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济南市市中篇12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杜家庙村
编者按: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符号、一种标志,更汇集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还蕴含着一种乡恋、乡爱、乡愁,连接着乡土人情、家国情怀,孕育了一种地域独特的民风民德。
2022年8月25号,国家民政部发布了“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全国试点名单,在省、市民政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指导支持下,济南市市中区成功入选。
市中区的地名试点工作,得到了市中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市中区第一时间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乡村地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分工负责,落到实处。
区民政局作为牵头部门,坚持聚焦特色,打造亮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制乡村地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部分专家作家深入试点村发掘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完善村碑、路牌等地名标志设置,编制乡村片区地名规划和地名采词库,搭建数字村落博物馆、线上电子地图,并拓宽旅游、农产品等多渠道路径,着力提升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水平,积极探索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市中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还邀请了省内部分专家,通过查阅资料、访古探幽,实地采风调研,走访乡贤名宿,撰写出十几篇美文。今天起系列刊发部分专家撰写的与市中区相关的文章,以更好地进行地名文化研究,助力助推乡村振兴。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杜家庙村
陶玉山
村落位置
济南市市中区陡沟街道办事处杜家庙村地处济南市区西南部,市中区、槐荫区、长清区三区的交界地带。西邻玉符河西岸、济西湿地公园,北邻国际医学城,南邻长清大学城,村东有刘长山延长线,村西是贯穿济南市东西的交通大动脉经十西路。距济南高铁西站约7公里,京台高速6公里,济菏高速5公里;距离已经通车运营的R1轨道地铁玉符河站点3公里。具有十分优异的交通区位优势。
杜家庙村的由来
何时建村,已经无迹可考。只是代代口口相传古时候一户杜姓人家不知从何迁徙来此,见此处虽然低洼不平,湿地水泽成片,甚至一雨成积潦,可以冲船;但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人烟稀少,便就此停止漂泊,安居下来。一家人勤靡余劳,不分昼夜。填平水洼,舀走积水,运来土壤,平整场地,栽种庄稼,修建房屋,在此繁养生息,代代不已。后来不断有人来此定居,慢慢发展成人丁兴旺、繁荣昌盛的大村庄。
古代讲究建村必建庙。杜家先人也不例外。为祭祀祖先,为民祈福,就建了一座家庙,取名为杜家庙,后来,杜家庙就作为村名报官府命名批准,一直延续至今沿用。
一个插曲
2016年5月20日,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刘家疃村前党支部书记国恕军、以及常树新、杜玉木等人前来杜家庙村,说是回家来寻祖问根了。当时村领导及其村老人几乎都一团雾水,迷惑不解。
原来,杜姓是刘家疃村的大姓,占全村总户的一半以上。根据杜姓老人一代代口口相传,并且查询有关资料,原来该村的杜姓人家是大约300年前由过去隶属长清县的杜家庙村迁入而来。刘家疃村“两委”为了弘扬民间文化,书写村志村史,更为了对历史负责,对杜姓村民负责,特意派代表来寻祖问根。要不是这件事,杜家族人有迁徙泰安之事还鲜为人知呢。杜家庙村的历史之悠久由此可见一斑。
村庄的概况
村貌整体概括为“七桥八庙二十四条胡同街巷”,南北走向的青龙街一条,是过去去泰安的通衢大道。整个村庄没有一条有十字路的交叉口,也没有死胡同,基本都是丁字口。看上去全村如同一条龙盘踞。坐落在村正南中的石门垛观音阁为龙头,村北娘娘庙东侧出村北、直通丰齐村的道路为龙尾,中间还有龙爪,龙眼等。杜家庙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佛、道、伊斯兰诸家文化并存,汉、回民族朝夕相处,和谐融洽,并有机熔于一炉的地域文化是其独有的显著特点。为此,杜家庙村连续多年被评为市民族团结进步村。
全村总面积5370亩,其中耕地面积3445亩。现共有村民920户,约2500多人,约占全村人口总数的70%,其中回族710人,约占30%。
杜家庙村的回族何时迁入、在此代代繁衍生息、不断壮大的,根据村里老人口口相传,有说是明朝,也有说是清初,众说纷纭,不一而是,也没有可供参考的权威的资料文字可查。而从村里现存的清真寺最早建于康熙五十五年这条线索追溯寻源,杜家庙村的回族最晚是清初迁移而来应该是有说服力,没有争议的。
历史沿革
杜家庙村自明清直到民国时期,一直隶属于长清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隶属于长清县赵庄区杜家庙乡、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划归历城县大金庄公社、朱庄小公社、邵而公社和历城县党家庄镇。2000年由历城县划归市中区;2008年撤镇设办,由党家庄镇划归陡沟街道办事处至今。
自然环境、自然地理
杜家庙村东邻袁庄村,西靠经十西路,北邻丰齐村,南邻新平村和长清区赵营村。村依玉符河而建,水绕村而流,大开大合,藏风聚气,负阴抱阳,东进西收,构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布局。在现代化都市映衬下,呈现出来的是原始,古朴,井然有序。具有非常可观的生态旅游潜力。土地资源丰富,连片未开发土地面积大,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全村耕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为主,少量土地流转后从事花卉种植等。
杜家庙村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最早发展现代农业,率先引进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深耕机、播种机以及喷灌设备的村庄。1989年6月8日,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率领观摩团到杜家庙村现场观摩考察,明确指出:现代化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历史古迹和传统建筑
杜家庙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历来就有“七桥八庙二十四巷一条街”的美誉,迄今村内还有多处特征明显的古迹遗址。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御驾曾经在杜家庙村驻跸。村内现有清真寺、保留完整的石门垛,以及上面的观音阁、碧霞元君宫(俗称泰山娘娘庙)等修复过的古迹,还曾经有已经毁掉的贞洁牌坊、武探花牌坊;康熙皇帝钦点命名的大杨、二杨风景树和龙爪槐等。
漫步走在杜家庙村的大街小巷,往往不经意间就会看到路边有石碾、磨盘、柱础、基座,甚至风化的字迹模糊不清的碑刻石牌立在哪儿。让人由衷感慨:历史古村,名不虚传。
据《长清县志》记载,杜家庙村过去是从北京到南京的必经之路,即通衢大道,村内有官府设立的官盐道驿站馆,官盐道两旁是经营零食杂货、副食调料、针头线脑等的沿街店铺,俗称官铺。每天都有官府的快马传递来回往返穿梭。村内现有的、即现今村委会大门面对的主干道南北走向的青龙街就是当年的石板官道。走在这儿,环顾四周,依稀可以想象当年这条大街繁华喧闹的情景。
七桥八庙
七桥是指迎仙桥、会仙桥、送仙桥,驿站桥、阁湾桥(两座)和小桥子。其中迎仙桥、会仙桥和送仙桥为主体,传说鲁班的嫡系传人曾经为这三桥做桥头标记,现桥头、桥尾存有印图。由于种种原因,七桥现今仅存经过翻修的村东的迎仙桥,泰山娘娘庙附近、相传修建于康熙年间的会仙桥,以及村西南的、修建时间无从考证的小石桥这三座。为了交通方便,会仙桥也由石拱形桥改为一马平川的平板桥。
八庙是指:泰山娘娘庙、真武庙、倒座观音庙、千手千眼在阁上庙、小观音庙、龙王庙、土地庙、关爷庙。据说这些庙大多建造于宋朝。八庙里面分别有各种各样的石碑、透灵碑、龟驮碑,以及大铜钟、小铜钟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目前,仅存有修复过的位于村内文化中心原址的俗称泰山娘娘庙一座,又叫碧霞元君宫,这是黄河以南古官道第一座碧霞元君祠,是山东地区信仰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相传阁中有透明碑、现有比较完整的阁下拱形石门垛的观音阁。其余的庙宇都存在于村民的记忆传说中,已经不复存在了。
历史建筑——清真寺
清真寺可以说是杜家庙村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筑,是济南市有名的清真古寺之一。据史料记载,这座清真寺始建于康熙五十五年。嘉庆二十一年、道光十八年重修。寺内道光十八年碑刻记录了几次重修的经过。“文革”期间清真寺遭到严重破坏。
1985年,随着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和对历史民族建筑的重视,重修了荒废破败的清真寺礼拜殿、南北讲经堂、沐浴室;1999年重修了寺门和院墙。大门坐北朝南,门内有高大宽阔的影壁墙;2000年重修了礼拜大殿。
礼拜殿的前厦为卷棚式歇山顶,大殿是硬山顶,青砖墙壁,规模壮观。建筑精美,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端庄大气。清真寺门口左右有抱鼓石(又名门枕石)一对。选材讲究,雕刻工艺雕刻工艺精湛细致。雕刻的题材内容栩栩如生,令人一看过目难忘。
大殿门筑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八根朱红粗大的柱子支撑着前厦华丽美观的卷棚顶,给人一种气象万千,庄严肃穆的直观印象。大殿坐西面东,面阔三间,深进三间,三开门;每个门各有四扇窗,门楣上镶嵌有非常逼真醒目的山水花鸟版画;中门上方横匾镌刻《清真正教》。整个大殿内宽阔明亮,无顶棚,柱梁檩椽裸露。前殿上方有阿文祈祷词(都阿宜);大殿西北角有一个亭阁式“敏拜尔”(讲台)。寺内有古碑一方,这是历史价值连城的刻有道光十八年《重修清真寺序》全文的石碑。院内还有2000年重修清真寺碑两方。另外还有堆积、散落四周的无法分辨的石碑若干。有阿訇住寺,极大地满足了当地回族村民宗教信仰的需求。
康熙御驾驻跸
史料记载,清朝康熙皇帝一生曾经六次出游南巡,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四次驾临济南。而康熙帝在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出游南巡时,即1684年农历十月初八的晚上,就御驾驻跸杜家庙村。
据《长清县志》转乾隆年间的《趵突泉志》记载,当时康熙于农历九月二十八离京沿陆路出游南巡,于十月初八到达济南府,乡绅士民绵延十余里夹道跪迎,欢声雷动。康熙久慕趵突泉盛名,没有急于进城,径直来到城外的趵突泉畔观澜亭,临泉览视久之,毕书“激湍”二字。尽兴赏泉后,由西门入城,登南门城楼后出城,是日御驾驻跸长清县杜家庙。乾隆年间的《趵突泉志》是公认的考证康熙帝宿住杜家庙村最原始、最真实详尽的历史文字资料,三百多年来,一直被人当作最为权威的资料引用。由此也给杜家庙村带来了许多有关康熙与村庄的传说故事。
大杨、二杨、龙爪槐
过去,杜家庙村的娘娘庙门前的左右方各有一棵大杨树,分别叫大杨、二杨。这两棵杨树什么时候栽种的,无从考察,只是知道树龄很长很长。树身之粗,三四个壮汉都搂抱不过来。树冠硕大,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树荫可覆盖周边几亩地的面积。
这两棵杨树之所以称之为大杨、二杨,还是当年康熙皇帝恩赐御封命名的。过去树身上曾经挂着悬有鲜艳大红布条的康熙帝颁发的铁牌,这是杜家庙村非常荣光、让周边村庄非常羡慕的事情之一。可惜,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两棵大杨树先后死去,铁牌也流失民间不知下落,让村民们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每每谈起,都是满腹遗憾,唏嘘感叹不已。
和大杨、二杨同样名气显赫的还有龙爪槐。这棵历史久远的龙爪槐是否也曾被康熙帝钦封命名,众说不一。只是其树龄之长,树冠之大,树身之高,给人留下深刻难忘印象。可惜的是,如同大杨、二杨,龙爪槐何时消失的,为何消失,村民们记不清了,也没有文字资料记载,成为一桩无法考究的悬案。但是,大杨、二杨、龙爪槐这三棵古树,给杜家庙村带来的名声和影响,村民们是不会忘记的。他们会一如既往地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使其在杜家庙村生生不息。
贞洁牌坊
过去村西南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贞洁牌坊,相传是清朝时的当朝皇帝为该村一王姓贞洁烈女所立。该牌坊设计精湛美观,基座高约一米,四柱双梁,柱高约六米,每石柱前后都配有雕刻的高座石狮,石狮的基座高约两米。全石结构,严谨坚固,很远就能看到。贞洁牌坊,清真寺和拱形石门垛上的观音阁是过去杜家庙村三大历史建筑之一。可惜的是,这么一座非常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在1958年修建卧虎山水库时被人为拆除了。当时本着勤俭节约,就地取材的原则,这座贞洁牌坊的石材成了途径杜家庙村一段水渠的建筑材料。
尚武成风有缘由
我们山东是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之一。而在杜家庙村习武颇盛,尤其是回族子弟,舞刀弄枪,成为习惯爱好,堪称一景。小儿习武是磨炼意志,老人习武是锻炼体魄,年轻人习武则是增强体质。父亲传儿子,儿子传孙子,世世代代相延续。这其中与康熙初年村里的名叫马大勇的回族先辈在科举武考中获得探花大有关联。
相传当年马大勇先辈进京会考,靠自己实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临场发挥格外出色,最终过五关斩六将,一路顺风,勇冠三军,斩获第三名,即探花。当朝皇帝当场发匾牌,并留在京城皇宫当差。其获得的探花匾牌被官府派人敲锣打鼓、浩浩荡荡送到村里,特意在当街要处盖一小屋悬挂。途径此地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整理衣冠,神情严肃,行礼膜拜,不敢懈怠。
严格说起来,杜家庙村并非从康熙初年崇尚习武的。根据是前些年在村北头曾经挖掘一古墓,发掘出土许多有价值的文物,除了唐三彩、陶罐、石臼等,还有不少戟、宝剑、长矛器械等。据考古学家说,这些至少千年前的东西并非是士兵战场所用的武器,都是百姓习武所使用的。由此可知杜家庙村古代就尚武成习惯。
为弘扬武术传统,让尚武之风代代相承,村里与济南市武术协会紧密配合,并与山东省文化馆结成共建单位。由于事无巨细,样样做得踏实有效,杜家庙村被评为省级“传统文化培育村”。
三月三庙会
现今八十岁的马延荣老人回忆起小时候村里三月三庙会的情景,是那么亲切,那么记忆犹新,就像发生在昨天。那种表情非常有吸引力,感染力,随着老人家的回忆,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也亲自参加享受了庙会带来的乐趣。
庙会一般分为请神、祭神、送神三个阶段。开始的第一天天不亮,好多年轻人在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下,骑着大马,抬着轿子,兴高采烈地沿着青龙街往南直奔泰安。他们要去碧霞祠迎来泰山奶奶参加庙会。
为什么要远赴去泰安迎来泰山奶奶呢?
众所周知,泰山是传说中的“通天之路”,众多神争相择此而居,而泰山神有“上通天庭,下连地府”之神威。泰山奶奶作为碧霞祠的主人,可谓神通广大,保民平安。作为三月三庙会迎泰山奶奶是非常合理,非常必要的。何况据说杜家庙村的碧霞祠里还住着碧霞奶奶的三妹呢。
迎来的泰山奶奶其实就是一个象征:轿子上一张椅子披红戴花,一派喜气景象,就是代表着泰山奶奶。众人小心翼翼地将其抬下来,请到娘娘庙里,由此进入祭祀环节。前来参加庙会的乡里乡亲虔诚恭敬地烧香、上供、祈愿赐福保佑后,如释重负一般慢慢走出庙门,无事一身轻地参加庙会,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去了。
每年三月三庙会一般都是一个星期。那段时间,不仅是村里的主干道青龙街热闹非凡,就是平时走动很少的偏僻小巷也是人来人往。大车店里头两天就住满了远道而来的商人什么的,简直比大年初一还喜庆。庙会上,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玩杂耍,看洋片,变戏法的,唱戏的,说快板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整整一周,杜家庙村沉浸在欢歌笑语中,成为大家每每想起都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
说起来,在过去交通不便,沟通受限,生活艰难的时代,庙会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热闹事件。庙会本质上就是一种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已经融入村民生活中并形成了一种习俗惯制。甚至有人认为庙会是由“崇神祈灵”而来。不管怎么说,庙会往往会引来很多流动商贩,五花八门,活动众多,形成庙集,在熙熙攘攘中,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效果,给单调贫瘠的日子带来不少欢乐,在热闹中让人们开心舒心。这也算是达到了举办庙会的目的。也是每年三月三前人们翘首以盼庙会快点开始的缘由。同时,这应该也是八十岁的马延荣老人回忆起庙会兴致勃勃、谈犹未尽的原因所在。
坐席喝酒的风俗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缩影
我们山东人爱喝酒,肯喝酒,喝的豪气,这是全国有名的。喝酒讲究的是一种气氛,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传统风俗,这从杜家庙村的村民们的坐席喝酒中可以清晰无误地看出来。
首先劝酒礼节多,敬酒分长幼,即按照年龄排次序。这从所坐的位置就可以知道。边喝边吃边说话,气氛热闹活跃是酒桌上的起码讲究。主人先喝为敬更是对客人的尊重。另外,恪守“先酒后饭,饭后不饮酒”的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些老济南,甚至山东的古俗仍然被杜家庙村的村民们习惯自然地继承发扬着,由此可知传统古村的文化底蕴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其深厚是我们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革命红色基因
崇武的传统和“有国才能有家”的传统教育,让杜家庙村的人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为了民族的解放敢于斗争,更敢于抛头颅,洒热血。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和惨无人道的屠杀,杜家庙村村民不畏强暴,积极主动地参加抗日武装,机智勇敢地打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这其中就有为送情报英勇就义的、大家称之为李五子的我党地下工作者;也有参加八路军南征北战,解放后曾经在四川省担任某县县长的李玉庆;更有回族的骄傲、参加八路军在回族四小队,配合战友一举拿下距村三四里地的双庙屯据点,消除了对我根据地和游击区威胁,并救出被捕的八路军崔继宽的马延福。后来崔继宽转战南北,屡立战功,解放后曾经在莱芜区担任区长……
贤达乡里的罗贯西
民国时期,出生于杜家庙村的罗贯西曾经就任国民党长清县部干事。他学识渊博,为人厚实,一心扑在如何提高普及乡村教育水平,让更多的孩子都能有学上、接受教育上。主编编纂过《长清县志》《国民党长清党志》等,个人出资创建配套较为齐全的杜家庙村完全小学。该小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还具有教学功能。
现在的杜家庙村
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目前的杜家庙村没有产业项目。部分村民依据交通便利优势,利用大型车辆从事车辆运输工作。通过土地流转150余亩,引进了花卉种植业2家;另外圆葱种植达到300亩。村民多以务工为主,也有部分村民借助村子地处近郊,周边工厂企业较多这个特点,从事餐饮、建筑、肉食鸡养殖等。
2018年,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确立了以乡村近郊游发展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工作目标。村“两委”集思广益,多方筹集资金,先后进行了更换全村自来水管道、铺设排水管道、厕所改进,以及新建、维修损坏的村内水泥道路工作;并新建4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一处,架设太阳能路灯65盏,修建村东出村桥梁一座,新挖饮用水井两眼……这些工作的开展和顺利完成,使得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村“两委”认真推进农村养老金保险和医疗保险普及覆盖工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有病及时就诊,没有后顾之忧已经成为现实。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各项工作,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和股民代表。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理财小组、红白理事会等相关组织,村内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村子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杜家庙村的明天值得期待……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