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幅明散文诗选
黄河渡口
01
黄河之水天上来。
从“世界屋脊” 的雪峰流下,宛转曲折,汇成一条并不起眼的涓涓细流,清澈透明。

一往无前,百折不回。
吸纳众多支流,穿越重重峡谷。
历经万里长征,最终融汇成浩汤大河,投入渤海。
黄土高原的黄沙染黄了河的颜色。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有黄河源头的标志——牛头碑。
牦牛,见证了奇迹的发生。

华夏祖先在黄河的怀抱里生息、繁衍。
如何到达彼岸,解开更多的未知,开拓生存的空间?
渡口应运而生。

黄河象一条巨龙,沿岸的古渡口,犹如巨龙身上的胎记。
正是这些难以数计的古渡口,书写了黄河的人文史。
03
每一个渡口,都有自己的故事。古老的传说代代相传。
莲花渡缘自莲花的地形;青石渡缘自渡口石头的颜色;君子渡缘自一位正人君子的传说;索桥渡则缘自一座 古老的铁索桥。还有临津渡、金城渡、横城渡、风陵渡、孙口渡、大禹渡、茅津渡……
甘肃靖远境内的古渡口,见证了西汉张骞及其随从,两次出使西域时渡过黄河的身影。汉武帝以军功封张骞为博望侯。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开通大道的“凿空之旅”。
张骞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培育种植。
一件古代欧洲的银器鎏金银盘在靖远出土,揭开了黄河古渡与丝绸之路的内在联系。
黄河上游的扎陵湖渡口,被誉为第一古渡口。

它见证了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贞观十五年,唐皇室公主文成公主前往吐鲁番,与藏王松赞干布会合,而这位美丽的公主与松赞干布相会后,经过的黄河渡口,就是扎陵湖渡口。它是中原与青藏高原沟通交流的要道。

扎陵湖渡口,或许并非黄河的第一个古渡口,因为它是汉民族与藏民族融合的象征,历史记住了这个渡口。
05
星罗棋布的古渡口只有一处以人名命名,它,便是大禹渡。
大约四五千年前,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十年九涝,大家推举鲧担任治水首长。后来,尧以治水无功的罪名把鲧处死,任命鲧的儿了禹领导治水。
禹十分伤心,他发誓治服洪水完成父亲的遗愿。
经过实地考察,禹决定采取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方案。禹领导人们经过许多年的奋斗,凿龙门,辟伊阙,疏通了一道道水系,最终消除了洪水的隐患,让无羁的河水臣服。
他长年在外,几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与众人一起在泥水中干活,浑身是泥,看起来像只熊,于是便有了“禹化为熊” 的传说。
人们感激禹,尊称他为大禹,传颂他的事迹。
舜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传给了大禹。

大禹渡的禹王庙建在一处高地,有“万里黄河第一庙” 之称。庙前有一株四千多岁的古柏,被人们称为神柏,相传大禹曾在此栓马,憩息,指挥治水。古柏的枝干上缠满了红色的丝带,寄寓着众多游客的心愿。

06
黄河最美是韩城。
韩城境内有黄河名胜龙门渡口。

龙门亦称禹门,相传大禹在此导河,凿石通流。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增添了几分神秘。
在韩城芝川镇南原上,建有司马迁衣冠冢和司马迁祠。那位受过宫刑仍隐忍苟活、发愤著书,写出千古《史记》,死后重于泰山的韩城汉子,日夜倾听龙门传来的黄河涛声。
龙门弹奏的巨大旋律,只有英雄才能会意。
07
黄河在中条山和崤山的夹峙下,奔向又一个险峻的峡谷。
峡口的两座石岛神门岛与鬼门岛,把河分为三股,象为黄河打开了三扇大门。相传当年大禹治水,用神斧劈开砥柱山,形成“人门”“ 神门”“ 鬼门” 三条峡谷,引水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
峡口三座小石岛梳妆台、炼丹炉和砥柱石,顶着黄河的巨流。
砥柱石独立波心,敢与狂涛争高下,被誉为中流砥柱。

三门峡北岸有一个古老的渡口茅津渡,与南岸渡口会兴渡隔河相望,距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茅津古渡自秦至唐,都是漕运码头重镇。
“唇亡齿寒”“ 假虞灭虢”的历史典故,源出于此。
黄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泥沙导致中下游河床升高,制造了高出地面的“悬河”。
二千多年间,黄河泛滥决口数以千计,数十次被迫改道。
黄河洪水,改写了历史上的河流版图。
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中国四渎” 的济水,因黄河的“吞” 入而消失踪影,仅留下济源、济南等地名。
黄河的改道也委屈了淮河,使它与大海再无缘份。

河南滑县白马津古渡口,修建于先秦,消失于元代,曾上演过多幕历史大剧,而今,仅有一块“白马津遗址” 的招牌立在马路一侧。好在还有李白的乐府诗《白马津》可以立此存照: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
山西省永济市蒲津古渡口,曾是秦晋两地的交通要冲。战乱、积沙迫使黄河改道,至使渡口与浮桥神秘消失千年之久。近年,考古发掘出唐开元年间修建的蒲津渡遗址。除了铁索、浮桥残片,遗址还发现四尊大铁牛和四个虎虎有神的铁人,被称为“世界之最”。
古渡口隐藏的文物,复原了久违的盛唐气象。
09
河南孟津,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津”而得名。
“盟津之誓”吹响了灭商兴周、改朝换代的号角。
先后有6个朝代在此建都。这里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摇篮。
孟津黄河渡口,曾为黄河一条黄金水道。南来北往的军队客商,西输东运的粮食货物,都要在这里停留装卸,搭乘船只。
而今,这些古渡口,成为游客穿越历史的教课书。
黄河流淌黄沙,也流淌先辈的血泪。

郑州黄河南岸古渡口花园口,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决口,但都未造成特大灾害。1938年,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没有淹死日本侵略者,却让89万同胞丧生,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花园口从此扬名。
由于黄河决堤,被迫改道8年之久,导致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
渡口都有记忆。
记忆或在民间流传,或物化为广场、雕像、纪念碑。
花园口纪念广场,“一九三八年扒口处”纪念碑坐落于此。一组大型浮雕,再现了当年河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场面。
今天,黄河南岸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
11
1952年,毛泽东利用新中国诞生后第一个假期的机会,乘专列视察黄河,发出“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办好” 的号召。
70年过去了,昔日桀骜不驯的黄河,岁岁安澜。

郑州邙山的黄河水,经几处提灌站和取水闸,每年为郑州市提供大部分水源,成为郑州人的生命线。
黄河上中游先后建成13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工程。三门峡、小浪底等黄河水利枢纽,令世界瞩目。
母亲河已成为水利之源,电力之源。
时过境迁。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华丽大桥,取代了那些昔日古朴的渡口。
桥梁不是天外来客,它只是渡口的延伸、升级。

黄河上的第一座正式桥梁,郑州黄河铁路桥,1906年竣工,由比利时人承包修建。它在20世纪末,成为“古董”。
1949年,黄河上仅有郑州黄河铁桥、泺口黄河大桥和兰州公路桥3座桥梁,全由外国人设计、施工。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上陆续建成公路桥、铁路桥、人行桥、公铁两用桥二百多座。
13
“一带一路”全球倡议由中国提出。
古老的丝绸之路,有了全新的升级版。
黄河渡口,有了更长的延伸。
记住黄河上的那些渡口、桥梁,那些故事。
坐标不灭,目标与抵达就不会迷失。
(原载《散文诗》2022年第10期上半月版)
心灵史(组章)
圣人的瞑思
隆隆的鞭炮声唤醒了在泗水之滨安息的孔子。

我的生日?竟然己经2570岁?
很久没有听到曾令我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了。这可是从夏代开始,国家大典才能使用的音乐啊。学子们诵读《论语》。主持人说我是至圣先师,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说参加祭孔大典的有2000余人,包括多国友人。
典礼官带领众人行鞠躬礼。庙堂乐舞声中,一位官员恭读祭文:“迄吾夫子,木铎天降。少陈俎豆,礼容端庄。长肄文献,私学开讲……泰山苍苍,洙泗泱泱。夫子之风,山高水长。……”
时间象流水一样消逝,可在曲阜,却停了下来。
他已记不清多少次被唤醒。
他被安葬在这里,成为疲惫心灵的憇息地。鲁哀公前往致祭,称他“尼父” 。众弟子在此守墓三年,唯有子贡守墓六年。
一代代孔氏后裔在他身边安葬,有坟茔数万座,人称孔林,比曲阜城区还大。

历经千年的反省、瞑思,他终于想明白,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历史。
他本一介布衣,只在鲁国当过四年官吏,有政绩,也有过失。“圣人” 的桂冠是官方赐予的,不堪重负。他对平生的希冀,只是作一个君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只能当君子儒而不能当小人儒。
他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是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编出《论语》,让他的思想流传后世。
他的一些本意被人为的曲解了。
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是指君臣、父子都应该各有各自的责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并不是他的本意。可谁来替他辩解?
他也有过失。任鲁国司冦,七日便诛杀政敌少正卯,因言杀人,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
从汉以降,不知有多少“少正卯” 成为冤魂!
他当过多少帝王的遮丑布?
又当过多少士子的敲门砖?

好在,“有教无类” 早已成为现实。
诗歌与音乐,己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仁、义、礼、智、信” ,正在成为公民的价值观。
他毕生向往的“大同” 理想,已经深入人心。
他欣慰,时光过了两千多年,还依然在被后人怀念。
清澈的濮水边,一个衣衫褴褛的士人在垂钓,聚精会神地盯着游鱼。
并非闲情逸志,亦非当年姜太公钓鱼的用意。他的确需要鱼肉来果腹。
他当过宋国蒙县管理漆园的小官,深谙名利之害,自己辞职不干了。住在狭窄的小巷里,靠编织草鞋度日,面黄肌瘦,有时,还向邻居借米救急。
他学问渊博,对诸子百家都有研究,但独尊老子,对于孔子,也多有赞语。
然而,当年姜太公用鱼竿钓出仕途的一幕,还是再现了。

听说他在濮水垂钓,受楚威王派遣,两位衣冠楚楚的士大夫驾车远道而来,带着重金,迎聘庄周到楚国担任丞相。
对于一个士人,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啊。
可这是庄周。庄周依旧持竿钓鱼,连头也不囬。
使者说:“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周听后,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 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使者道:“自然是愿意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周说:“说得对啊!那么,就请二位大夫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我已决定终生不做官,做一个精神自由的人。”
庄周隐居南华山,潜心著述,爱写寓言,将深奥的哲理隐藏在寓言之中。他崇尚逍遥游,物我同化为一,将自己一生活成了寓言,被人尊称为庄子。
庄周与弟子走到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溪流旁。
庄周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呢?”
伐木者似乎对此树不屑一顾:“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做舟船,则沉于水;用来做棺材,会很快腐烂;用来做器具,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脂液不干;用来做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所以能有如此的高寿。”
庄周意味深长地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也可保身。可是,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啊。”
伐木者若有所思,弟子恍然大悟。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惊惶不定,对自己还是庄周惊奇疑惑。
一直想不明白,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这莫非就是物我同化?
共患难的老妻先他而去,庄周老泪纵横。
继而一想,人的生命如同四季变化,人死了,安睡在天地之间,应该欢笑才对啊,我怎么去哭?
好友惠施去吊唁,看到庄周敲盆唱歌,大为不解。听了庄周的讲述,心方释然。
庄周活到八十多岁,觉得自己真的要与造物者相游了,心情十分平静。
战国时期流行陪葬,认为陪葬品可以保障人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富足。而像庄子这样的大师,陪葬品自然不能少。
弟子们想用很多贵重物品给老师做陪葬。
庄周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时间为连璧,以星辰为珍珠,万物都可以作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多吗?
弟子们无不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掉您的遗体。
庄周笑了:“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庄子死后,弟子们遵从师教,将老师遗体从简掩埋,并将老师遗著整理传世。
庄子死了,《庄子》活着。
千千万万的追随者,从那个濮水垂钓者的智慧里受益。
身披孔子的外衣,心里却藏着庄子。
庄周,庄周,康庄大道,周行不殆!
公元前208年, 秦二世二年七月,秦丞相李斯遭受赵高诬陷,罪名“谋反” ,被判处五刑,腰斩于咸阳闹市。三族的人都被处死。
绑出牢门走向刑场,李斯看到心爱的的次子也一同被押解,怆然对儿子说:我真想再牵着黄狗,咱们一同走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啊,可现在,又怎能办得到呢!
说罢父子抱头痛哭。听者无不落泪。
在行刑的极度痛苦之中,一生的经历在脑海里闪现:
年轻时,他与韩非一同投师荀卿,学习“帝王之术” 。之后,为实现人生理想,离楚投秦。先为吕不韦舍人,得以说秦王。李斯先后被秦王拜为长史、客卿、廷尉、左丞相,辅佐秦王兼并东方六国,成就帝业,一统天下。
秦始皇是他一生最大的贵人、恩人,本应永世相报,为何会参加沙丘政变?为何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拥立寡德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一错铸成千古恨。
他为一时糊涂成为赵高的帮凶悔恨不已,为背叛恩重如山的始皇悔恨不已,为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之死悔恨不已。
如果仁慈刚勇的太子扶苏执政,怎会有今天的悲剧?
他想到荀师的教诲:人之生也固小人。我的本性就是一个小人啊,为何不用仁义战胜它?
屈服小人赵高,这是应得的报应!
他的眼前好像有一只老鼠跳动。哦,那是一只仓鼠。
瞬间,他想起早年悟出的“老鼠哲学”,
心中长叹:当年我以仓鼠自豪,而今,上得越高,摔得越惨!
他想起被秦王所采纳的《谏逐客书》,天下一统后,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参与制定大秦法律,统一文字,统一车道,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筑驰道……
他最得意的,是把书写不便的六国文字改革成秦篆,谦称小篆,并亲自写出《仓颉篇》,用做学童课本。而刻在名山、碑碣、钱币上的小篆文字,全都出自他的手笔。
想到这些荫及后代的作为,他又感到欣慰。
他终于忘记疼痛和耻辱,永闭双眼。
(原载《中国诗歌•2021年度散文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