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那间老屋就是我眷念的根
(外一篇)
陈月平
据母亲说,老家那间土坯老房是1959年从河对面的龙洞湾,因为豺狼虎豹出没,才“迁”到桂花树的。
祖父没文化,看到这块地前面有碗口粗桂花树,长势很好,花香扑鼻,就选下了这个根深叶茂的地方砌房子。后来就把修房子的地方叫桂花树。起初是一间“四平墙”的土坯房,是用包谷杆和谷草盖的。由于家里人口多,父亲有七姊妹,实在住不下,在我大姑父刘耳富的帮助下,才陆续修了后来的三间房子,把四平墙改成正常的草房子,后来扩建成2间瓦房。据父母讲这2间土坯房子是他们一背一背的背粘土上去“筑”的,那时母亲和父亲披星戴月去“找”木料来盖房,这两间土屋,凝聚着父母大半辈子的心血。
1984年后,才把我父亲住着的这两间前墙改为砖墙,后面和中间仍然保持原貌,父亲说着叫“金包银”,在这里一住就近七十年。2020年在我扶贫攻坚住周家村的最后三个月,在镇村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才搬迁到现在的水井湾,于是依依不舍离开了老屋。
老屋是家。它承载所有生活的记忆,有一日三餐,有春秋冬夏,有油盐财米。家是父母的唠叨,家是幼童的啼哭,家是兄弟姐妹的欢笑。家是剪不断的血脉情亲,家是放不下的牵肠挂肚,家还是离不开的绵绵情意。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无论你高飞远走,家永远在这老屋。
老屋是根。老屋是家的真实再现,它见证了家庭兴衰成败。这里留下了祖辈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作的痕迹,留下了我们这三代人成长的深深脚印,更留下了这个无论你走多远也忘不了的那个熟悉的名字,和年代远久的那颗“桂花树”。老屋成了我祖辈父辈和孙辈四代同堂的根,他永远厚植在那颗桂花树上。
老屋是魂。老屋是家的魂,更是祖孙三代魂牵梦绕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多远,魂魄都会留在那间老屋。这就是亘古不变的牵挂。
看到老屋,就会想起我的那个家,那个永恒的记忆。因此,即便父亲耄耋之年,三不两时会有事无事的去开开那道许久未打开的门,看看老屋遗留的物件,我想,这就是父亲与老屋割舍不断的情节。也许,将来父母离开这个世界,他们的灵魂还是留在老屋这个地方,永远、永远......
前不久,翻到曾经老家当过知青,有浓厚的乡音乡情的贵阳铁路局的“老知青”刘野老人家(70多岁)1995年回来看望老乡时给父亲和我叔叔拍摄的一张黑白照片,见证了父母亲和叔叔婶婶老一辈艰苦朴素和纯朴情怀。看着父亲身穿的一条打补丁裤子,我会时不时直打寒颤。这正是我父辈的真实写照。看到了我家原始土墙、土屋、土灶.....这张珍贵照片,将作为我向子孙进行家风传承的好素材。
老屋是记忆。老屋承载着祖辈父辈我辈生活的真实记忆,记忆这这里的一砖一瓦,每一把泥土,记忆着长辈的艰难岁月和许多许多的艰难困苦;还记忆着我辈成长的烙印。更记忆着家庭的兴衰历史。也许,这些记忆随着老屋消逝而消逝。
我们姊妹五人都在这里生长的,父亲和母亲最宝贵的时光也是在这土坯房里度过。后来,因为计划生育原因,我女儿也是在这老屋出生。那时,有间土坯房住就是算“富足”人家了。
睹屋思情。看看土坯房顶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红瓦”(因为价格便宜),更看到了父亲当时的家境。
看着那熟悉的堂屋和父亲敬重的长了蜘蛛网用的“天地君亲师位”的神龛,回味父亲“干工作要干好,不要像萤火虫一样亮几下就不亮”“教书是个良心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教书这行当无论哪个朝代都需要”这朴实无华的家训,仿佛看到了80多岁的父亲教育我们忠于党的人生信仰。
看看那上了扬尘的老箱老柜,是父母亲依依不舍的挂念。如果允许,老人家心理都有能搬动的都搬走冲动。刚搬新家时,父亲跟他的老伙计们讲,他不想离开。这也许就是老人对老屋的深深眷恋。
看看那熟悉不过的土灶台,那是母亲在最简朴的烹饪条件下,用香喷喷的“酸菜萝卜”哺育我们兄妹五人成长全年无休岗位,后来我们都成家立业,哺育子孙。不时我还对孩子们说:“还是你奶奶的酸菜萝卜哺人!”
再看看那条七十年代修建的团结三堰,这条见证父亲当队长时天天“居居”哨声的团结大队群众的生命渠,回味儿时割草、砍柴和做农活不计来回的脚步,沟渠从我房前滴水下穿过成为父亲那个家的积淀,成为永恒的永恒。
当然,还有我的几个还居住在桂花树的兄弟.....
父亲十八岁开始在生产队当会计。后来一直当队长到1982年土地承包干到组。父亲是生产队最大的“官”,100多乡亲父老管理得井井有条。父亲雷厉风行的作风至今感染着我们。一家人还在吃饭,父亲就安排家里的弟弟妹妹当天割草打柴的“工作”,没有谁敢反对,就是一瞪眼睛,我们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
由于“职业”原因,父亲吃饭很快,没有细嚼慢咽的习惯。当我们还在吃时,他站在团结三堰上,哨子吹得“居居居”,安排出工的事。后来由于父亲工作出色,70年代县里的粮食生产现场会在我们生产队召开,这是父亲一生最荣光的事。
老屋是精神。老屋承载着我祖辈父辈的精神,那种坚韧不拔、艰苦朴素的精神;那种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精神;那种父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精神,那种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的精神;那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道德风尚。
我参加工作后,得到了父亲工作的那股狠劲和雷厉风行作风真传,给我起了引领与示范。后来我儿女工作后,演变为每天“两个十分钟”(上班提前十分钟打扫办公室卫生和整理内务,下班推迟十分钟管好水煤电气)接力给他们。同时,父亲年轻时,只注重当队长,到晚年后落下“不会烧菜”的遗憾......
正因为这种精神,使我们后来的这个家庭成长出一名硕士研究生,三名副高级人才。还填补了我们这个家攻读浙江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空白,更是获得了大学生国家级奖学金的殊誉,先后培养了18名大学毕业生,分别在教育、卫生和大型省属大二型国企奉献自己最壮丽的青春。
老家那间土坯屋,是我一生抹不去的永恒眷念。因为,故土难离......
2022年10月27日
脱贫攻坚.我的扶贫故事(第二篇)
☆脱贫攻坚那些令人难忘的事
2017年8月20日,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一纸公文把我这个基层关工委“十品”芝麻官派遣到回龙镇周家村参加如期一年的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工作,与地方的村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工作,与当地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体练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于生活,可谓“有滋有味”。有时自己在想,要是早二十年去当一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生肯定会绽放不同的精彩。脱贫攻坚已接受国考,扶贫工作还在跟进,回想起脱贫攻坚的一年生活,往事仍历历在目。
哭穷与赖穷的反思。记得2016年10月,我以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身份去帮扶周家村小平组,动员全镇小学和幼儿园关工委筹资6000余元的帮扶物资,诸如大米、菜油、化肥等与周家村书记谢端去慰问贫困户时。慰问现场,一位叫祥的大爷说他没有儿子贫困,抱着一袋大米就跑。当村干部做工作让他放下时,他狠狠地在捐赠的大米上踩两脚,气愤扬长而去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残疾贫困户赵某某因妻子、儿子在外打工,自己做痔疮手术无人护理,我和谢书记去探望他时,他哭丧着脸说儿子没谈到朋友,自己没有得到政府照顾的情形仍历历在目。回到村里,我写了一篇《扶贫与扶志—关于哭穷与赖穷的反思》的扶贫案例,腾讯网还转载了它。
扶贫与扶志的考量。还有一个我初中的同学“由”,三个孩子,大女儿出嫁,又生了个儿子,脚残疾,后来做了手术,勉强可以走路;最后夫妻俩再生了个幺儿,大约有七岁,耳朵带有残疾,倒是无大碍。夫妻俩一直在东莞打工,“由”给渔场养鱼,妻子带两个小孩在私立学校读书。一家在外勉强度日。虽然是我帮扶他,但一直没见过面,都是在电话上沟通交流。看到家里修的三间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房子,只有几道门装好的,窗子是空的,真的可以说“家空屋净”。家里除一台冰箱外,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我和这中心小学陈双校长及办公室张文江主任看了后有了恻隐之心。陈双校长表态帮扶他,将他一楼的窗子帮他装成铝合金窗。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由”时,高兴得连声道谢。同时由给我提出一个不过分的要求—一楼的后面还有两道窗子在帮忙装一下。顿时我在想,即便是小学到初中同学,他在给我提这个要求时不知,鼓了多大的勇气,许多人是不会提出这个要求的。鉴于这个处境我就好人做到底,送佛上西天吧,爽快的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我一直在想,这样的贫困户究竟怎样来扶?除了“输血式扶贫”,可能更重要的是“造血式扶贫”。
无知与包容的较劲。去年,我又换到了另外一个村民组长耳沟,正好是我的家乡。刚到村民组时,我满腔热血,想让自己为家乡做一些事实,也算反哺家乡罢了。可是一了解,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下沟到周家街道的通组公路的硬化这块“硬骨头”。这个自然小组只有10来户人家,由于村民矛盾交织,互不相让,为一点小矛盾就谈不拢公路硬化的事。村里、镇里的领导协调好几次无果,“清”就是不让“文”的公路通过,导致这条通村公路硬化无法实施。我用了两天的时间走访了群众,了解了问题的结症。在未协调前我主动加入了村民组的微信群,在群里传了一个“六尺巷”的历史故事给处理上墙打下铺垫。一天下午,我只身来到下沟村民组,召集这十一家人开会协调管理硬化,结果参会人员只到会7户。首先我讲了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后来用陈于鼎大祖谦让兄弟于震祖的家族故事开导。认真总结了下沟的好人好事,分析了公路硬化工作存在困难的原因,找出了问题的结症,指出双方缺点。经过三番五次、五次三番的苦口婆心劝解、开导,和位置互换的以心换心的沟通、谅解,终于达成硬化公路协议,在签订协议时,由于“文”身体原因在家,妻子提出要我到他家去签。为了顾全大局,早日将公路硬化,临近退休的我,在凌晨1点杵着竹竿步行十多分钟去他家签字,到了他家后上墙确没有那么顺利,最后我死磨烂缠终于让对方在协议上签字。到村公所时,时针已指着凌晨的“2”了。这事终于使我真正体味到农村工作的艰辛和无知老百姓的无赖。但无论怎样,一周后下沟到周家街道这条2公里的通组公里终于如愿以偿的硬化了,方便了群众的通行,虽然自己也受了些窝囊气,但确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化解了一起陈年矛盾纠纷,自己还是感到欣慰。
孝敬与嘲笑抗争。脱贫攻坚期间,全镇开展了“五创建”活动,评选卫生之家、孝敬之家、脱贫之家、最美之家。文明之家的农户,每组5户。我负责长耳沟和丰岩两个村民组的“五创建”的评选。在xx村民组的群众大会上,大家一直推荐陈xx、王x夫妇为孝敬之家.可刚散会,王x确骂起来了,说别人说因为老人家有钱因此才孝敬他,她听了很不服气,原来我才知道上墙的原委。另外,该对还有一个姓x的老人家,家有4个儿子,确多次反映有一个儿子没有赡养她,十多年没有拿供奉粮,我十分牵挂这位老人的生活着落。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基本属实。该家庭的矛盾确由来已久,经多次与老人沟通,做几个儿子的工作,终于得到了一家人的谅解,在我脱贫攻坚基本结束,离开周家村的最后一天上午,亲自到老人家中,与大儿子、儿媳做了沟通,得到了老人和儿子的谅解,终于达成了一家居住生活一个月的口头协议,我的心才放下,回单位上班。这也算为群众解决了一件清官都难断的家务事,内心还有一种成就感。
实事是百姓认同的基础。脱贫攻坚期间,落实陈国江20立方米的小水窖1口,解决了陈国江、陈帅两户的人畜饮水问题;修复丰岩组潘家湾通往金竹坪的危桥护栏;硬化了下沟到周家街道的通组公路;实施改水、改厕、改灶等人居环境改造50余户,工程建设资金80余万元;落实政府医疗救助资金9余万元;
帮扶贫困户11户,争取政府产业植入资金10万元;解决公益性岗位1人;订单红梁240亩,产量14万斤;评选“五创建”先进农户10户予以表彰;长耳沟老堰终于上报镇县予以立项实施;为老百姓送证明下乡十余次;实施陈友胜危房改造1户;召开群众会15次;落实教育扶贫资金8万余元;对接资金北师大南湖附校教育基金会救助贫困高中生陈丽琴及贫困小学生29人,救助资金4万元....
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友胜的危房改造,他从小夫妻去世,母亲改嫁,他和妹妹成了事实孤儿,仍然住在他父亲遗留的80年代的老房子中,泥穿壁漏。经鉴定为一级危房。由于他多年未在家,启动资金不多。按照镇危改办的要求在三个月内要完成危房改造。我找我的学生张泽武在安龙太平石粉厂佘石粉,由我担保负责;共同联系修建工队;一次,眼看第二天就要缺砖停工,我通过老家一个侄儿帮助联系一车砖晚上了才运到,我和一位贫困户老人趁着夜色帮助陈友胜从阳桥上滑了一车砖到工地,当回村里时,双腿双肩酸软,倒在床上不能动弹。但高兴的是第二天,工地上有砖做了。
体验与智慧共成长。一直在学校和关工委工作,脱贫攻坚使我终于第一次与老百姓进行了面对面的工作,品味了基层工作的苦辣酸甜,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真真正正的体会到老百姓最纯真的感情。实实在在的体会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真正含义。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工作能力,增长了自己农村工作的智慧,收获多多。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三年的脱贫攻坚几多喜悦几多遗憾,喜的是让老百姓在医疗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上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的的确确使脱贫攻坚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还有一些矛盾纠纷尚未化解,人居环境改造还不尽人意,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待加强,“民风五项”教育有待努力;老百姓法律意识还待提高....总而言之,脱贫攻坚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
脱贫攻坚的这些事,成就了我的人生积淀,锻造了一批优秀,干部为自己留下了许多人生的回忆。
简介:陈月平,男,汉族,大学本科文化,高级教师,习水县回龙镇中心小学原校长、党总支书记;现习水县回龙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习水县首批教学名师;遵义市骨干教师,遵义市师德标兵、贵州省优秀山区教师;贵州省首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贵州省教学和教改实验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百名优秀德育名师;全国校园文化优秀校长;西南文学网散文编辑,分别在贵州教育、遵义教育、中国德育、中国教育信息化、德育报等发表20余篇文章。

中华作家网、国际文艺网总编:
王伟(微信a13720085131)
执行总编:晨起、副总编:王鑫
常务主编:小河、刘培、刘海兰、云水禅心、浪淘沙、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