紫云屏”前,望着从山门飘过的朵朵云彩,望着天王屋脊的龙腾,我脑海也不禁会浮现第一次来泉州开元寺的情景。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我已韶华不再,而屋脊上的龙风采依旧。不仅让人感慨,信仰是不老的传承。
起风了,我紧了紧自己的衣服,望着夕阳缓缓从屋脊往下滑,整个开元寺在金黄色柔和的光线包裹下,更显庄严肃穆。梵音袅袅中,禅意从屋脊缓缓流淌出来,闪烁在明丽而颤动的屋宇。 我望了望屋脊上的龙,越发精神抖擞的灵动,于是想把它写进文章。也许,我的文字表达不出它们的灵性和玄妙,也堆砌不出龙的高度与厚度,但我想,只要能表达出自己对这一方水土一方信仰的虔诚情结,我就心安了。
走出山门,己是薄暮时分。“紫云屏”外,一片灯火阑珊。突然,天空洒下了星星点点的雨,是龙在吐雨吗?夜色里,那屋脊上的龙,看到的又该是怎样的一抹风景?
作者简介:
余雪云,作品散见《散文选刊》、《泉州文学》、《丰泽文学》、《泉州台商区文学》、《泉州晚报(早报)》、《世界日报》、《海丝商报》、《丝海文苑》、《福建旅人文化平台》《香道》第刊物。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丰泽区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