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谈阅读
文/谢丽彤
说到阅读,大家一定很熟悉吧!不就是课堂上的课文朗读,亦或是手机上的小说,新闻,热点之类的阅读吗?但我这里所说的阅读却不是那种肤浅的阅读,而是走心的阅读。何谓阅读?先让我们剖析一下阅、读二字。
阅,首先它的外部是门,里面像个人。那么为什么要用门把人给框住,使人被缚束起来呢?这就和读的位置有关了。如果你在人群中读书,喧闹的声音自然扰了你的心神,让你无法静下心来,用心去读。那么此时的门就像一个隔离装置,把你和外界隔离开来,提供给你一个安心读书的地方。但如果这个装置完全封闭,自然无光,那该怎么读?看“门”上的一点,它就像一个灯。有了灯,装置自然会亮,这时读书自然就没有问题了。一个人在一个封闭的地方点灯阅读,宁静致远,静读当然是最好的。静读有助于你更好的仔细品味,深入理解文章。
接下来,让我们谈读。读字由一个单人旁和一个卖字组合而成。这我们自然联想到一个人在卖东西。但这与读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深入想象,还是有的。一个人在卖东西时,他为了宣传自己的商品,一定会大声呼喊其商品特色来吸引买者注意。这不,与读的关系就出来了。读就要大声读,竭力读。一者可以向别人“宣扬”自己的特点,这和说话的作用相似。二者可以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但这和阅的静读不就矛盾了吗?实则不然,读没有封闭装置的束缚,它的场所灵活自由,但场所自由不免有嘈杂声,那么此时的朗读便可以抵御这些噪音,让耳朵充盈自己的话语。由此可见,阅读有两个含义――静读和朗读。
我们都知道,静读就是不出声的读,其实并非如此简单。这里也涉及不少知识和方法。当我们静读时,是一字一字深刻把握感情去读呢,还是一眼略过,只求明白表层意思去读呢?如果一字一字去读,那么阅读速度必然降低,而且如果你所纠结徘徊的作者意图和感情到底还是没想通,这不免会让你懊恼,降低了你的阅读兴趣,让你产生厌恶感,甚至想要放弃。但如果一眼略过,作者的深刻思想就不能很好把握,这样的阅读效果也是不好的。那么该怎样去读呢?这里就涉及到精读和略读,以及读物的种类问题。
静读的范畴一般是有寓意,富有人生哲理和带有作者强烈感情色彩的书籍。当我们读这些书时,就要学会精读,字句推敲。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是和朋友,同学,师长讨论。只有这样,你才能满意作者愿望――体会他们感觉,顺便从中学到点什么。略读的范围和精读相反,它包括有关娱乐性质,搞笑,浅显易懂的书籍,或是制度规则之类的。当我们在读这些书时,就可以一眼略过,懂得表面意思即可,不必深挖,因为它本身就没有知识的宝藏。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培根”。朗读的目的大都是进行记忆,当然它也能帮助我们更好体会作者感情,只是没有静读深刻。但它也有静读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感。当我们在反复朗读时,语感也就潜移默化的提高着。而语感又是更好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的重要条件。由此观之,朗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静读服务的。不然阅字怎么会在读字前,而不叫作“读阅”呢。朗读一般出现在课堂,演讲,戏剧等方面,它可以直接抒发人们的感情,以便听者感染其气氛,动摇其感情。两者各有特点,缺一不可。
阅读更注重心境。当下流行的“悦读”一词便可印证这个道理。悦读字面意就是开心地读,但绝不是咧着嘴,嘻嘻哈哈地读。它是有两层含义的。一者是关于内心的悦。它强调心境要平和、愉悦,思想要活跃。这样才能深入文章,用心去读。如果内心浮躁,身虽在此,心却早已飘忽远方,这其实和没读书是没有区别的。就像边吃饭边聊天,不呛到才怪呢。为什么现代社会强调悦读呢?当你看到学生无奈被老师逼迫读背书,当你看到一写作家功利性读书,以图能吸取其优点,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时的贪婪神态时,当你看到老人带着老花镜细细品味报纸,嘴角扬起的弧度时,你也许会明白只有那份轻拢慢捻抹复挑,燕儿呢喃抚杨柳的心境,才能换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丰硕成果。
二者是关于态度的悦。当你在读书时,首先要接受这本书,如果你对这本书有一种抵触或厌烦的态度,那么说明它不是你的菜,这时就要果断放弃这本书。千万不要故作矜持,因为效果着实不佳。这绝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其实它有两面性。如果一昧读自己喜欢的书,那么浅显易懂的娱乐性质的书谁不读?但古今流传的深邃奥妙的著名书籍可就要断了路了。所以我们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不要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动,要敢于尝试新事物,万一巧不巧它正是你的菜呢?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公孙少平刚开始认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是一本关于炼钢的书,但后来在他仔细看了这本书以后,竟然和自己想完全相反,它是关于一个叫保尔·柯察金的苏联人的成长故事,正是因为这,激起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因此,我们要敢于尝试新事物。
当悦读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时,“越读”也正悄悄蔓延开来。人们讲究方便简约,于是智能技术流行起来,人们更加省时省力,生活也更加便捷。但这种“极简风”呼呼作响,狂吹起来。有了外卖,人们不用做饭,但一种生活技能逐渐弱化;有了网络工作,人们可以整天在家赚钱,但一种生活体验逐渐破灭;有了打字技术,人们就可以以机代手,但一种生活艺术逐渐丧失;有了小视频,那庸俗浅显的内容使人们的思想素质就被“恶狼”给吃了!这样的现象无处不在,也影响到了文学。人们对一些优秀文化开始鄙视,甚至认为阅读名著是在故作清高,装模作样。这样的思想现象使我痛心,文学怎么变成了这个模样――世俗化、功利化。
“越读”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坚决抵制越读,倡导悦读,拯救现在的文化局面。让优秀思想文化永久流传,让庸俗功利文化彻底灭亡!
最后,这句话由衷感谢没有越读鄙人拙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