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文稿,颇受教益。作诗联以赞:
《清江浦轶事》读后
拜读宏篇受益深,运都文库又添新。
倾心存史留踪迹,妙笔生花见美真。
热血满腔红似火,豪情万丈灿如金。
余晖夕照丹心献,文海扬帆再远征。
题《清江浦轶事》
剑锋赖磨碼,春光不负鸿志者;
梅馥出苦寒,才学常依谨勤人。
杨义春
2014年4月2日于稼精膏
作者系清河区政协原秘书长、中国国学协会名誉主席、淮安市诗调协会顾问、淮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

存史资政振淮安
——校阅《清江浦轶事)之一得
郝宇铭
淮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正如何水年先生所讲,淮安市是*名至实归的运河之都”。然而,从“存史、资政、育人”的文史角度讲,历朝历代留下的典籍正史,记录的都很原则,让后代人对淮安市,对前辈人还缺少具体的了解。为了建设好淮安的明天,我们要珍视淮安的今天,同样必须了解淮安的昨天。淮安的昨天是什么样子呢?时空转换已逝,正史记录寥寥,怎么办呢?史学家说过,民间传说、故事、轶事,在一定程度上是补充正史部分的不足,也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她毕竟是来自于广大群众,米自于沧桑变迁,来自于社会经历。事实上,广大群众代代心教,口口言传,精华部分就是丝久不衰,永世不忘的,如淮阴侯韩信的故事,经历两千多年,口碑胜过石碑。但是,很多生动的具体的内容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了,至为可惜。
何永年同志退休后,竟然不顾年老,不怕病痛,不怕吃苦,克服文化之不足,战胜寻访之多艰,为抢救淮安历史,抢救运河文化,抢救许多鲜为人知的很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故事,经过大量走访,考证,记录,整理,以十年寒窗之功,战寒斗暑,战日斗夜,战困斗人,写成了洋洋50万言的巨著《清江浦轶事》,实属退而不休,难能可贵。读稿过程中,清楚地看出寻找资料的颠,整理资料的灯光,满头白发,指舞键盘,奉献余热的形象,还看到风雨中遇到极个别不愿配合的冷遇,误解中出现挑剔抱怨的指责,何兄宽容大度,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使我们很受教育,令人感动,有的地方使人热泪盈,有的地方令人击节称道,有的地方让人久久凝神回味。《清江浦轶事》就是一部淮安文史百科大全书,还是一部运河千年演变史,也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各阶层的历史资料的大总汇,更算是一部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好教材,她是淮安民间文史界的一颗奇葩。
校阅之余,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说明。
一、了解地名变化。从目录看,诸多地名,好像是写的很多地方,其实是这一个地方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名,2200多年前,秦时置县叫淮阴,治所在今淮阴区码头镇;今日之淮阴是特指治所在王营镇的淮阴区,以前曾特指今日清河、清浦、含叫王营的淮阴的大范围叫淮阴县:旧时曾叫淮城、山阳、楚州的淮安,曾叫淮安县,又曾叫县级市的淮安市,前曾叫楚州区,今日名叫淮安区。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范围,不同名称,以前,地区性的淮阴地区,淮阴市,又叫过清江市,曾先后交替转换,2001年,大范围的地级市原淮阴市经国务院批准更名叫淮安市。清江浦,原是明永乐13年(1415),当时的地方官陈瑄把原有范围小些的叫沙河的河道,加挖深、宽、长,从淮安区的河下到码头这一段河道命名清江浦,是河名;接着,把依河而兴的从田野到渡口、到村庄、集镇、县城迭,范围大小,头绪纷繁,等等地名都在常常交叉变换,何永年同志在《清江浦轶事)中,后来的淮阴,先前就叫清江浦,成为地名,地名又曾叫清河县、清江。山河变迁,朝代更许多地方都有括号加注,请加留意。
二、辩证看待历史。有人认为,道听途说,不足为史。我们认为,应该相信群众,相信历史,也不能完全保证一丝不差,也要相信何永年同志专题文章讲的“还原历史,力求真实”,有的时候,为调查一件事要跑几天,十几天,几十天;寻访一个人要找十几人,几十人,才能定稿,如《命运多舛的书法家、篆刻家程博公——兼与万之儒先生商榷》(被尘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方樵》、《记忆中的工人文化宫》等等,还有的经过三年多才定稿的,如《花奇秀的奇特人生》。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这部书是用许多人的心血铸成的啊!历史是这样称道司马迁的,“善善恶恶,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实录法是后世正史的典范,应该说,何永年同志是努力这样做的。
《清江浦轶事》内容丰富,历史篇21万余字,人物篇近21万字,随感篇6万余字,附录篇约两万余字。其结构严谨,看得出全书是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从全文看,总体安排有一定的神秘性(多鲜为人知,如“从淮安走出去的……”的一组)、系列性(按人、事、物等)、广泛性(国家大事如《淮阴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到生活细节,如《补锅、焗碗》、《剃头》等)、集中性(紧贴清江浦,重在近当代,多见于报刊,补正史不足,等等),庄谐互见,雅俗共赏,寄教育于情趣之内(如《边区政府发行的华中币》),寓兴味于说理之中(如《日寇焚烧自家大活人)等),引人人胜,不忍卒读。其文笔清新,挥洒流畅,巧变多姿,各具特色。至于匆忙间偶然出现的几个错别字,其实也瑕不掩瑜,但不忍心让其影响读者雅趣。促成决心逐句逐字认真校阅的动力,就在于因为这些资料太宝贵了,这些故事太动人了,这些笔法太精彩了,我们太受感动了,总之,这堆在时间上、空间上零散、杂沓、看似不成文的资料,能整理、组合成书,在淮安市文史界实为弥足珍贵啊!
读罢全书,颇觉促动,深受鼓舞。写罢本文,诚表心声,以诗作结。
——何永年《清江浦轶事》校阅有感
千古风流淘浪尽,口传轶事满红尘。
穷搜街巷寻陈迹,追访闸河逐梦痕。
朝夕影摇一键击,雨霜路滑各家奔。
花钱负屈呕心血,巧绣奇葩励后昆。
作者简介:郝宇铭,
78岁为中共党员。原籍宝应人,中学退休教师,现为淮安市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淮安市清河区区志办公室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贺《古今清江浦轶事》问世
吴玉山
何永年先生,大我两岁,少时与我曾是近邻。后因搬迁,工作变化,分开了五十多年。退休后我们相聚老年大学,成为知音、挚友。何永年先生酷爱文史,又爱收集老照片,退休后,他把主要精力投人于追寻淮安古迹,笔耕不辍,撰写了200多篇,50万字的文章。何永年先生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红红火火的情怀,勤勤悬恳的作风,默默无闻的耕耘、踏踏实实的态度令我崇敬,并且得到文史界的好评,多次受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表彰。
2009年,在何永年先生的介绍下,我参加了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并给予我多次的指导,激发我为文史作奉献,因此他成为我的良师益友。2013年我又被政协文史委聘为特邀文史委员。我的进步离不开何永年先生关怀。
最近,何永年先生在百忙中,编撰《清江浦轶事)一书,这本书凝聚了他退休后近十年的心血,也是他丰硕成果的汇聚。他虽然是草根,但实属是专家。在文中他还以《夕阳耀红心,余热谱华章》等三篇文稿对我进行褒扬,让我受宠若惊,权当是对我的激励吧。对此,我在感激涕零中表示祝贺,在欢喜若狂中感慨万千。对于他对我的深情,我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恩万谢抒不完,怎么办?我想以下面的文字表示我的敬意吧:
喜读《清江浦轶事》
(藏头诗)
颂扬轶事贺良材,
何老连篇撰古淮。
永驻人生寻史料,
年高德劭上高台。
妙言典雅添情趣,
笔作宏文抒壮怀。
生动华章飞逸韵,
辉煌巨著展雄才。
作者简介:吴玉山,系淮安市秋月正红读书会长、淮安市政协文史委特聘文史委员、淮安市长山岛战友联谊会秘书长。

何永年
2004年12月退休的当月,一篇“清江大闸口"文章见报,从此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之后文章不断在报刊出现,于是我开始关注淮安历史和淮安名人以及各方面的人物,走访知情人,查找资料,忙得不亦乐乎,甚至废寝忘食。文章见报渐多,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得到他们的鼓励。
写历史一定要忠于史实,不能偏听偏信,我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之后便引以为戒。我写这些文章纯粹是自娱自乐,消磨时间,没有人叫我写催我写,没有精神压力。但也有例外。2007年夏天,越河小区已经开始拆迁,越河街、同庆街、东长街(仅存下1100米长度)一些居住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老住户已经开始搬迁各奔东西,再迟一迟,很难找到他们,很难知道这里的历史面貌,何况还有古建筑即将消失,因此我冒着酷暑连续走访,不敢懈息,最终淮安日报连续四周用四个整版刊登了三条街的文章。市广播电台记者也随行采访,我特地邀请了庞声福、王乃荣二位老人一道同行,二位老人见多识广,且不辞辛劳,令我感激,感动,敬佩!
我本拟写一写我市码头工人搬运工人解放初期在市政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作出过的巨大贡献,可是在走访时才发现,由于时间较久远,知情老人多数已作古,少数尚在的老人有的已不能言语,有的回忆不起,这篇文章未能如愿完成,十分遗憾。
对于淮安市的老地名,特别古地名,名称变化较多,甚至本乡本土人亦不易搞清,现简要厘清一下。淮阴别称怀恩,又称袁江、袁浦、清河、清江、清江浦等。1945年9月6日.我新四军解放淮阴城,成立清江市。1946年9月19日,新四军北撤,淮阴又为国民党占据,称为淮阴县;1948年12月2日,淮阴城第二次解放,成立两淮市;1949年3月11日,撒两淮市,复为淮阴县;1951年1月1日,又成立清江市;1958年9月19日,改为淮阴市(市县合并);1964年9月,市、县分置,仍称清江市,淮阴县党政机关驻清江市。1983年3月1日,又改称淮阴市(为地级市),辖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及淮阴区、淮安区、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2001年2月1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
不少文章附有新老照片,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真实性,这些照片除少数家中收藏,不少为自己拍摄,还有一些是费力搜集而来。为了减少篇,不得不忍痛割爱删掉不少。
2015年,是清江浦开埠600周年,据说市里将举办纪念活动。现以此糊浅小册子为纪念活动作出一份献礼。
有些文章是与别人合作面成,如杨义春,郝字铭,吴玉山,陈丹玲,泰俊,魏玉 、丁以洲、单兆成、周玲等老同志,以及年轻的陈瑾同志;有的文章得到庞声福,王为柴,赵启云、王一等老人的大力帮助。已年届八旬的郝宇铭老人对文集作了十分仔细,认真校对,对遣词造句都认真推敲,每一个细节,基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花费了郝老大量精力与时间。约50万字文稿一人通阅通校。本人十分感动,在此表承衷心感谢!对于本书的出版,杨义春老人给予鼎力相助,特致以崇高敬意。市档案馆陈洁女士,在我需要查阅档案时给予很多方便,很大支持,表示十分感谢!
一个人的知识、能量非常有限,尽管主观上想写好写实,由于种种原因,难免有疏漏、错误的地方,恳请读者不吝指出,以待日后纠正。
何水年
2014年5月30日












《清江浦轶事》作者简介:
何永年,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干部。2014年著有《清江浦轶事》一书。



胥全迎,笔名羊羊有草。副研究员,北师大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班毕业。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



《清江浦楼》 黄树仁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