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相同历史背景下,成功
与否取决于个人和集团的综合素质能力
文/伯韬
历史上同时代有两件巧合的事,两人被杀,两人成功。
一个是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他们这八百人由两个小官吏押送,走到大泽乡,天降大雨,道不通,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这按秦律是要处死的。陈胜吴广走投无路,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只得揭竿而起。那两个负责押送的小官吏不识时务,不知变通,阻止陈胜、吴广起义,结果被杀了祭旗。
几乎与此同时,刘邦和萧和同样也是押送苦力的小官吏,他们押送一批犯人去修长城,因下雨误期,按秦律也当砍头,怎么办?萧和是个书吏,也就是知识分子吧,他很有胆识,就导演了一出刘邦斩白蛇的麻醉剧,诱使几百人跟着造反。结果呢,陈胜、吴广在前面冲杀,他们紧随其后发榜文安民,摘桃子,最终先入咸阳称王,并打败以项羽叔侄为首的另一支义军,建立了大汉王朝。
陈胜、吴广和刘邦、萧和都是识时务者,决定因素在于文化水准和集团的综合能力。刘邦身边有萧和、张良、陈平、韩信这类高素质人才,最终他们成功了。陈胜、吴广毕竟不是高素质人才,仅凭胆识与血气,只是当吹号手和突击队,给人家做铺垫和开路先锋。
至于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小官吏,与刘邦、萧和就不能相提并论了,他们不过是地道的酒囊饭袋,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