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涅磐中的宣化城
文/波吒
北御大漠,南控中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类战争,选择了这块土地,注定宣化不平凡的历史。据志书记载概略统计,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北方部族经宣化南入的较大战争就达70多次。
宣化,一座从战火洗礼中走出来的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是京西第一府,北京的西北门户,万里长城上一个古老的城池。这里,是秦王朝的上谷郡,作为北方边陲的军事重镇,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区进行防御,即九边重镇,在北京居庸关外设宣府镇。一个宣府镇,演绎了半部明朝历史,故有“神京屏翰”宣化府之称。
这里,曾是古代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李广抗击匈奴、驰骋疆场的地方,戚继光幕下文人徐文长有诗曰:“宣府教场天下闻,个个峰峦尖入云。不用弓刀排虎士,天生剑戟拥将军。”
这里,也曾是古代塞北地区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是汉民族和塞外各民族接触的地方,由于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居沟通南北之要冲,故宣化历来是汉族和东胡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宋、辽、金、元时期,宣化是辽国和蒙古国的王公贵族们经常往来的地方,城内建有大批王族的行宫和别墅。
这里,是一块神奇古老的土地,早在万年之前,便有先祖在此繁衍生息,有我国境内最远古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有仰韶、龙山新石器文化遗址。
这里,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交相辉映。1300多年种植历史的牛奶葡萄,展示着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百年历史的龙烟矿山和宣化钢铁,书写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新篇章。“半城葡萄半城钢”是人们对宣化形象的概括。
这里,浓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出独特的民俗风情。王河湾挎鼓,鼓声如行云流水,经典鼓点“凤凰三点头”极具民间艺术特色。白蜂糕、糖拉拉、油布袋等数十种传统民间小吃,留存着古城宣化这一方水土孕育出的独特味道。
这里,既有历史文化名城的雄浑厚重,又有时代变迁的鲜活印记;既有含蓄内敛的古韵遗风,又有张扬奔放的现代活力。各种元素在这里融为一体又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和谐的文化景观,也成就了其独特的城市气质。
二千多年的历史,为宣化留下了清远楼、镇朔楼、辽代壁画墓碑等国家级和拱极楼、五龙壁、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披一身戎装,从血雨腥风的刀光剑影中走到今天,它没有在战火被摧毁,在冷兵器时代,忠实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勇敢的宣化人,更不曾被战争摧垮,顽强地肩负着守卫疆土的重任,与来犯之敌进行殊死战斗。人在,宣化在。
宣化,民族脊梁里的一根支柱。经历一次又一次涅磐,并从涅磐中重生。千年洗礼的宣化城,仍然散发着古韵古色。
如今,历史的烟尘早已散尽,2008年,经河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宣化文化古城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实现宜居城市梦,当地政府着力完善古城保护规划和新区开发控制性规划,使其既能保持古城文化特色,又具完备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宣化这座古城,以它崭新的面貌,又承载起新的历史史命。
爱家乡,古今多少事,铭记在心头。
作者简介:
波吒,本名:田小波,山城重庆人,事业单位管理干部,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各类文章散见国内外两百余家报刊(及各种网刊、微信公众号),时有作品获奖入集。参与编写、编辑出版的书籍二十余本。作过多家内刊杂志编辑,文学网站、论坛副站长、常务理事、编辑、评论员。主编《开州田氏族谱》历时六年,计八十多万字。出有微型诗集《豌豆苞谷》(团结出版社),另有长、中、短篇小说、散文、现代诗、汉俳诗集等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