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采风(三)
冰心默庐
萧索
一
当今一代明媛冰心老人,从民国时期就戴着四大才女桂冠步入到新中国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散文家、社 会活动家等等神圣殿堂,老人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春秋岁月,几乎在几代人心目中都是有口皆碑。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老人,把她居住过又从事文学活动的住处建成供人深受教育的场所——故居。
在国内,冰心故居就有四处:
江阴夏港镇,是冰心伉俪吴文藻先生出生地,也是吴文藻先生留学回来与冰心结婚的婚房。这座住宅是冰心老人与吴文藻先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56年的见证,也是二人半生缘,一世情的开始之处。
二
福建福州故居,在福州杨桥东路17号。是冰心儿时随家人从烟台回故乡福州的住处。童年,冰心由于父亲升迁到海军高层,而搬到北京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4号(即现在的张自忠路中剪子巷33号)——现在北京的冰心的故居。
现在再说云南故居——冰心默庐。
1938年,冰心和丈夫吴文藻先生为躲避战乱,挈领儿子吴平,女儿吴冰到云南呈贡县(今昆明呈贡区)在呈贡一中教学时住的房子。是一座土木结构的普通院庭,冰心夫妇在这个小院住了三年,这三年里,小院在周末或闲时曾是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及社会名流戴世光、陈达等人聚会的场所,这个小院也是呈贡一中学生经常拜会老师冰心的地方,冰心所得的工资她都是救助了困难的学生。
冰心在这里写下了著名散文《默庐试笔》,在香港《大公报》上联载。这大概是“冰心默庐”的来历。
现在看到的是大修后的冰心默庐,小院已翻新,院里院外,故梅新竹,处处花簇,书画楹联,雅致清新,即是身心愉悦的教育基地,又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消遣场所。
三
我有幸拜谒了冰心默庐。回到家里仍然难于平静,对老人的敬仰之情一下回想到我小学毕业时一次难忘的活动。
我的小学是我在辽西的一个山村念完的,是时的我,是因为城里打仗(48年解放战争辽西战役)而搬到乡下。那里,曾经是抗日老区,到48年又变成了解放区,所以山村小学老师流动很快,我的老师有的几个月就走了,但这些老师的印象却都很深刻,甚至难忘。那是因为这些老师几乎都是来自军队或解放区干部!
小学毕业那年,教我们语文的老师是一位中年美女,姓宗,在我们山村是个男女老幼见到的让人惊讶的漂亮女人。只是口音有些难懂,讲课时,当我们表现疑惑时,她都是满脸微笑说:好好,我再说一遍……于是她不厌其烦的重复她的话。
要考中学了,她给我们讲了冰心的《小桔灯》和冰心的故事,提出让我们学做小桔灯,我们很惊讶,也很高兴,可是无法实现的现实的是那里去弄到桔子?她看到我们失望的神情,向我们郑重承诺,你们毕业前我们一定举行一次自己做的小桔灯晚会!
真的有一天,宗老师招集我们到校,当同学们推开教室门时,一下看到了每个课桌上真的有一个黄里透红桔子!
那时在我们辽西山村简直是不敢想象一样神秘贵重!我们像观赏宝贝一样左看右看。接下来是宗老师教我们怎样剖桔子,怎样做小桔灯。
现在,想起来那天晚上,尽管我们剖桔小刀各式各样,小桔灯都做成了!我们还美美的吃到了香甜的桔子!
中考是假期,别人我不知道,我的爸妈看到我拿回家的小桔灯,惊奇的问我桔子是那来的?我回答是宗老师说了,等考上中学告诉我们。
不久,学校送来了我和几个同学录取的通知书,当我们到学校找宗老师时,得知宗老师已奉调随部队南下了。
多少年之后,当年常在我家住宿的于区长在县里当了民政科长,我也进城上学,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他,他一定让我去他家吃饭,我拗不过,去了他家,在他家的墙上我看到了宗老师照片,这个老区长给我解开了多年的谜团:宗老师原来是个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据说是个化学家!我们的小桔灯晚会的桔子则是老区长从野战部队里为我们搞到的。
……
又是多少以后今天,我不知小学课本上,还有没有冰心老人为孩子们写的致小读者的文章,现在的孩子看不看冰心老人的书?我现在住在南方,桔子满街都是,但,没看到做小桔灯的孩子,看到的是抱着厚厚的“奥数”等大部头和背上重重的大书包!
冰心老人1911年随父亲迁到北京,她在北京读完了小学到达大学。她在北京经历了改变中国历史的“五四运动”,而且她也是走上街头高呼口号的战斗者!正是在北京,她开始走上文学之路。
1919年8月25日,一个叫谢婉莹的一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的文章出现在北京的《晨报》上,引起了各界人士得重视。不久,又有杂文、随感等犀利的文章占据了报刊的显著版面,作者仍然是谢婉莹!
直到小说《两个家庭》发表时谢婉莹不见了,则出现是作者冰心!
从此,冰心走上了文坛,成了五四运动前后一颗耀眼明星!
冰心当时的作品,是一股清流,她不同于徐志摩、林徽因等人的新月派,也别于张恨水等人的鸳鸯蝴蝶派,她的作品随于大众,自树一支,深受读者欢迎。
统观冰心老人的文学之路,有人总结有三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时期,是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学勃发时代,这个时期她在现代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的文坛地位,评论界说她是新文化的“燃灯者”;
第二个高峰是建国后五六十年代,作品内含丰富全面,影响深广;
第三高峰时期是文革后,老人直面人生,褒贬评议,醍醐灌顶!
老人一生,高扬爱的旗帜,用一支笔,诲人不倦,一直到她离开她热爱的人们和这个世界!
四
1999年2月最后的一天,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文联评语)冰心老人走完了瑰丽一生,驾鹤归西,成了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国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的又一位长住户——她的纪念碑,就在这个园里。
吴文藻先生有句赠给冰心老人的名言:“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但求走的长长久久”。
在长城脚下老人的墓碑真的是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供后人瞻仰怀念了。
然而,没想到是,2012年5月31日,冰心老人的碑上居然出现了“教子无方,枉为师表”八个红漆大字!而涂上这八个字的竟然是老人自己的孙子吴山!
这个事件若是他人,简直是污蔑名人,罪不可恕!是自己的孙子,虽然是大逆不道,却也让人问了个:何以至此?而且还是孙子辈所为!
冰心老人有句名言: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老人可以说,誉满全球,辉煌华夏。但她真的是凡人那样幸福吗?
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并非如是圆满和成功!
这个老人她确是个凡人,竟然但“凡”到对自己唯一的儿子疏于管教,强迫儿子婚事,对儿子多次出轨,竟要媳妇维护名人的光环!甚至至使一场离婚官司打了六年不得结案!……
看来,人无完人,也许不止是平民百姓,名人也在其列!
孙子吴山对奶奶如此不敬,也是违法行为!法律无情,吴山受到惩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在中国文坛上,冰心老人的贡献真的辉煌,耀眼!她所生活过的地方都建成纪念馆、园,是对老人的肯定和褒奖了!
……
维护名人,尊重贤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愿这个民族美德在代代人心中传承续!在我们谴责老人孙子吴山不敬先贤的同时,还有一点记住:对逝去的人没什么不可原谅的!
——更何况冰心老人是中华民族的名人!
——昆明人,每天都有去瞻仰拜谒“冰心默庐”的人,有时也看到外国人也在其中,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怀着对文坛圣人的顶礼膜拜,虔诚的祝愿大师在另一个世界里安好!这也是今天小读者的愿望!
2020.5
云南昆明 闲无堂
站在聂耳墓前
—蛰居昆明杂感(三)
一,
昆明西山在滇池水畔,记得上中学时,读到云南诗人戈壁舟的一首诗《西山睡美人》,其中几句我记得清楚是…“大地当时床,床头明月掌燈,青天做帐,帐上缀满星星…”那时,我就想什么时侯我到昆明看看西山睡美人呢。
不想,到了晚年,昆明
居然成了我的久居之处,而且家就在西山附近。当然,离滇池不远了。
人称五百里滇池,像一钩弯月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烟波浩渺,天水相连,冬季红嘴鸥上下翻飞,与游人共处,显得自然界飞禽与人和谐悦然。这一景观不仅在云南、在全国,乃至国外,不是一时,而是常年游客如织,流连忘返!不过,你不要以为,人们只是观赏湖景,还有西山——人们难忘的西山睡美人的迷人神态。
当你站在观景台上,举目西山,真的一个睡美人仰卧在滇池边上,她那一头秀丽的长发,低垂在滇池的碧波里,而她好似眼望蓝天,任湖水在梳理她的长长浓发!美人在享受轻轻的微风拂身而过……也或还是在聆听一曲悠扬的小提琴曲——因为,在她的身边,人民音乐家就长眠在那里!
西山聂耳墓坐落在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这是几次迁修后的安息之处。
1938年,聂耳墓在高至华亭寺公路西侧, 1954年曾重修过一次,当时郭沫若题写了碑文。1980年根据人民的强烈要求,国家在西山太华寺与龙门之间选址,修筑今天的聂耳墓。
聂耳墓成琴状,主体是个琴盘,墓穴为琴颈,道上有七个花台,似如七个音阶,二十四个台阶,寓示聂耳年寿二十四岁。琴盘顶部有七块晶莹黑墨石,分两行上刻写“人民音乐家聂耳墓”。
目仰碑刻,庄重敬慕,肃然致悼,瞩墓思情,热泪盈眶!
——不仅是我,人皆如此!
二,
聂耳,(1912——1935),云南玉溪人,原名聂守信,曾以子义或紫艺等为字。他出生寒门,父亲悬壶济世,但家道清贫,唯得欣慰是聂耳生来对乐器尤为喜爱,吹打弹拉,均无师自通。父亲爱儿子才智,1930年,资费令聂耳去上海发展。在上海,聂耳举目无亲,曾做过店员、小工等糊口,然而,才华终会有识,第二年,聂耳就加入了〔明月歌舞社〕成了一名小提琴手。
1933年聂耳结识了左联著名作家田汉,从此,聂耳看到眼前光明未来,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久经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加入左联,并成为左联文化斗争的生力军,他在左联音乐、戏剧、电影领域里发挥了“匕首投枪”的作用,常用“黑天使”笔名抨击当时社会上的靡靡之音,提出“大众呐喊”的战斗口号,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是左联文化斗争大军里的一位中坚力量。
然而,不幸的,t是当组织上派他去苏联深造,在转道日本时,于当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鵠沼海游泳时溺水身亡。
三,
我拜谒聂耳墓是一场春雨过后的上午,西山青翠欲滴,百花盛开,空气新鲜,游人比肩,走近三清阁的过道上,看见远处太华寺庄重肃穆,附近的山坡朝阳处青松在轻轻的山风中飒飒低鸣,——那里就是聂耳的安息之处了。
我采集了一束白色的鲜花——游人都是这样走向聂耳墓地,先看见的是似乎是个”耳”字壮的造型,上面写着聂耳墓地四个字,附近是聂耳塑像,他站在那里表情温和的看着向他走来的每个人。
聂耳安息的墓葬看去是一个偌大的琴盘,七个似音阶一样摆在墓前,让人想到在聂耳的生命里音乐是他的一切,是他带给中国人乃至世界上唤起不甘心屈辱压迫的最强音符的出处!
聂耳1932年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任联华影业音乐部主任,并为电影《母亲之光》作曲,他的为大众,为劳动母亲写的,他人生第一首歌《开矿歌》就在这部电影里诞生。 1934年他组织了〔百代唱片公司〕从而进入了他为电影作曲,创作歌曲的黄金时代。聂耳一生写了31首歌曲和几部脍炙人口管弦乐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远远超过电影本身的力量,鼓舞了全民族抗日斗争必胜的信念。
1934年,由夏衍编剧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聂耳作曲,配合剧情,由田汉写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1935年春,电影制作过程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制止和镇压,田汉、阳翰笙被捕,,聂耳也被列入逮捕名单,党组织为了保护聂耳,决定聂耳远赴欧洲苏联考察学习,于是聂耳带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谱,在1935年4月25日由上海取道日本去苏联,在日本,聂耳认真的修改了《义勇军进行曲》,寄回了联通公司。然而,没想到的7月17日,这位天才的音乐家竟离开了他热爱的音乐事业!
但是,电影《风云儿女》播出以后,《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远远超出电影本身的力量,鼓舞了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义勇军进行曲》集中表现了工农大众在旧中国阶级压迫的和反抗,,唤醒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决心和意志。被称之为“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街放的鼓声。”
《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九月在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被定位代国歌,1982年五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确定为国歌!
四,
我从聂耳墓地回来,心理久久难于平静,觉得对这位真正的无产阶级音乐家知之太少。从小就会唱国歌,但理解国歌,以及对聂耳所处的时代写出千古不朽的战歌唤醒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刻含义,我承认还在肤浅的层次。
于是我在昆明找到了党史研究界的同行,云南党史委告诉我:“……聂耳是一位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光辉形象的作曲家……是革命音乐作品的开路先锋。”
他们还向我介绍了聂耳早期的管弦乐曲《翠湖春晓》。
1927年,聂耳15岁,清贫从医的父亲把儿子送进云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聂耳住在离翠湖公园不远的小西门,他上学下课休息总是被公园里的民歌民乐吸引,终于他的根据洞经音乐改编创作了管弦乐《翠湖春晓》。云南朋友送我一张同时还有另一首乐曲《金蛇狂舞》的刻碟,成了我百听不厌的好唱片。
我从云南朋友那里给我的系统的史料里真的系统的了解了聂耳一生! 聂耳
第一个为劳动者写歌的音乐家;
第一个用电影音乐唤起民众筑起血肉长城的革命音乐家!
第一个用艺术歌曲塑造了中国劳动妇女形象的音乐家;
第一个用儿童歌曲形式呼唤儿童心灵的音乐家!
……
天才的音乐家,又是革命者,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三十几首歌曲,他留下的是愤起抗争,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躯筑起不倒长城的革命家!
聂耳,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009年被评为中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2年,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女儿雷蕾在《文史参考》上发文评价聂耳是“国之歌者”,实为恰当之至!
聂耳出生地——云南玉溪建有聂耳纪念馆和纪念广场,《义勇军进行曲》的手稿存在纪念馆里。广场上,当雄壮的国歌音乐响起,喷泉的水柱冲向天空,很高,很高……
2020.5
云南昆明闲无堂
作者简介:康俊峰,笔名萧索
原籍辽宁省兴城市人。史志工作者,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新闻出版副编审。曾参编志书、党史专集多部,并主编地方党史专著及有关党史专题研究多篇均由国家审定结辑出版。
文艺创作为业余爱好。
早年是开发北大荒生涯成员,在牧场开荒,放牧,得以锻炼成长。后在县党委政府部门工作多年。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