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883老家的煤油灯(散文)|| 赵士荣(辽宁)诵读||箫雅
编辑||荆枫

一枚红枣不太大,三间屋子装不下。这是小时候妈妈破的闷,让大家猜。猜啊,猜啊。猜不着。爸爸指指煤油灯揭出谜底。爸爸高兴了,也给我们破闷。爸爸读过大书,破的闷也文绉绉的,光是那些词,就让我们这帮小屁孩云里雾里的摸不着头脑,就更别说谜底了。
早期灯的雏形,类似于古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谓之登(镫)。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而今年逾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非常难忘的一件老物件,那就是昔时家喻户晓的那盏煤油灯。回忆起来还是那么充满感动,睹物思人,泪目动容。
那时,煤油灯的制作也特别简单,用没有扔掉的玻璃药瓶,找块洋铁瓦片剪个圆盖,中间打一圆孔,卷一节细管,将棉团搓成一个灯芯,再插到管里,瓶里倒满煤油,待煤油逐渐吸附上来,划根洋火点燃,瞬间,蚕豆大的光亮,在漆黑的屋内放射着柔和的光芒,还伴有燃烧后的一股油香。
我所看到的煤油灯就有好几种。比如说马灯,外号气死风,它有灯座,灯罩,护丝,提梁等部件组成,旋钮能调节灯芯的大小,还安全防火。在夜里提着它饲马看场护院,能派上很大用场,一般的情况下,都是生产队饲养员才能拥有此物。

保险灯,它的制作特别精致,装煤油的铝制底座,葫芦形玻璃外罩,配有一盘玉石般晶莹剔透的琉璃灯伞,套在灯罩上边,增加返光效果,提梁可挂在任何高处的地方,也能调节光的明暗,调大了灯捻也特别的亮,但是浪费煤油。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奢侈品了,哪还是爸爸积攒了好长时间的老本,步行几十里路从县城买回来的。平时放置在家中最安全的角落,只有年三十的时候才能拿出来启用三天,以显摆本家的实力。
钟断危楼鸟不飞,荧荧何处最相宜。
香燃古寺僧开卷,书写春帏客著诗。
乎尔偷光穿壁处,偶然心尽断缨时。
孙康勤苦谁能念,少减余光借予伊。
还记得小时候的每个除夕,爸爸都会一边念着这首我们听不懂的破闷诗一边小心翼翼的将保险灯请出来,心怀喜悦的慢慢擦拭加油。等天一黑,将保险灯点燃,吊在房梁中间,满屋通亮,照在每个家人惬意的脸上,感到无比的幸福快乐。(拿现在说也就是十五度电灯泡的亮度)。
最经济最实用的还是玻璃药瓶制做的普通煤油灯,可以随便摆放家里的任何地方,桌子,板凳,窗台,箱盖,即使不小心碰坏了,也无足可惜,再找一个换上也就是了。它也是爸爸吸烟对火,妈妈点灶的好帮手。大伯家就在挨炕头的墙上凿个灯窑,夜晚等大人孩子们都躺炕上睡了,烟屁股一丢,顺口一吹,蒙头大睡。还记得在那寒冷的冬夜,兄弟姊妹吃罢晚饭,潦潦草草的写完作业,早早钻入暖暖的被窝,露出一个一个的小脑瓜,嬉戏打闹着,一点都不觉冷。大哥不知和谁学的会做手影,在灯影下用手指扮演小狗咬架映在墙上,还汪汪汪的配着音,直逗的小弟小妹差气带打嗝。
而在闪烁的煤油灯下,两鬓霜花的妈妈,正在为我们缝补破乱不堪的棉衣棉裤,在火盆上烘烤着湿冷的鞋袜,还不时的用针尖拨掉灯捻上的灯花,念叨着;“今晚的灯花这么多,这么大,明天一定会下雪”,妈妈的话比天气预报还准。次日清晨,透过满是霜花的玻璃窗往外瞅,啊,好大的雪啊!白茫茫的一片。再回头全家对视,隐俊不禁哈哈大笑,原来每个人的鼻孔下都有两撇黑胡子,那是昨夜煤油灯点的时间太久,熏出来的油烟灰。
七十年代初,老家终于埋杆拉线了。来电的那个夜晚,大家奔走相告,全村就如同过年一般,家家户户都安上了崭新的灯泡,急迫的等待电工推闸送电,好久好久,霎时,唰,我家的电灯亮了,全村的电灯都亮了,那么的刺眼,照的满屋雪白雪白。孩子们欢呼雀跃,二哥自小顽皮,蹦蹦跳跳的端来桌上的煤油灯,边跑边喊:“打深井啊,拉电灯啊!羊油杵子一边扔啊!”咣,一脚将煤油灯踢飞,引来大家一片笑声。妈妈笑的两眼泪花,前仰后合,弯腰又将煤油灯捡起,抚摸着,拍打着,又放回屋里的抽匣。

岁月的流逝,煤油灯已经在人们的视线里淡出。有了电,人们的生活也方便了许多。八十年代,我去县里参加了工作,很久没有回家了,当想起妈妈做的饭菜味道,骑上二八大卡,急忙上路。当我进屋,眼前的一幕让我傻了,只见妈妈手拿一片引火柴,颤抖的手在灯泡上比划着,我就问妈妈这是干啥呢,妈妈说,这灯咋点不着火啊?我一看,妈妈的眼神不对。妈妈病了,积劳成疾,后来很严重。不久,妈妈走了,尽管小妹的撕心裂肺,兄弟们的嚎啕大哭,也没能留住慈祥的妈妈。几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妈妈那盏煤油灯,仍然记在我的心里,终生难忘,它微弱的光,照亮了我人生的希望,激发了我对生活的渴望和未来的憧憬,见证了那永世难忘的艰苦岁月,与亲爱的家人同甘苦,共患难的苦乐年华。
今夜,华灯初上,夜色斑斓。我独自坐在沙发上,悠闲的品味着香茶。欣赏着室内宽敞的客厅卧室,各式豪华灯饰,五光十色,光怪陆离。心中忽然泛起对妈妈的思念。随口吟出:“煤油灯下度春秋,冷暖人生岁月稠。慈母手中针线密,穿儿身上胜貂裘”。吟罢,已是满眼泪花。人随灯走,有妈的地方才是家。慈祥可爱的妈妈啊,那盏煤油灯就属于您,这盏灯就叫“妈妈灯”,是您在黑暗寒风中为我掌灯秉烛,那束微弱的光,就是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我人生前进的道路,伴随我走遍海角天涯。

【作者简介】 赵士荣,男,汉族,1960年8月4日出生在彰武县二道河子乡。1983年8月8日参加工作。现就任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辽房产段工作。中共党员。爱好诗词,散文,绘画, 书法, 剪纸, 金石篆刻,木刻等艺术。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阜新市书法家学会会员,阜新市散文创作中心会员,彰武县书法家学会会员。彰武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彰武县诗歌学会会员,彰武县摄影家学会会员,彰武县美术家学会会员,辽宁《柳溪诗社》会员,彰武县五峰《石柳诗社》会员。辽宁省毛体书法学会彰武分会秘书长等职。诗词作品在《彰武诗词》,《塞外诗风》,《彰武时讯》《彰武诗歌》及《阜新诗词大典》等省外报刊上发表。书法作品,毛主席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先生》。国画作品《层林尽染》在辽宁省毛体书法学会展览中,均获得银奖和优秀奖。绘画作品《巾帼之花在抗疫中绽放》。获得国家中青网等全国各大网站发表。根据抗疫情美术作品联合制作的MV《最美如你》,《彰武最加油》,获得央视等全国媒体网络播放。诗歌朗诵《英雄凯旋》MV作品,在优酷网发表。剪纸系列作品《防疫情宣传》,《万众一心抗疫情》,均获得国家级各大网站发表。金石篆刻,木刻,摄影,连环画,领袖肖像等作品,均在彰武地区,通辽地区参加展览。沈阳铁路局《沈铁日报》刊登,全国各大网站发表并获奖。

【音频总监、主播简介】箫 雅,辽宁阜新人,小学国学教师。诗与大地创办人,副总裁,音频总监。多家平台特约主播。喜欢写作、朗诵。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阜新市、县作家协会会员,朗诵学会秘书长。多家平台的主播。诗歌散见于《文学月报》《当代新诗实力诗人》《中国风》《辽宁作家》《中国当代散文实力作家》《阜新文艺》《蒙古贞日报》《辽西风》《阜新日报》等报刊杂志。曾获得多项蒙古贞文学征文及朗诵奖项。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诗意阜新】【阜蒙诗词·现代诗】【诗与大地·名家有约】【诗与大地·拓展】【诗与大地·绝句小说】【诗与大地·读诗心得】【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诗与大地·渤海潮】【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