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吕恭

(下篇)薛宝钗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她是封建社会毒害下的一个牺牲品
薛宝钗最终嫁给了贾宝玉,成为人人羡慕的“宝二奶奶”。然而,她不但没有获得幸福,等待着她的却是永无穷期的悲哀和不幸。
本来,象薛宝钗这样一类才貌兼全的封建淑女,在一般封建文人的笔下,是会着力歌颂一番,也大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带有叛逆性的宝玉和黛玉写成了颇有光彩的人物,而把薛宝钗写成了带有一定缺陷的人物,宝钗的缺陷不在于自身素质不高,也不在于玩弄阴谋诡计,面在于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一般的封建文人认为忠实信奉封建道德的人好得很,可曹雪芹却认为这样的人并不可爱,并且写出了为什么不可爱,同时还大胆地写出了自己的褒贬态度。这正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也是《红楼梦》这部巨著远远超越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之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们分析了曹雪芹关于宝钗婚姻悲剧的创作意图之后,再来看看这位当事者的可悲遭遇。首先,我们来看第九十七回宝钗成为“宝二奶奶”的第一步,即新婚的那个场面吧: ……宝玉按捺不住,只得上前揭了盖头,睁眼一看,好像是宝钗,心中不信,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宝玉发了一回怔,两眼直视,半语全无。
到后来真正清楚娶的是宝钗时,便不顾别的,口口声声只要找林妹妹去……宝钗此时自然是低头不语。
这便是宝二奶奶的洞房花烛之夜!一个少女一生中本应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竟是如此残酷的现实!宝钗不知道自己的新郎所挚爱的是什么人吗?利用宝玉在神经几乎失常的状态中,由自己冒充另一个女子而取得的夫人的位置,这该是一种多么令人难堪的现实啊!

这以后的时间里,宝玉整天表现出半痴迷的状态,口口声声要找林妹妹去。宝钗自然是心肠都要碎了,态度却不得不坚强起来,终于痛下决心,第一个把黛玉已死的消息向宝玉说破了。看起来,宝玉知道了黛玉的死讯之后,经过一阵极度的悲痛,病也渐渐好转。其实,此时的宝玉心已经死了。一连串发生在他身边的重大变故,使宝玉的精神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状态,因而逐渐接受了佛老思想,终于由极端热爱人生变为极端感伤消沉,流露出“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这样浓重的悲观厌世的情绪。到最后,宝玉一是采取极端报复主义态度,那就是:你们不让我得到黛玉,我也不让你们得到我;二是彻底看破红尘,采取极端不负责任的逃避现实的态度,乘应考之机,悬崖撒手,出家为僧,把一个严酷而又残忍的现实活生生地甩给了宝钗。就这个悲剧圈中的三位当事者来看,黛玉是一死了之,宝玉是一走了之,只有宝钗,“宝二奶奶”的名份她是得到了,但得到的同时,却把自己的一生也葬送了。我们试想,宝钗当时不过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面对自己丈夫已经出家“逃亡”的现实,在她所受到的封建礼教和所处环境的束缚之下,她既不可能离婚另嫁,又不敢偷情弥补,只能是死死地守在贾府的深宅大院之中,面对四壁,青灯孤影,直到老,直到死……其实质不过是贾府的一个高级“长工”罢了,还真不如象黛玉那样一死百了的舒坦。事实上,宝钗已经被当时那个残酷的社会所吞噬,成为封建制度毒害和压迫下的一个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哀与不幸,在更深一层意义上控诉和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罪恶,即这个社会不仅容不得象贾宝玉、林黛玉这样违背社会意志的叛逆者,同时也毁灭了象薛宝钗这样的不折不扣完全按照封建礼教要求而成长起来的“自家人”。那么,这样的社会还有什么值得去维护,去捍卫,去继承的必要呢?这实在是悲剧中最大的悲剧,也是《红楼梦》这部巨著在思想上和批判封建社会的意义上,远高于其他同时代文学作品最为突出的精髓。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的是,《红楼梦》第五回(终身误)曲说: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
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只曲子说明,从封建世俗的观点来看,薛宝钗是众多女子中一个相对完美的人物,她与贾宝玉的婚姻也应当是美满的。可是贾宝玉无论如何对薛宝钗也产生不了感情,只能空对着这位美人发出深沉的叹息,心中还是念念不忘那个死去的林黛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人生观上有根本性的分歧,一个是本阶级的叛逆,一个却要忠实地卫道;一个是爱情至上,一个却是做人为首;一个要为自己而活着,一个却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他们的心灵深处始终是隔膜和疏远的。他们俩人只可能有婚姻而不可能产生爱情(宝黛则是有爱情却没有婚姻。)所以,他们的婚姻也就注定了只能是一场大悲剧。这恐怕也是那个封建制度毒害下的牺牲者薛宝钗至死都难以明白的吧?
(全文完)(写就于2022年五一期间)
槛外人 2022-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