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立意重点
诗词立意,必须有其要求,只有好的立意,才能成就好的诗词。
1.立意求高。所谓高,即作者站位高、境界高、品格高,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载“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所谓第一等襟抱,即写诗人必须具有爱国忧民思想和正义、和平、博爱等高尚品格,人品决定诗品。
如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新制布裘》“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2、立意求深。诗意忌浅,浅则如饮白开水,淡而无味。诗意贵深,深则余音绕梁,回味无尽;深则能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深则蕴含哲理,让人们咀嚼再三,品之有味而心怡。为了说明立意深的重要性。让我们来比较咏黄鹤楼的几首诗:
清代陈瑞林《黄鹤楼独坐柬熊雨溟博丈》
楼上仙人去不回,楼前终古白云堆。
无聊且作千秋想,有用方为一代才。
斜日远浮襄树出,大江横截蜀江来。
诗成欲寄莼湾老,浩浩天风又落梅。
诗中诗人触景生情,赞崔颢一代英才,叹自己无大作为。
明朝张维《前题一》:
黄鹤仙人去几霜,空余楼阁障江乡。
草连芳径迷鹦鹉,树接青山逼汉阳。
去国常悬千里梦,携觞赢得片时狂。
槛流不尽英雄恨,一度登临一度伤。
诗由景而情,慨叹千里悬梦、携觞求狂之事,抒发英雄遗恨、登临感伤之情。
元朝刘清叟《登黄鹤楼》:
西风吹我登黄鹤,白云半在栏杆角。
题诗不同旧时人,惟见青山俯城郭。
萋萋芳草鹦鹉洲,江水滚滚无时休。
岁月俯仰成春秋,古人今人无限愁。
诗人睹物生情,表达如同古人的愁绪。
唐代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与前三首相比,深刻性宛如岳丘之别。其诗览景生情,以辗转起伏的文笔表达缠绵的乡愁。诗的主旨深不可测、妙不可言,情在画外、耐人寻味,余音千绕,回响不绝。以此比较为例,诗主题深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袁枚《马嵬四首之一》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此诗在白居易诗意基础上更深化了思想境界。此诗缘于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此恨绵绵无绝期。”句。
3. 立意求新。诗词立意新颖,或需独特的材料,或需独特的视角,或需独特的观点,或需独特的感受,或需独特的剪裁……总之,它要求诗的主旨新鲜别致,不落俗套。清朝的赵翼《论诗》已将立意新颖用诗歌的语言加以诠释:“李杜诗篇百口传,”肯定李杜诗歌的崇高地位和辉煌成就。“至今已觉不新鲜。”提出一味泥古将走入死胡同,诗歌贵于立意创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则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历史向前发展,诗歌同样要随之变化,诗歌主旨当然也要随之变化,才能传世。。
作翻案诗是常用手法,从思维方式看,这是一种求异创新的逆向思维。让我们看看历代诗家“咏西施”各持的不同观点:
李白《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是抨击吴王与西施在宫力纸醉金迷、荒淫无度,以至造成丧身亡国的历史悲剧,是古代“红颜祸水”论的再版。
罗隐《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则是批判女人亡国论、红颜祸水丧国的观点,是为西施抱不平的。
明郑獬《西施》
若论破吴第一功,黄金只合铸西施。
则是赞扬西施破吴立功的巾帼行为。
吕诗《西施故里西施殿》
螓首娥眉美若仙,风流绝代忆当年。
以身许国荒唐事,自古红颜足可怜。
则是怜惜女人大多作为统治集团之间争权夺势的牺牲品,否定西施以身许国的主动性,还历史本来面目。
总之,立意是一首诗的生命线,只有一个好的立意,诗才有生命力.感染力,有价值,才能得以传播而流传于世。意是理和情的融合,作诗必有立意,有意才能言志缘情。诗言志、缘情、表意是反映诗的本质,言“志”是讲诗的表达内容,表“情”是诗的表现形式,达“意”才是诗词的本质。否则,遣词造句再好,韵律再和,也难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