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山启示录
文/高峰
我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载,山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曾记得,我有一次去一所山区中心学小校查检工作。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夕阳不惜余力的绽放光辉,好似千变万化的魔术师,一道道五彩斑斓的光带俯射着眼前的孤山,美伦美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百只小鸟拍打着翅膀准备归巢,在夕阳的辉映下,气势如此的辉宏,场面是何等壮观,画面似乎是虚幻却又是真实的,令我感到震撼。
让人不由自主的仰视良久,才缓过神来,不知眼前发生了什么,竟忘了,我来此是干嘛的。
眼前有一条小径蜿蜒至山顶,便有了向上走走的冲动。
我开始向着眼前这座孤山方向走去,踱着不紧不慢的步子,便来到孤山脚下。
这座山没有怪石横生,也无苍松翠柏的典雅;只有乱石和一些努力生长的杂草,加上一堆堆锄头把粗细叫不出名子的杂柴,伴着这座孤山,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鸟儿栖息在这里呢?
一步两步向上攀爬,唯恐怕惊动了林中的小鸟,开始我一点也没有觉得累,脑海涌现着来时的一幕,我不知道是不是百年不遇的,还是常有的,是什么原因,我想了想,不知其故。
爬到一半山腰,感到有些吃力,看上去这山并不高,按我每天走一两万多步的耐力应该有足够的力气登上这座山的山顶,今天不知何故?真的有些不想向上攀爬了。心又一想,我原制订的目标不能就这么就半途而废。
听这里老师说,他们常来登山,而我一次也登不上去吗?他们的动力是什么?而我为何有不想再向上的念头?我想到“无限风光在险峰。”
如是乎,我不能放弃,我得向上,我又开始一步一步地向上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到山顶,才发现此山并不是孤立的。
放眼望去,两面被金色的稻田给包围,大半个山体被夕阳的余晖所笼罩,在微风吹拂下,泛起层层金波,这是勤劳的双手勾绘出来的,出神的画面,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画家也绘不出来的。
一面有条小河,绕着这座孤山,站在山顶上看,就像是一条似洁白的云带,又像是捧出一条洁白的哈达,长年流动在这座孤山与野田之间,默默滋润着他们。小河时不时深情地看着金色的稻田,甘甜在心里,喜在眉稍,守望着丰收,带着喜悦唱着欢快的歌流向远方......
站在山顶,回首来路,中心小学的上空,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国歌凑响,五星旗冉冉升起,少先队员举起左手,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身体立正,眼平视,神情庄重,严肃,红领巾飘在胸前;这一张张稚嫩的脸,脸朝太阳,不正是杨朔先生写《茶花赋》里写的童子面茶花么?
这一刻,老师们都深知自已的担子很重,这是祖国的未来和希冀,他们是未来建设祖国的生力军,从这大山里一批一批送出去,他们将要奔赴祖国各个需要的岗位。这份用心育人,用爱塑造一个个美丽心灵的工作,是不是很了不起?故此他们扎根在偏远的山区,任劳任怨,勤恳工作,没有怨言,他们乃是中国的脊梁!要为他们点赞,也为自已的点赞。
是他们点燃了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是他们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想到这,我真的不负此行,到这孤山一游。
看着山的形状似半球状,一半在土地上面,另一半深埋在地底下,我感觉仿佛是站在地球仪之上。有一种顺风而呼,伸臂而招的意味。
我回想了一下,来时在山脚下向上看,感觉哪一面都是同一样的面孔,不具备多面性示人,甚至有点死板。现观其貌就大不相同了。
感觉山几十年没有变化,其实它每天都在努力向上崛起,这种神奇的特质你是用肉眼看不见的。
再看看这山顶一块空地上生出两座石山,近似假山一般,乍一看,像两位老朋友在促膝谈心,又像一对情侣互诉衷肠。这两座山石光滑圆润,也许被长年风霜雨雪的打磨,也许是被数千只手拂摸所至,有玉石一般光亮。可是这石是从那里来的呢?我在这两座石头旁走了一个八字,也没有探出一个所以然来,怪就怪我才疏学浅,孤陋寡闻。
在这石山周围有半个篮球场大小,寸草不生,是休闲的好处去。这时,太阳收尽了最后的余光,夜幕徐徐降临,农田凐没在幕色之中,远处农家点点灯光若隐若现,像是隔着一道黑色的屏障,灯光越发明亮,仿佛离孤山与我更远。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莫名其妙的沮丧涌上心头。
我低下头,觉得自己太渺小,小到毫无一点意义的地步,但不知我脚下的山此时此刻是否与我同感?
可是,晚风才不顾及许多,一个劲地“呼啦啦”的吹;在这风声中还能隐隐约约能听到河水潺潺,没有一丝怨言,给我带来一丝的安慰。
此时,寒气从天而降,我不由自主地打起寒颤。心想走吧,快走,离开这荒凉寂寥的地方吧!
可是,脚下的孤山似乎一点也不在意,有着我行我素的味儿。我好生奇怪怎么不去与巍巍的群山相接,为何非得在这里坚守?非得要在这空旷之中而独自生存?它究竟是哪一朝迁徙而来的?在心中留下疑问。
孤山啊,你甘心情愿的吗?难道是岁月的风风雨雨磨平了你的棱角?还是周围的环境迫使你忍气呑声?还是生活的艰难打消了你执着追求的高度?还是它真的就喜欢平淡无奇田园生活?
这一切的一切,我真的不明白,想到了城里人来这山区春游,没有一个不说这里的环境的好,说这儿美,赞得这儿嘴上都牵丝了,让人口水都要流下来。居然还有人说在这里安家是最多好地方,这里是天然的氧吧。
可是,他们谁也不来这安家,这是为什么呢。这分明是他们嘴里赞美和心里的想的不一致。我只知道这里不少人到外打工赚了些钱,都去了城里购房子,我想像不出来,这里好,为何还要搬到城里去居住?
脚下孤山,竟到了无聊的境地吗?这难道就是孤山真正的性格?很难相信,这难道就是孤山所谓“博大的胸襟”?还是孤傲?这一连串的问号,犹如一道道无解的数学题。
我看看天空,想找到一个答案,星星只是眨眨眼睛,什么话也没有说,意思好像是答案早就有了,你还找什么答案,你真的好傻。
我迂回一想,难道还有其它难言之隐?“不是,绝对不是的!”这时秋风送来凛冽的声音,刺骨钻心。这猛烈的刺激,迫使我赶紧将敞开的外衣拉链拉起,竖起衣领,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荡。
哦,是来自山魂的呐喊。突然觉得心中的一连串问号,滑稽可笑,我的年轻时理想和执着及坚持,跑到哪里去了呢?在孤山面前竟是个蒙昧无知的人。尽管如此,我释然了。
我慢慢抬起头,仰望天空,长长地舒了口气,心中多少落寞惆怅,多少个不如意,一切的切都没有什么,一切都随秋风飘散。
夜空中星星点点也不示弱竟与农家稠密的灯光交辉呼应。我被这天地合一的景致所感染。孤山,独而不孤。我深刻反省自已,生活中的烦恼和苦闷是生活中必需品,是生活中的一种刺激素,是摧人上进的因子,更是成长过程一道最美的菜肴。
孤山直面人生的态度,不卑不亢,光明磊落,它的生活态度及生活的底蕴,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孤山表现出来的冷静、豁达,淡然而从容及厚度,我一辈子可能也学不完的。
说实在的,我必竟是个教育工作者,联想到山乡的老师们,就是(她)他们始终如一默默燃烧着自己,照亮山区孩子求学上进的道路,坚守和奉献在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出多彩的大写的人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我还有什么理由在这里指手划脚,不认认真真教好书,育好人,就是我的天职所在,也是自已安身立命场所,人民将孩子交给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不能愧对孩子们,也不能愧对自已的一生。
是啊,孤山不应是孤单,淡泊也有激情。“独”的本身就是一种风格,一种蓬勃,一种境界。
其实,只要你稍加思索,就会明白懂得这个道理。孤山却从不骄傲自大,总是那样的谦卑,向来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所有的人,故堪称大地之脊梁!
孤山根扎根大地,头顶日月星辰;吸收天地之灵气,在寂寞中默默地积蓄,为的是明天的崛起。
想到此,我放下了包袱,迈着欢快步子,沿着来时的路返回。
我想都没想拉亮电灯,打开电脑,精心准备着明天的工作……
作者简介:
高峰,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九届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