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旧“书房” 今天新学校
周村区第三中学 李忠厚

小时候,上学那叫上“书房”。
我经历过“黑屋子,土台子,屋内一群泥孩子”的“书房”生活。
那时候,几乎是每个村庄都有一所小学。在冬天,条件稍好些的学校,教室内都有一个用废旧汽油桶改制成的“火炉”。
学生轮流值日,他们从家中带来劈柴或是玉米芯提前到校点燃火炉。水平高些的还行;水平差的,如我,老师、同学都已到齐,火炉依旧没有点燃,越急越点不着。上课铃响了,教室内还是浓烟笼罩。那时的冬天似乎是特别的寒冷,冻脚,裂手的同学大有人在。教室里冷得像冰窖,每次下课前,教师允许学生们“跺脚”五分钟暖和身子。
课桌是用砖垛子支起的一张张水泥预制板。学生冬天趴在上面做笔记,写作业,手臂感到刺骨得凉。
初中了,学校开设晚自习课。教室内虽然有电灯,但也总是三天两头停电、跳闸。同学们在蜡烛或煤油灯继续苦读。第二天,你准会发现大家的鼻孔都是黑黑的。
农村校舍改造;城区校舍改造;义务教育均衡化,政府使出的一套“组合拳”,让城乡办学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
如今的教室,夏天有空调避暑;冬天有中央空调取暖。照明设备早由白炽灯换成了日光灯,现在是护眼灯。
同学们再也不用到教学楼下排队扛桶装水了,直饮水通到了每间教室内。
从前,教师最犯难的是出示一堂“公开课”,事先准备很多块“小黑板”,所能展示的知识点却极其有限。有一次,去外校讲课,忙乱中竟少带去了一块“黑板”,当时那份尴尬。
用上投影仪,情况就好多了。教师将需要展示的内容用墨笔描画在一张张玻璃片上,按顺序排列好。一位教师讲课,还得有几名教师帮忙运输“仪器”。
电脑、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这一切。
教室内悬挂一台大大的电视机,将电脑与电视机“联网”,这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授课内容。
课堂内悬挂一张可拉伸的“银幕”,不仅节省了室内空间,而且展示的内容更加详尽。
“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采用,给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课堂信息量成倍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效益大大提升。现在的每间教室都是一间多媒体教室,一间录播室。
昔日的旧“书房”到今天的新学校,印证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学校教室、教具的巨大的改观,也只是教育发展一个小小的缩影。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的实现,为教育更好地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