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女专家胡清碧
段海燕

1965年夏,二十一岁的胡清碧与成都铁路工程学校刚毕业的八名女同学一起分到铁道兵一师三团。当她穿上崭新的军装,佩戴上红帽徽红领章时,心情非常激动,她向往已久的军营生活终于开始了。八个女兵分到四个营,她和吴金荣到一营四连锻炼。
第一天上工地, 第一次进隧道,走在高高的步行板上,往下一看,她连步子都不敢迈。在等放炮的时候,她一个人悄悄坐在一边发愣。放完炮清理工作面时,战士们都抢着去撬危石,她看到龇牙咧嘴的岩石,有些担心地问老兵:“你们就不怕塌方? ”
老兵回答说:“塌方没有什么可怕的,但要注意安全。”
可就在上工地的第二十五天,由于上导坑太平梁木板突然折断,胡清碧和吴金荣从八米高的上导坑硬摔到下导坑,吴金荣腰椎骨折,胡清碧脸部擦伤。
三团担任的碧鸡关隧道,是成昆铁路打开昆明通往成都的第一道大门。由于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很差,不利于开掘隧道施工,开工入洞不久就遇上了难题:因地质破碎经常塌方,甚至每放一次炮,都会引起大小不等的塌方,施工处于停顿状态。关键时刻胡清碧提出了根据地质状态的不同,调整炮眼的密度和深度,调整装炸药量多少的方案。她并指出地质破碎十分严重的地段应以风镐开掘为主,用蚂蚁啃骨头式的方法,保证碧鸡关的开掘进度。胡清碧还提出因地制宜,使用大爆破、定向爆破等高难度技术,不断改变施工办法,使施工有了飞跃进展。
不久,领导上分派胡清碧在隧道开挖中使用毫秒电爆破工作,这是一项很难掌握的新技术。她和战士们一起上工,一起操作,放一排炮开一次总结会。在实践中他们逐渐摸索到不少新经验:随着石质的变化,随着炮眼的角度、深度和密度的变化,必须及时对施工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她坚持学习和参加打风枪,有的同志看到她身体弱、力气小,劝她说:“这几十斤重的风枪, 你就别打了,你要了解的问题,我们保证给你详细介绍。”胡清碧婉拒了。因为她知道,不上第一线,怎么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很快,她学会了打风枪,虽然下班后腰酸腿疼,耳朵嗡嗡发响,但心里却很舒畅,她和战士们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经过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这项新技术终于被他们掌握了,并且连续创造了三次先进记录。

(胡清碧在工地和战士们一起讨论技术问题)
有一次,在电爆破作业中不知什么地方发生了故障,导坑里的炮全都没有响。要排除故障,只有到里面去检查才行。胡清碧知道这是很危险的。怎么办?她马上从起爆机上解下母线,断开电路,向爆破班的同志们作了简要的交代,拿起手电筒就往洞里跑。后来爆破班两个战友也赶了上来,和她一起动手检查。好不容易检查到一个接头有问题的时候,配电室里的电闸不知为什么突然闭合了,隧道里的钢轨、风管等导电体都带了电,有可能马上就会引起雷管爆炸。就在这紧急的一瞬间,胡清碧奋勇上前一把扯断了接头,切断了电路,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

(胡清碧长年累月战斗在施工一线)
胡清碧长年累月战斗在施工一线,和战士们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爬高山,进隧道,天天冒着滚滚浓烟,迎着隆隆炮声观察爆破效果,研究爆破技术。从成昆线到襄渝线,从襄渝线到兖石线,铁路施工对爆破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爆破的规模越搞越大。搞一次大爆破,需要打无数个炮眼,装上几十吨炸药,设计复杂,施工困难。胡清碧过去没有搞大爆破的经验,但她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亲自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为了掌握地质资料,她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有时为了掌握一个数据,她和战士们一起打炮眼,一起装药,天天听着隆隆的炮声,冒着弥漫的硝烟,坚持在现场总结经验。就这样,胡清碧很快就掌握了大爆破的技术。有时候遇上地质复杂,需要用小爆破来解决问题,她先经过精密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用中药店称中药的戥子秤将几公斤炸药分成不等的几十份,再逐一进行爆破。从1965年入伍到1983年离开铁道兵,她主持和参与了上千次爆破,没有一次不成功。
经过在部队十多年的锻炼,这个原本听到鞭炮声也会害怕的女学生长成了一名出色的铁道兵爆破工程师。无论她是在铁路施工一线当技术员,还是后来当了工程师,她都是吃苦耐劳、能干泼辣、重活累活抢着干,洞中的粉尘常常沾得她全身都是;在隧道里打眼放炮不说充满危险,就是震耳的隆隆声也会让一般的女孩子害怕,但是她从来没有在爆破过程退缩一步;每天施工出来,她跟男战友们同样都是身上一身泥,脸上一脸灰,同样有说有笑。由于她的一贯突出表现,曾经被选为党的九大代表和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她为铁道兵女兵争得了荣耀。

作者段海燕: 1970年11月入伍,铁五师宣传干事。1984年转业到西南财经大学工作。
(图中主人翁照片由李永华拍摄)
槛外人 2022-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