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白衣古镇
文/王雪梅
有人说:“白衣如诗,白衣如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话一点不假,它那精深厚重的文化底蕴,众多别致的人文景观以及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犹如一幅古韵新姿交相辉映的生态画卷。
白衣,因山而妩媚,因水而灵秀。这里的山,重峦迭障,翠绿簇拥,钟灵毓秀,沉淀在岁月流年里,散发出迷人的风雅,让人留恋忘返,心旷神怡。这里的水,曲曲弯弯,清澈明净,源自秦汉,裹着唐宋风韵,戴着明清星月,恰似一条玉带穿镇而过,风靡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目光。依山而居的她,在沧桑岁月的更替中,畅享着巴河之水的柔媚;在季节来往的时光中,一河碧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白衣人,让男子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让女子仪静体闲、温柔内敛。
在这画里有话的古镇,画里还藏着诗,诗中韵味着许许多多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传说。她不仅是一块绽放诗情、弥漫画意的一方山水,也是一块蕴含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两千多年的历史,如过眼云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昔日的达官显贵、商贾行人,也都已随着时间的逝去而被人们淡忘。而那条记录着千千万万脚印的青石板道,还静静地躺在那里,敲击着多少回忆,成为亘古的留恋。走进吴府的旧居,哪一处不是古典的风格?那深深的庭院究竟演绎着怎样的家族繁荣兴衰、惊心动魄的故事?那岳飞手书“忠孝廉洁”的石碑、米氏手书“第一山”的木匾,哪一页不是古老的诗笺?那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壮观的节孝牌楼,气势恢宏的烽火墙,雕梁画栋的残垣断柱,哪一样不是经典的意韵?哪一样不见证着这里曾经的喧嚣与繁华?它们穿梭时光,像是一座特色文化的博物馆,又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典籍,让人们时时刻刻感知着她往昔的辉煌。随便翻开哪一页,都能让人看见她神秘而厚重的绝代风华;随意漫步到哪里,都能让人体会到她独特的风雅流韵。时光翻阅着流逝的曾经,是谁把往事串串相连,组合成异彩纷呈的珠链,让人感怀着红尘岁月的苍老和古镇文明的悠长,向游客诠释着古镇文人对人性的关怀和以德育人的精神。
古镇多壮史,旧邑展新姿。游完古镇,再观千亩花海、白衣渔村、莲藕观赏基地、新村聚居点、小阁寺、龙翔山等景点。那错落有致的各式建筑,宽阔的广场,蜿蜒流淌的河水,行人如织,悠闲自得,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跃然纸上。
游兴未尽,再品美食。对于味蕾发达、讲究味觉享受的人来说,白衣古镇的各种美味小吃具有绝对的吸引力。白衣的鱼,酥、脆、鲜、香,是最知名、最具特色的饮食。椒盐花生、八珍糕、木捶酥、荷叶粉蒸肉,也是白衣的特色与创造,是地道的古镇美味,誉满水乡,男女老幼无不喜爱。外来的特色美食如张飞牛肉、冰糖葫芦、发糕及各类面点也应有尽有。到了白衣古街走上一趟,就会感觉到自己的胃太小,装不下那么多的美味佳肴。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优美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与上千年底蕴深厚的翰林文化浑然天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慕名而来,他们唱着动听的歌谣,跳着优美的舞蹈,放飞多彩的气球,穿行在幽静、深邃的青石街巷,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感受古镇千年的沧桑与辉煌,感受着古镇特有的家风文化、孝道文化,让白衣古镇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让来宾美了眼,醉了耳,留了心,点了赞。
如今的白衣古镇,经过修缮保护后华丽转身,梦幻般书写了让世人“惊艳”的时代传奇,占尽了水乡风韵,倾倒了无数游人,成为川东北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的白衣古镇,正踩着奋进的鼓点继续前行,以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姿态,努力绘就精彩绚丽的5A级新画卷。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十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