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位于广州南沙区榄核镇的湴湄村,我才确知这里是伟大音乐家冼星海的祖居地。在此之前,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只知道冼星海是广东番禺人。
因为父母是疍家人的缘故,贫苦使得父辈们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在一条渔船上,迎接他的是周遭静谧繁星闪烁。托浮着船的海面微波荡漾,映出满天星光,汇成一片星海将他温柔托举着。这是冼星海名字的由来,也是上天赋予他音乐天份的见证。母亲黄氏带着出生前就失去父亲的小星海,在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辗转漂泊,一边帮佣,一边供星海上学。少年时代的冼星海就迸发出音乐天赋崭露头角。
1935年祖国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冼星海毅然决然投身到抗战歌曲和救亡音乐创作中,满怀爱国志饱蘸一腔热血,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热血》等大量抗战主题歌曲,《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生产大合唱》等也相继创作完成,一时间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经传唱,经久不绝。
1938年,冼星海任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宝塔山下,延河岸边,与光未然合作创作了《黄河大合唱》。自此,横空出世、雄浑激越、气势磅礡的乐声在中华大地响彻:“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正如诗人谷禾所说:“这歌曲里,有一个民族的呐喊,有一个民族的血泪,呼吸,疼痛,是一个民族挺起的脊梁……”
硝烟散尽,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今天的祖国海晏河清。朴实无华又不失时尚的榄核镇格外美丽。沿着星海路逶迤往前去,一侧大树参天,华荫如盖,映得树下涌水碧绿清清;一侧屋舍俨然,祥和安宁。
河涌边的一处石阶上,蹲着一位老妈妈,正在那里洗衣裳。只见她将手里的衣服撒向水面,等水把衣服浸透了,再捞回来,在脚下的石阶上搓洗几下,再撒出去。如此反复,动作娴熟神色从容。看得人感慨顿生:要知道以前这里是一片滩涂。湴湄村即由此得名:湴,意在烂泥中行走;湄,指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不难想见当年的湴湄村河涌壅堵,到处都是烂泥,极难行走不说更难以种庄稼做生计,无奈只得强忍故土难离之情,惜别家乡去外地谋生。眼前的涌水目力所及皆三篙翠,一来水清水深;二来两侧大树在水面投下浓荫,平整如镜翠绿如翡,很是喜人。
沿着星海路慢慢往前去,有一处一棵高大挺拔的芒果树穿墙而过,扶摇直上半空。再看又像是墙将树合围,紧紧搂在怀中。这应当是这户人家在砌墙的时候,保留了树,选择绕树而过,因地制宜才有了“穿墙树,抱树墙”的趣景。
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就彼此,一如冼星海生平。天赋音乐异禀,使得他才华熠熠,苦难的历史现实激发出了音乐家满腔的爱国热情,灵感乍现,经典歌曲喷薄而出浑然天成。谁言报国不书生?战场上激昂的歌曲回荡,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与豪情。和平年代里,从未到过榄核的冼星海成为了一种精神一种气质回到了祖居地,与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人与树浑然一体。
目光从树缝中漏过去,不远处成片的蕉林一派葱茏。蕉林畔一幢连着一幢的小楼花木掩映,三到五层不等。蕉林的另一边高架桥赫然凌空,不时有列车驶过轰轰隆隆。这是穿越时空的列车,它带着国富民强的利好消息在向伟大的先驱们致敬!同时,它也满载着历史的印记走过榄核,带上伟大音乐家的爱国情报国志,走出榄核,走过今天,走向未来。
观模榄核,学习冼星海伟大精神,今天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应当怎么做呢?每一位参观过榄核冼星海纪念馆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冼星海以自己爱国报国的光辉事迹勉励我们,每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特长,有无天份,只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认真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在为国效力。
薪火永相传,星光耀榄核。让我们记住榄核,永远铭记无数个像冼星海这样,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而做出艰苦卓绝努力的革命先驱们,宏扬他们的爱国精神,以他们为引擎开足马力,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