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锦霞,70后,2009年开始发表作品。系教育厅文联代表,中卫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卫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卫市第六小学书法教师。有百余篇(首)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发表于区内外报刊,多次主题征文获得市级一二等奖,《安详石嘴山》获全国散文诗征文大赛三等奖。代表作组诗《长河恋歌》、散文《瞩目香山》《虔行高原》《叩访天山》《圆梦拉萨》、文艺评论《红色追忆与文化寻根——拓兆农文学书写的文化意义》分别在《仙女湖》《鄂尔多斯》《湛江文学》《西部散文》等刊物发表。



《大搬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和脱贫攻坚决胜的一年,作为中卫市文联对祖国的献礼隆重推出,受到了中卫文艺界的关注、《中卫日报》连载,在中卫文艺评论家协会群展开热议,并纳入2020年上半年重点研讨计划,部分会员的书评相继刊发在《中卫日报》,引起了宁夏文艺界重视。纵观全书,毋庸置疑,《大搬迁》代表了宁夏历代移民,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宁夏移民的风貌,起到了引领时代风尚的作用。
一、强烈的社会使命、历史情怀与担当精神
伟大的时代,作家和作品从不会缺席。段鹏举、火会亮、孙艳蓉三个资深媒体人,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以脚步丈量,用文字发声,以庄重与真诚在宁夏脱贫攻坚中负重前行;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作家的才气和忠于事实的品格,较全面地描绘了宁夏生态移民的全过程,这种自觉和担当难能可贵。五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深植精准扶贫移民区,走访了宁夏精准扶贫主战场的39个县202个村庄。作品涉及地域宽阔,时间和空间跨度大,浩浩荡荡的分批次搬迁,百万移民的时空转换,背景复杂,事件分散,人物众多。 三位作者在创作中相互补台,互为延续,回答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时代课题。较充分的体现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顺应了人民意愿、较客观的反映人民了关切,满足了作者的阅读期待。

二、深刻整体的观察分析与把控能力
精准扶贫是一个重大的题材,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让贫困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效办法。三位作者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的脱贫致富路子,对国家建设各阶段的政策的解读到位,对重点移民区的采访目标明确,过程完整。采访内容涉及地方人文、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住房、环境治理、政策帮扶、移民的精神面貌等领域,特别在反映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浓墨重彩。作品还穿插了宁夏移民历史、人文风物和 “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等翔实资料,采访对象的移民日记、工作博客、有关移民生活变化的新闻报道等,真实还原了这些领域的动态性变化,采访扎实、思考深刻。
作品对移民区整合各种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业、现代观光农业、生态林业、新农村建设等各业态的快速融合发展有真实具体的表现。中卫市迎水桥镇鸣沙移民村依托沙坡头旅游区位优势,主打特色农家乐、现代观光农业及葡萄种植等,正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迈进;固原市原州区冷凉蔬菜已成规模;银川市月牙湖乡建成奶牛养殖、红树莓种植基地;同心县打造枸杞产销链条,移民的生产生活随之有了新变化。从靠出外打工开阔眼界到回到家乡学种菜,从下苦力到拼技能,从老农民到新工人,我们看到,移民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方向。
三、善于塑造典型人物,表达真情实感,表现移民精神
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人物塑造,能把精准扶贫写出真情实属不易。塑造移民搬迁中涌现出的干部和群众楷模,充分流露了作家对现实人物的关切和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精准扶贫只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才能找到合适的脱贫之路。面对“易地搬迁”“三改三建”“土地流转”“产业调整”等一场场天下第一难的“硬仗”,作者始终把移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的实践智慧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以多个村庄为线索展开叙事,每个故事都有原型和基础,不乏诸多正能量的故事。《初到同心》里的生态移民办移民部部长马希丰,他对移民区地理气候的清晰洞察和了解,对村民住户农田使用情况的如数家珍,对村民的种地、吃饭、教育、就医问题的深度思考,令人动容。调查报告《关于中部干旱带人口转移的思考》,工作博客与网民关于生态移民的交流文字,对同心的风物掌故的熟悉,在村民中喊东喝西村民却甘愿听,接到父亲病危都没及时赶回去等,一个献身移民的干部形象呼之欲出。《在刻骨铭心的搬迁》中,同心县马高庄乡党委书记、移民工作中最年轻的干部李宁,叙述搬迁的感触时说:“那几天我既兴奋又酸楚,毕竟是自己地界上的老百姓啊!”他管辖的是同心县最穷、最远、最分散的乡,在做完搬迁安排部署后的前夜,村民们几乎彻夜未眠,他也在村里转来转去,东家进、西家出,安抚因生活长期困顿而沉默寡言的老乡的情绪,安顿搬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直到第二天天蒙蒙亮,36辆车36只喇叭按响,移民大军浩浩荡荡出发,在海池山口与满含热泪的张家垣党委书记马宗新汇合,他才舒了一口气,一个个全身心为移民着想的基层干部形象似乎就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我们的干部。
作品对这些人物的塑造,血肉丰满,他们守责任、肯担当、明白百姓疾苦,是移民搬迁、扶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作者对搬迁之后有觉悟的移民群众典型塑造也较成功。支持易地搬迁的秦奶奶,是有觉悟的老年人的代表,通情达理,在移民搬迁中起了积极的带头作用。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五堆子村党支部书记周满仓,1986年30岁出头从海原关庄乡搬来,二十多年用青春播洒、热血浇灌,把搬迁来的盐碱地改为黄土地,如今60岁的他,不仅粮仓丰满吃喝不愁,而且是移民村党支部书记的模范。原州区利民新村55岁的移民马占荣给自己定下新目标:在党的好政策的鼓舞下,下定决心学点新技术,把日子过得更好。自觉移民的王兴俊,自我创业的苏平军、马小花,重回故土的兰生昌等,他们都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新目标的移民新村村民代表,作者在这些人物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吃苦耐劳,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给宁夏乃至全国贫困区的移民起了示范带头作用,提振了精气神。

四、《大搬迁》的文学意义和历史高度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为国担当,为民呼吁,一直是报告文学的责任立场所在。《大搬迁》关注国家,弘扬时代价值,国家的形象性格和精神情感在作品中得到较充分表达,是宁夏故事、中国故事的真实抒写,是易移地搬迁的范本,后来移民者的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大搬迁》在我国脱贫攻坚处于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推出,正逢其时,它承担了精准扶贫以来记录宁夏百万生态大移民的使命,反映了广袤的宁夏中部干旱带移民干部和群众丰富的生产生活,全方位、立体式书写处在祖国西部边陲的宁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示了中国西北地区城乡的历史性蜕变,有着重要的中国式精准脱贫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样本意义”。
作品纵横捭阖,通过历史回溯、现实分析、客观数据、典型事例、群众感受,讲好宁夏移民群众勤劳奋斗、脱贫奔小康的故事,较成功地写出了脱贫攻坚战的暖色调、幸福感,写出了移民的精气神,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可感。

五、两点思考
1.易地搬迁是执行国家政策下的移民过程的书写,如果作为中国式精准脱贫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样本”,还缺乏政策的执行中的政策宣传、执行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
2.作为长篇报告文学,成书的事例有些零散集合之嫌,如果加以整合,将故事统筹安排,围绕几个中心人物或事件展开,彼此关联,可能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