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再失名儒宋景濂
历史的车轮转到元朝末年,元顺帝荒淫无道,致使天下大乱,豪杰群起。陈友谅虽在沔阳州玉沙县做了小吏,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立志荡平天下,推翻暴元,恢复我大汉江山。他顺应历史潮流,在黄蓬山揭竿起义。后来投入红巾军,经过几年的拼搏,军力迅速增长,捷报频传,节节胜利。但是,他意识到,要想取得更大的胜利,实现终极目标,自己身边出谋献策的人太少。所以,他四处微服私访,招募人才。
元朝末年,有位青年才俊名叫宋濂,字景濂。他与高启、刘基(刘伯温),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青年时代因元末战乱,隐居浦江,于青箩山中筑室读书。他志存高远,企盼有朝一日能遇到贤主,一展才华。
一日,宋濂来到江苏常熟一个友人家小住。这位友人是当地一位富豪,他性情豪爽,仗义疏财,特别爱结交文人墨客。
一天,一个儒生打扮的年轻人领着两个书童登门,说是前来拜访宋先生的。儒生自称以卖文为生。于是,富豪将儒生一行带到书房,拜见了宋濂。三人坐下后便谈经论史,十分投机,似相见恨晚。过了一会,来访的儒生突然转换话题,谈了一些自已有关军事、兵法之类的见解,却见宋濂并不积极附议,似乎对这方面不太感兴趣。
又过了一会,宋濂再次转换话题,开始谈论有关诗歌创作的问题。这时,富豪便请儒生即席作诗一首。儒生笑了笑说:“你要我作诗也行。可是我的一首诗价值二十两金子啊!”富豪说:“沒问题,只要诗写的好,我可以给你。”
儒生稍作思索,随即赋诗一首:
黄蓬湖中水低吟,
渔子弃网魔军寻。
不眠数尽鸡三唱,
南人都有驱虏心。
宋濂赞道:“这首诗卓尔不群,高端大气,写的好!”稍停片刻又说,“能否再写一篇千字文,让我等分享?”
儒生说:“没有一百两金子,买不来我的一篇文章。”富豪表示“照给。”
于是,儒生摊开宣纸,略一思考,便提笔在纸上刷刷刷,挥毫立就。一篇洋洋洒洒的千字美文已完成,呈给宋濂过目。二人看了,赞不绝口。
三个人吟诗作赋,好不快哉!接下来富豪设宴,请宋濂、儒生等入席用餐。酒宴过后儒生来到宋濂的书房,把富豪赐的黄金全部赠给了宋濂,说:“今天我在先生面前吟诗作赋,可是班门弄斧,但我向富豪索金只是想借花献佛,赠给先生,还请笑纳。”说完,便将所得黄金悉数放在了宋濂面前的书桌上。
儒生转身便与宋濂告辞,领着俩书童匆匆离去。富豪亲自把他送到江边。儒生回头对富豪施礼,说:“今天打扰了,请员外留步,小生在此告别了!”说完,直接登上了停在江边的一艘战舰。
富豪在江边目送儒生离去,只见舟舰数百,军容甚盛。他心里纳闷了:此人究竟是谁啊!于是向江边一老者打听:“请问老人家,这么多战船的统领是谁啊?”老者说:“怎么你还不知道?你刚才送上战船的朋友,就是当今大名顶顶的抗元英雄陈友谅啊!”
“啊!原来这个自称卖文为生的儒生竟然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陈友谅!今日有缘相见,真是三生有幸啊!”
回到家里,富豪对宋濂说:“宋公,刚才您我与儒生交谈甚欢,您可知道这位来访的年轻人是谁啊?”
宋濂笑了笑说:“我当然知道,他就是黄蓬山义军头领陈友谅。他吟的那首诗不是透露了他的身份吗?”
“那他来我家仅仅是如他所说的卖文为生吗?”
“不,他原本是慕名而来拜见我,打算聘我为军师的。”
“那他怎么不直接向您言明,以表白心意呢?
“他看到我对军事、兵法话题不积极应对,便以为我对军事兵法不感兴趣,或者认为我没本事辅佐他,于是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和打算。”
“哎!错失先生,就是失去了良臣啊!”
这件事,很快在常熟城传开了,满城人都为陈友谅惋惜!
不久,宋濂投靠了朱元璋。他与刘伯温、李善长等文臣,一同辅佐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建立了大明帝国。再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封宋濂为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成了一代帝师。晚年宋濂又受命主修巜元史》,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不过,守濂晚年却因故被明太祖谪死蜀地。当然,他比好友刘伯温的结局稍好些。据刘伯温的儿子刘仲景所撰《遇恩录》中载,刘伯温被胡惟庸毒死,其幕后的主使是朱元璋。唉!他二人当初义无反顾地放弃陈友谅而投靠朱元璋,且尽毕生之力辅佐他,最后却没得到善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