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平:《论语书山》的前世今生
——从《论语书山》的创意与实施看当代中国的文化创新与生态融合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光辉和智慧的结晶,自从诞生的那刻起,便在风云激荡的中华大地上经受淬砺和考验……如果没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论语》的命运也许要平坦许多,但历史从来不相信假设,正是因为有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论语》的命运才与一个伟大民族的命运一样,注定了要经受血的洗礼与火的淬炼!

于是乎,这部记录孔子言行及其思想智慧的集子,便有了像孔子一样颠沛流离而又意义非凡的苦难之旅。虽成书于战国初期,但因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直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共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加之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

《论语》的命运正像中华民族的命运一样,因苦难而抗争,又因苦难而成长。视苦难为明镜,照见自我,找寻差距,弥补短板;又视苦难为营养,生于忧患,死于享乐,清醒自进……就这样,饱经忧患而又熠熠生辉的《论语》,穿越了春秋的狼烟,挫钝了战国的兵锋,笑傲秦皇汉武,信步唐宗宋祖,一路风云又一路风采,一路豪情又一路悲壮地走来了,饱浸着中华民族的血性,刻录着华夏子孙的性情,它是一个伟大民族性格的法典,又是一部光照千秋的民族灵魂的缩影!
一部《论语》,万千解读,古人解“古风”,今人读“今情”……199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法国巴黎时,甚至发出了这样振聋发聩的宣言:
“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于是,中国的孔子便也成了世界的孔子,孔子的《论语》便了成了人类的《论语》!
18年前的2004年,舒平在曲阜吴村镇的凤凰山,深情地栽下了第一株“楷”树苗,由此拉开了她漫长而艰辛的造林生涯……当舒平拓荒造林的壮举,感化并带动了9省两市数十万志愿者无私参与的同时,她还在酝酿着另一个梦,一个关于把《论语》融入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梦……积18年之功而煮这样一个梦,在匆匆而又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似乎大胆的有些奢侈,但她就是凭借中国女性柔韧坚忍的耐力,用18年的岁月之担,把《论语书山》的那个梦,从18年前的中年少妇,挑到了18年后满头华发的慈祥祖母!

掀开《论语书山》的创意策划概要,在项目内容中有这样的概述:
《论语书山》项目是曲阜东方一林舒平女士和社会有识之士创意发起的一项公益性工程。主要内容是尊重保护生态自然山体,依山就势,将《论语》全篇20章节,书写于九仙山(凤凰山、女娲山)山脊上,全程一公里,由于年久未维护,有些段落石头已遭破坏。
舒平女士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于2012年初春,开始发起上山种树、补山护绿的活动。把《论语》20章节书写在补山护绿的石头(它山之石)上,由海内外仁人志士和著名书法家捐资并书写,至今已十年之久。为曲阜市吴村镇九仙山(凤凰山、女娲山)又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深厚的圣景。在曲阜圣域北部,东有石门山书院,西有吴村镇“论语书山”,使其作为永久的国学拜读、文化旅游、传统儒学教育基地。
寓教于乐,让游客在登山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在山林间得到华夏文明的心灵洗礼,通过数年的打造,最终建成一座文化与自然相结合,国学与生态相交融的文化翰墨森林。让学子体验深度休学旅游,增加旅游文化的厚重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这是舒平的《论语》,也是今人的《论语》;这是东方女性的《论语》,也是千秋万代人类的《论语》……当《论语》作为意识形态的坐标,穿越了金戈铁马的千秋万世,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共同商讨幸福指数的当口,舒平,一个东方女性对于《论语》的解读与期许,就自然成为当代人类对自身命运和生命秘笈的共同心声!

舒平说:“人生苦短,有些东西生带不来,死也带不去,如果在有生之年能把《论语书山》化梦为蝶,放飞在晚世后辈的生命丛林里,飞出梦的高光,飞出生命的真谛……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就真的穿越了历史的丛林,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找到了真正的包容和智慧!”

(王长鹰 徐化芳)
2022年11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