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显成编著的《人民心中的毛泽东》
第二部 革命熔炉锻炼成长
第六十二章 保安第二个“红都”
第二个“红都”
1936年6月21日,驻衡山县石家湾国民党86师炮兵营张云衢部,进犯瓦窑堡。毛泽东、周恩来随中共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于6月22日前往安塞县凉水湾村,在此居住9天,与东北军代表进行了谈判。6月30日,离开安塞县凉水湾村,步行70余华里,天擦黑到达真武洞,又住在高明家。
1936年7月1日,毛泽东及中央机关从经杜庄、龙泉寺、汤河、白台村,步行60华里于下午2时到达王窑村,住在王伯富家坐西北向东南四孔窑洞右起第三孔窑洞里。第二天,经阳川、白家洼、候市、杏河到达保安(现志丹县)县城。
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境内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山高坡陡,沟谷深切。古老的保安县城就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中,据说历史上每逢战乱年代,老百姓们便以此天险为屏障,躲避战乱。民国时,保安县政府曾驻扎此地,石壁上的“洛上奇峰”四个大字,县为明显标志。保安县中心位于洛河峡谷中的永宁山28公里,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宋代在山上修建古寨,已经千年历史。保安县红色根据地走出了民族英雄刘志丹,1936年中华苏维埃政府驻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第二个“红都”。
陕西省保安县县城北炮楼山麓,1936年7月3日中共中央机构、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住进保安县城,1936年4月民族英雄刘志丹东征牺牲后保安更名为志丹县。
到保安县后,居民主动腾出,供其居住和办公。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王稼祥、李维汉、林育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一同在这里战斗和生活。
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3日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央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这里共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革命方略,发布决定和指示,先后发布了《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致中国国民党书》、《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等重要历史文件。调整各项政策,使抗日统一战线形成;领导红一方面军西征,实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宣告为期二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开办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干部力量,培养红军高级指挥员,学员们在石窑、石凳、露天操场这种最原始的条件下学习着当代最为先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保安石窑洞造就了为民族解放铸造钢铁栋梁的红色熔炉。
斯诺采访红色根据地
前行中国红色区
斯诺的祖父塞缪尔·斯诺,担任过美国首任驻广州领事,他少年时就听到过关于中国的故事。1928年,不满23岁的斯诺经夏威夷、日本到了上海,身份是周刊《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后来又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上海的特约通讯员。从1929年起,斯诺开始遍访中国内地的主要城市,以及东三省、内蒙古、两广、云南、台湾等地,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同情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斯诺曾以战地记者身份前往东北采访。返沪后,又经历了“一二八”抗战。他根据见闻,在1932年底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远东前线》,颂扬东北和上海军民的英勇抗战。同时,在书中根据第二手材料,对江西苏区的情况作了报道。
斯诺是怎样产生访问陕北动机的呢?这事与宋庆龄有关。他为撰写宋庆龄传记,1931年9月在上海拜见宋庆龄,进行了多次长谈。他被宋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并同她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关系。经宋庆龄的介绍,斯诺结识了鲁迅。在他们的影响下,斯诺“在对中国的现实认识上,来了一个飞跃”。后来,在鲁迅的具体指导下,斯诺编辑了英文的中国左翼作家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
1933年秋,斯诺离开上海到北平的燕京大学新闻系执教,并在这里结婚安家。在此期间,他同学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分子来往密切,并且和他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一起积极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正是从这些学生那里,他得到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新闻记者的敏感,使他立刻萌生了要到陕北红区,亲眼“看一看蒋介石费了十年时间试图‘清剿’的究竟是些什么人”的念头。但怎样去呢?一时无策。1936年春,斯诺又去拜访宋庆龄,表达了这一愿望,宋表示赞同并愿帮助。时隔不久,宋庆龄接到有关人士转来的中共中央的电报,内容是请宋帮助邀请一名诚挚的西方记者和医生,到陕北访问。到红色根据地之前,在中国采访报道已有七年经历。
“探险”红色根据地
1936年6月,斯诺到上海,得到了宋庆龄的帮助。宋让他到北平,由中共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委托柯庆施,用隐性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得到地下党徐冰送来的介绍信。他带着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带着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和许多笔记本,登上了从北平驶往西安的火车,开始了他的被后人称作“伟大的探险”的旅程。
1936年6月,斯1653诺登上火车,先在郑州下车,同美国医学博士学位医生马海德医生会合。随后,两人一起乘陇海线的火车到达西安,在西京招待所与化名“王牧师”的地下党员董健吾接头。“王牧师”和张学良见了面,得到了他的帮忙, 还调拨一辆东北军内的“道奇”卡车。斯诺和马海德医生医生从西安出发,因有张学良签发的特别通行证护驾,又有刘鼎秘书陪同及邓发引路,一路畅通无阻,连例行的一般检查都被免去。第二天下午,到达白区边缘的肤施城(延安)。
在一个东北军团长的家里休息了一晚上。次日早上起床后,吃过饭,刘鼎把他们送出城门外,由事先安排好的骡夫将他们送到了红区边上的一个小村庄,由村庄里的贫农协会主席刘龙火接待他们,把他们安排到村公所休息。吃过饭后,在刘龙火指派的向导带领下,他们向安塞县进发。在红军通讯部队一班人护送下,又一路安全到达中共临时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当时专门召开了“欢迎国际友人大会”,表示对埃德加·斯诺、马海德医生的热情欢迎。
红色根据地采访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斯诺1936年采访红色根据地
1936年斯诺与毛泽东在保安
1936年,斯諾(右一)在陕北革命根据地
斯诺在安塞住了两天,同周恩来商定了一个92天的采访计划。第三天,周恩来派人骑马护送他前往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今志丹县)。斯诺在这里受到更为隆重的接待,大半中共中央委员和在此的全部政治局委员同群众一起,热烈迎接第一位到访的外国人。群众打出的欢迎横幅上用中英文写着:“欢迎美国记者来苏区调查”。在欢迎会上毛泽东说:“欢迎你们到我们这里来采访。你们像穿山甲、孙悟空一样,穿透了国民党的层层-线,了不起呀,你们辛苦了!”在保安,斯诺开始了他对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的正式访问。
毛泽东正式接见斯诺前,7月13日晚有一个礼节性的看望。斯诺在窑洞里等待着,直到吃完饭时毛泽东才来。毛泽东用力同斯诺握手,以平静的语调寒暄,要斯诺在同别的领导人谈过话后,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认识方位,然后去见他。之后,他缓步走过挤满农民和士兵的街道,在暮霭中散步去了。7月14日,保安举行欢迎斯诺和马海德医生大会,毛泽东出席并即席讲话,对客人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
7月15日,毛泽东正式会见了斯诺,主要谈中国抗日的世界性问题。此后,毛泽东与斯诺又有过几次谈话:7月16日,谈中国抗日的形势问题;18日、19日,谈苏维埃政府的对内政策问题;7月19日,张闻天接见斯诺,回答他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阶段划分等问题;7月23日,毛泽东同斯诺谈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述中共的独立自主立场。7月底至9月中旬,斯诺前往甘肃、宁夏,采访红军前线部队。返回保安后,9月24日,毛泽东同他谈联合战线问题;10月间,毛泽东应斯诺再三要求,同他连续几个晚上谈个人历史和关于红军长征的经过。对他人系统地谈个人经历,这在毛泽东一生中是仅有的一次。为慎重起见,毛泽东要求斯诺将这部分内容整理成文后,由黄华译成中文,交毛泽东仔细审阅修改。黄华照改英文稿后,再交给斯诺。谈话通常从晚上九点开始,持续到次日凌晨两点,吴亮平(时任中央宣传部长)做翻译。这些谈话,马海德医生通常在场,但他只听不发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毛泽东觉得斯诺是一个真诚、可交、可信的人。于是,他平生第一次敞开心扉,对一个外国人谈了连贺子珍都未听说过的“个人历史”。
在谈完长征的经历之后,他乘兴将所作《七律·长征》抄赠给斯诺,斯诺感到大喜过望。这首诗,是毛泽东1935年9月下旬长征抵达哈达铺时写成的。当时他确定了“陕北”这个长征的落脚点,“心情豁然开朗”,写下这首诗。9月29日晚,在通渭县文庙召开的部队干部大会上,毛泽东自告奋勇朗诵了它,此后便秘不示人。这时,主动抄赠斯诺,可见两人友谊之深。
在吴亮平的帮助下,斯诺用英文意译了这首诗,写进他的采访日记中。1937年4月间,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了一本《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印了五千册,主要内容是斯诺上一年在陕北采访毛泽东的谈话。该书出版得到斯诺的大力帮助,书的首页刊有斯诺提供的《七律·长征》。后来,该书主编王福时陪同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海伦·斯诺的笔名,斯诺的第一位夫人)访问延安时,当面赠送给毛泽东一本。毛泽东平生第一次看到用铅字印成的自己的诗,笑着拿在手里把玩良久,表示感谢。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进行过几十次,曾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在谈,常常是凌晨两点钟谈话才告终。他要求斯诺实事求是地将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向全世界宣传出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斯诺表示:“我一定将我所见所闻向世界人民宣传,让人们都知道这个未知之地的谜底。”
斯诺多次请求毛泽东谈谈自己的革命经历。毛泽东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第一次述说了自己的个人身世。斯诺不仅详细地了解了毛泽东的家庭、童年、婚姻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还了解了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搜集了关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斯诺兴奋地说:“了解毛泽东也就等于了解中国革命和红军”,“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毛泽东在群众中的形象,不但是一个党的领袖,而且更是一个公认的、名副其实的导师、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桂冠诗人、民族英雄。”毛泽东的窑洞成了斯诺寻找“东方魅力”的渊源。
斯诺在与毛泽东交谈中,毛泽东也向他询问了许多美国政治、经济、地理、气候、人口的情况。期间,斯诺还与周恩来、博古(秦邦宪)、张闻天、王稼祥、冯文彬、王观澜等领导人以及德国顾问李德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参观了红军大学,观看了红军剧社演出的精彩文艺节目。为了全面了解红军,斯诺去红军前线进行战地采访。在甘肃、宁夏边境访问了西征前线红军,见到了萧劲光军长;在豫旺堡与红军前敌指挥部司令员彭德怀进行了亲切交谈;在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参加了部队的政治和军欢大会。采访行程千余里,历时两个月,获得了红军的丰富资料,返回志保安。
9月23日,斯诺应邀到毛泽东的窑洞,聆听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谈话。同年10月,蒋介石做好了向陕北苏区发动新的“围剿”的准备。这时,斯诺已完成苏区旅行计划,决定离开陕北,向全世界人民报告中国西北升起的这颗辉煌灿烂的希望之星。
从现有史料看,斯诺是第一个看到毛泽东这首诗文本的人。他的《西行漫记》创下了同毛泽东诗词有关的三个“第一”:该书是第一个披露毛泽东《七律·长征》的公开出版物;该书所引录的《长征》诗,是毛诗中第一首被公开的诗作;该书第一次向国内外传播了毛泽东的诗,使人们知道毛泽东还是一位诗人。
人们打开《西行漫记》,都会看到毛泽东那张戴红军八角帽的照片,它是1936年斯诺访问保安时拍下的杰作。
斯诺与毛泽东交往中形成的友谊,他成为惟一能使年轻(43岁)的毛泽东戴帽子的人。平时,毛泽东总是光着头,蓄着长发。在交往中,斯诺用文字记录下了毛泽东的许多谈话,也拍过一些毛泽东和其他红军领导人的照片,但他觉得都不理想。他要拍摄一张很帅气的、足以体现毛泽东风采的“官方的”相片。
斯诺觉得,毛泽东穿着随便,又光着头,看起来不够“正式”。可是毛泽东最不喜欢受拘束,也不愿意受人摆弄。随心所欲,自然无华是他的性格。这些,斯诺通过多次的交往是清楚的。但他还是想为毛泽东拍一张“正式”的照片。这个想法,他对同伴美国著名医生马海德医生谈了,马表示赞同。
机会终于到来。一天,毛泽东来斯诺的窑洞看望。斯诺乘机要求为毛泽东拍照,毛泽东同意了。可是他依然光着头,斯诺又犹豫起来。此时,站在一旁的马海德医生,机灵地摘下斯诺头上的红军八角帽,戴在毛泽东头上。未及毛泽东反对时,只听“注意……”,咔嚓一声,这张历史性的著名照片便诞生了。
1936年11月14日 斯诺摄影毛泽东照片
现在我们从照片上还能够明显地看出,毛泽东戴的帽子有点小,头发也没有完全套进去。他本来有一顶量身定做的帽子,但平时不戴。当时警卫员说要回去为他取帽子,他阻止了,说那样太麻烦。斯诺说,窑洞光线太暗,要移到外面拍照,毛泽东服从了,并按照斯诺的“指挥”,站到指定位置。斯诺取景时,觉得站位距背景的窑洞太近,要求他向前移动几步,毛泽东也服从了。这一天他空前的配合。
毛泽东这张侧面戴八角帽的相片,是当时拍下的最好的照片之一,这是斯诺事先未曾想到的,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摄影师。这张肖像摄影艺术杰作,1936年11月14日,首次刊登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上,很快流传于海内外。
1937年5月,海伦·斯诺访问延安时,把这张照片拿给毛泽东看。他端详着照片,面带笑容地说:“没想到,我看起来还挺精神咧!”海伦说:“你的这张照片拍得真好!我丈夫说,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它在报刊上一发表,就吓坏了蒋介石,轰动了全世界。”毛泽东接着说:“哦,没想到我的照片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斯诺先生让世人看到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并不是红毛绿眼睛,杀人放火的‘土匪’,我们非常感谢他!”
编著者:
左显成(1947.6— ),男,资中县人。1964年参加水电建筑施工,1978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地下建筑毕业,在水电十局教授级高工退休职工,现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自费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要成家》,《浓浓校园情》业已完成长篇小说《大山深情》和《花蕊夫人》等作品。还写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在《西南作家》杂志、《中国诗歌网》、《人民网社区论坛》、《当代文学艺术网》、《四川文学网》、《麻辣社区四川论坛》、《美篇》。编著的《人民心中毛泽东》。
通联:都江堰市外北街408号, 邮编:611830. 电话18200569415,电话微信。QQ号593505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