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
文/沈德红
义县头道河镇邹家屯村杨孟沟组,坐落在大凌河岸上。一座小桥,一条河流,是小村的风脉。
这个小村有六十多户人家,村子中间,有一处干净利落的院子。这里生活着抗美援朝的老兵张福财夫妻俩。为了更好的了解实际情况,我决定亲自去老兵家拜访一下。
在老兵的侄子张书存叔叔的引领下,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了老兵的家门。
老人正静静地坐在窗下的沙发里晒太阳。虽然是零下十几度,但塑料暖棚里,气温正好。
听到有人来,从屋里走出来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张书存叔叔告诉我,老奶奶85岁,老爷爷已经90岁高龄了,两位老人身体特别好。
得知我的来意,奶奶先用疑惑的眼神打量了我一会,然后就变得欢喜起来。她上前拉住我的手,把我领进了屋里。屋里都是老式家具,一下把我带回很久远的年代。陈旧的三间柜子上,一个掉了漆的茶缸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把它拿在手上仔细观看着。上面有几个红红的小字:赠给最可爱的人,中间有八个醒目的大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下面有一行小字:中国人民赴美慰问团。老奶奶说,爷爷一直保留着,每天用毛巾擦拭,所以熠熠生辉。
在我把茶缸放下的时候,我的手又触碰到一个特别精致的盒子,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纪念章的盒子。奶奶告诉我,是十月一日,国庆阅兵时,政府送过来的。
奶奶看我如此喜欢,就打开了柜子,拿出一个布包,打开后,有几个小布包,再一一打开,四枚纪念章出现在我眼前。奶奶说,爷爷每参加一次战役,部队就发一枚纪念章给他。纪念章后面有每次战役的年月日。我仔细一看,有1950年的、有1951年的,但因为年代太久,两位老人年纪大了,无法说清是什么战役了。
为了能把这些珍贵的纪念章好好保留,我仔细拍照片,存进了相册。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爷爷的故事,我们一起坐在爷爷身边听他讲……
爷爷在1948年参加了人民志愿军,参加过很多战役,在打锦州战役中,他在担架队,负责抢救伤员,在他抬着担架奔跑时,子弹把他的小腿肌肉打透了,他仍然坚持着往前走,最后子弹在他的头顶炸开,把他的头皮炸开了,鲜血顺着他的脸往下流,可他一直忍着剧痛和另一个战士把伤员运送到安全地带,才一头栽倒了。那次爷爷立功了,部队开了表彰大会,一枚军功章,别在他的胸前,他挺直腰板,眼里浸满了激动的泪水。
五二年爷爷随彭德怀将军去了朝鲜,参加了三年抗美援朝战争。
爷爷说,去朝鲜那天,部队的战士们一边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歌曲,一边向朝鲜挺近。
朝鲜战争很残酷,战友们打仗特别勇敢。记得在一次战役中,军队只剩下他和另外一名战士。他被子弹打穿了肩膀,被战友的尸体压在身下,才幸免于难。
三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他随军回国,转业回到了地方。
因为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是国家功臣,爷爷被国家分配到城市某单位上班。可爷爷没有文化,怕干不好工作,毅然辞职回家种地。
回到农村后,正是青春年华,阳光帅气,加之抗美援朝的光环,上门说亲的人特别多。爷爷最后和本村读了六年书,一个俊俏文静的姑娘喜结良缘。
解放初期的日子过得特别困难,农民连温饱都达不到,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穷人家的孩子都上不起学。爷爷的日子过得也不好,可他坚持每年的八一和十月一去当地学校做报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战争故事,教育和引领孩子们,珍惜当下的好日子,知道这样的生活是用他对家人和亲友要求很严格,不搞特殊化。他不花国家一分钱,国家对自己的照顾都被他拒绝。
爷爷说,从前的人们受战乱之苦,吃不饱穿不暖,到如今的丰衣足食,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感到特别欣慰和自豪。他之所以不接受国家照顾,是因为他是从解放前走过来的,经历了所有的变迁。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更知道怎么做一个合格的老兵,合格的党员。他感谢共产党,感谢好政策。现在的生活让他感觉特别幸福快乐。
爷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他的儿子靠勤学苦读考上大学,在城里工作,多次接他进城养老,他都不去,他只想守着这一方故土,一直到老。
爷爷的小家,被奶奶收拾的干净利落。奶奶说,国家多次来给翻盖新房,都被爷爷拒绝。
爷爷说,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不给孩子找负担,国家政策好,出门坐车,在家有电视看,小家的日子过得好,不给国家添麻烦了。只要国家好了,大家好了,我也就好了。
我戏谑地对爷爷说那些纪念章和军功章都卖了吧?会值很多钱。爷爷一脸严肃地说,给我多少钱都不卖!
记得歌中唱到: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也许从家出发,个人、家庭、群体、乃至国家,一脉相承,支撑着我们共同的理想。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是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吧。
走出一个老兵的院落,却久久走不出,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我感觉此次拜访,意义非凡,让我既见证了祖国七十年的沧桑巨变,也懂得了一个老兵七十年的心路历程,让我深受感动,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心里感悟着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我倍受鼓舞。以后的漫漫人生路,对于我来说,再难再苦,也会一步步地走下去……
作者简介:
沈德红,原赤峰克什克腾旗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酷爱写作,在《神州》《辽河》《速读》《精短小说》《两岸视点》《辽宁青年》《新老年》《新西兰华页报》《沈阳日报》《辽宁职工报》《鞍山日报》等5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有作品入选《启功文化在赤峰》《青年作家年鉴》《在希望的田野上》选本,作品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