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红楼石经 艺术奇葩——访著名书法篆刻家彭祖述老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红楼石经 艺术奇葩
——访著名书法篆刻家彭祖述老先生
中华文学宝库,浩瀚而辉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十载编撰终成《红楼梦》,也称《石头记》。这一永垂青史的巨作,恰似瀚海中的一颗光灿夺目的明珠。著名书法篆刻家彭祖述先生穷尽桑榆夕阳之力,历时10年,设石82块,刻录60余万字,终将《石头记》这一中华小说巅峰之作复归石上,创作完成了石雕微刻“红楼石经”这一艺术奇葩。实为令人感慨万端、激动不已。
这组石雕微刻创作完成后,受到红学界、书画界、收藏界的高度重视。80多岁高龄的周汝昌先生见到作品后欣然执笔作序,以“石经”命之,并作诗赞叹:“文归石上彩云经,百万微雕夏复冬。也似十年辛苦尽,古今奇志群鸿濛。”
严冬时节的一天,我借从京城回故里长春之际,采访了这位已年过80岁高龄的彭祖述老先生。
与著名书法篆刻家彭祖述老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面对我的来访,彭老先生思维敏捷,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着。
彭祖述先生若有所思地说:我对《石头记》情有独钟,未及弱冠之年,初读小说,即痴迷于《石头记》。常躲于一隅,辗转翻阅,似懂非懂,朦朦胧胧,每有所悟,尝自欣然忘食。岂知自此,竟叩开了我一生追求艺术之扉。时临花甲所欲之年,再度捧读时,尽管已无年少熳烂之情,心中却涌动诸多感慨,继而又突发奇想:在石头上微刻《石头记》,颇觉有些情趣,此为其一;其二,《石头记》的故事,传说原本就刻记在石头上,后来有位道人,抄录下来,传到人间,又经曹雪芹披阅整理十载,撰成今日之《石头记》,即《红楼梦》。现在,再将其归返到石头上,岂不益增奇趣。
彭祖述接着讲道:宿愿得遂,是在本人了却40年公务之后。1991年离岗退居二线,自感身神尚佳,且时间宽余,便决意将微刻《石头记》之愿付诸实践,开始酝酿、筹措。1993年初又反复研读《石头记》一书,方知“工程”浩大,所费不菲,实非易事。然念及此生有此一搏,何其幸也;虽倾家荡产,耗尽心力也在所不惜,必欲穷己所工,精益求精而为之。同年9月正式奏刀,经过设计、选石、修料、雕图、打光、刻字、装饰等诸多程序,于1999年9月中旬方搁石收刀。后又经两年修正,前后10载有余。
说到这里的时候,彭老先生又告诉我:笔者微刻的《石头记》底本,为戚蓼生序本《石头记》80回影印大字本。60余万字。每回一石,加序言、后记,共刻石82块。石料选取全国名石,有誉称“印石皇后”,质地坚实红艳、瑰丽无比的“鸡血石”;有纹理洁净、温润剔透、高雅宜人的“封门青”;有细嫩密腻、光彩夺目、称雄印林的“芙蓉石”;还有可与“田黄石”相媲美的巴林“福黄石”,其肌质通灵细腻,通体清晰莹澈,是印石中的佼佼者,即使巴林,也属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尤值一提的是,在誉称“印石之帝”的寿山“田黄石”枯绝之时,以新姿跃现于世的昌化“田黄石”,深受寿山人青睐,屡屡被收藏家收藏,吾幸得一方,亦入《石头记》刻石之列。余者,多为巴林、昌化、寿山、青石各类冻石,亦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堪称佳品。
我的采访继续着,彭先生更是激情满怀,他动情地说:微刻《石头记》几乎耗尽了我桑榆夕阳之余光。构图伊始,常是“青灯一盏”,只身孤影,拥桌阅书,卧地观石,为得一图,冥思苦想,彻夜不眠。或取意、或取事、或取人、或取景、或取物、殚精竭虑,力竭人生哲理,以启人自省。谈到选石,几载几劫,踏遍名石产地。觅石忘齿。南上福建寿山,北去内蒙巴林,东至浙江青田,再转皖浙交界之昌化,往复数十次,行程20万余里。不仅饱受腿脚奔波之苦,更几经劫难,诸如遇劫遭打,火灾车祸,落山坠崖,徘徊于生死之间。所幸福大命大,逢凶化吉,化险为夷。尤为使我难忘怀者,常奔波数千里,搜得一石,亢奋难抑,爱不释手。而索资昂贵,囊中羞涩,不得不扼腕叹息。当时是,食之无味,寝之不安,惶惶然不可终日。亲友家人,知我怜我,为尝吾愿,节衣缩食,倾囊相助。每感于此,常自潸然泪下,益坚自己完成初衷之决心。至于雕图刻字,倒显得平常一些。但十载之余,亦是满手刀痕累累,老茧重重,齿脱发落。有人问询:“刻石完工后,第一件事你要做什么?”答曰:“只想抱石一哭!”这该是饱尝酸甜苦辣的自诉,也是品享欣慰和幸福的自白。
谈起为何将自己的微刻称之为“综艺微刻”时,老先生充满信心地说:多年来,我曾上探殷墟甲骨蝇头小楷之幽,下觅明清毛发芥子微刻之妙。创作伊始,我斗胆立意,要敢为天下先,要突破2000余年中国传统微刻固有模式,以新的生命、新的色彩、新的姿态登上艺术殿堂:一是,微刻与其它艺术门类相结合。融书法、篆刻、绘画、雕刻、装饰为一炉,以全新综艺效果展示世人,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二是,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刻字虽微,而作品宏大,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刀寄拳石,近视当如丝丝细雨,远望恰似茫茫雾雪。三是,形势与内容相结合。要把微刻的文字中心提炼凸现,形成图像,刻于石上,使之图文相辅并茂。四是,作品创作与收藏价值相结合。作品的每一部分,皆应上乘,已经得起历史考验。这便是我在创作微刻《石头记》过程中所孜孜以求的。因此,我把我的微刻,称之为综艺微刻。
最后,彭先生还借曹公一诗,妄动四字,以作采访的收尾,正是:
满石虔诚心,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采访结束了,我的感慨很深,作为有着众多荣誉称号的彭祖述老先生,他的足迹遍及产名石的各地,行程数十万里,饱受艰辛,并融书法、篆刻、绘画、雕刻、装饰于一体,可谓巧夺天工的佳作。老先生的执著、老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艺术功力不能不令人感慨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