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爱,始终在他胸中涌动——再访著名书法家徐邦家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笔者:作为一名曾经的厅官儿,作为一名退了休的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一名书法家,如何为这个社会继续发挥些余热?我们的主人公——著名书法家徐邦家先生,用他滚烫的爱心、火热的赤子之情、无私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的行动,表现岀了他难能可贵的高尚道德情操,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的公众平台《青波访谈》今天和明天,继续主推当代著名书法家徐邦家先生,敬请关注。
自律·慎独
——再访著名书法家徐邦家先生,
深刻领悟自律.慎独的自我成功之道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形形色色,千奇百怪。有的醉生梦死,碌碌无为,被人们所唾弃,被社会所淘汰;有的无私无怨,默默奉献,写出了自己的辉煌春秋,他的名字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令人难以忘怀……
徐邦家先生,是一位思想境界高尚、学识十分渊博、德才能力兼备的著名书法教育家。
对于笔者而言,能够与这样一位著名书法教育家交流与沟通,聆听先生高屋建瓴的诸多真知灼见、观点与主张,特别是先生在自律、慎独方面的一些独到见解,以及与自身成功之道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令我也深受启发,也着实令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正因为这样,此时此刻,笔者就将著名书法教育家徐邦家先生就自律.慎独与一个人成功之道的关系等一系列真知灼见,呈现于大家面前。
那么,首先的一个话题就是何为自律呢?徐邦家先生说:自律,是指一个人对道德的自觉要求,无需他人监督就会依照品德行事。自律就是最自觉的修养,也是人生最大的修养,越是细微处越见其修养。一个人要想变好,首先要学会自律。自律的本质,就是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过怎样的一生,从而努力去做到和实现。如果决定每天早起,真正叫醒一个人的从来都不是闹钟,而是他心中的梦想以及想要做的事。如果决定每天读书,那么真正让一个人抽出时间的,不是工作很闲,无事可干的时候,而是他那颗渴望上进的心。
徐邦家先生强调说:自律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做人的最终高度,取决于对于自我要求的高度,对自我不断提出高要求并严格去做,不断超越自己,正是最好的自律。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徐邦家说:自律,是做自己心的主人。自律时是人最好的状态、最佳的心境。自律,就是以律人的标准、以律人的心态去律自己。真正的自律,就是叫醒你自己。一个人在自律中,蕴藏着无限可能性。很多时候,不是优秀才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会变得更优秀,越自律,越优秀。想要变得优秀,仅仅接受外界的训导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内心深处拥有自律的意识,真正实现自律,拥有自律的能力。越自律,认识能力越强。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被自律逐渐拉开的。
徐邦家先生进一步说道:所有优秀的背后,都有苦行僧般的自律。在这个世上,在没有比自律更公平的事。自律的人很多,可坚持自律、时时自律、事事自律、处处自律的人却很少。好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自律。
徐邦家先生坦然:没有人逼你自律,能逼你的只有你自己。如果做不到,并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去努力、去奋斗、去坚持,而是你渴望变好的心还不够强烈,下的决心还不够大。越自律的人,越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所以才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而能够真正地把碎片化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成长自己。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量变足了才可以促成质变。人生没有近路可走,自律后的每一步才是最扎实的路。自律是对自我的控制,自信是对事情的控制,控制自己才能控制事情。要想知道甜的滋味,尝一滴蜜就可以了,不需要一桶,一滴是“了然”一桶则是欲望。做人要自律,做事要自律,情绪,更需要自律,能否自律自己的情绪,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和品质。大喜易失言,言多必失,高兴的时候要控制情绪;大怒易失礼,一旦怒从心头起,便只想发泄自己,制怒就是控制情绪;大惊易失态,惊后最易显露自己,“泰山崩于面前色不改,”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修为;大哀易失颜,不仅指颜容、仪态,更多指精神状态,遭遇哀伤之事,需要懂得克制、看开和顺应;大乐易失察,高兴时分辨能力削弱,即不能忘乎所以,防止乐极生悲;大惧易失节,恐惧是意志的试金石,其背后是关于得失的欲望,其实怕是没有用的。
徐邦家先生接着说:自律才是训练自己情绪的最好方式。自律,要有勇气,敢于反驳自己,否定自己,剖析自己,改变自己;自律,要有骨气,做人要意志坚定,经得起各种诱惑。自律,要有底气,不管什么样的他律都能享受得起。许多时刻,我们总以为,自律的人生很难,但最后才发现,不自律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烦恼和痛苦。自律和不自律都得吃苦,但前者吃的苦,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好;后者吃的苦,则会让一个人的人生走向越来越无助且无奈的边缘。自律的人比不自律的人要自由的多。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由的本质不是放纵自己,为所欲为,而是自律后的舒畅,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越自律,越有话语权,身体和人生都是如此。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从自律来。选择自律,就是选择完善自己,有自律而来的美德,是人一生的财富,可以让人无论贫穷或富有,在品格上都能慎之独立、顶天立地。
那么,自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徐邦家先生说:自律的最高境界是慎独。“慎独”一词出自儒家名著《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礼记·中庸》有言:“天命谓知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三国魏曹植在《卞太后诔》中说:“祇为神明,敬唯慎独。”《韩非子·解志》云:“金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周书》曰:“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宋代学人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说:慎独即“处事当无愧于心。”朱熹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明刘宗周说:“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功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精藏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曾国藩在遗嘱中写道:“慎独则心安。
徐邦家先生继续讲道: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慎独,是一种君子的人格。而且是最基本的人格,第一人格。慎独,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修身概念,被奉为修身的最高境界的法则。被历代有德君子所推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慎独文化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的精髓。
徐邦家先生接着说:慎字,从左往右念是“心真”,从右往左念是“真心”,是强调“慎”要有心,“慎”要从心里自觉发出。慎,其义古人有解:谨也,敕也,不害也,忧也,恐也,静也,思也,诚也,叚借为引,叚借为顺。(见《汉语大字典》)独,一个,独到,独处,独特。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认为事情有隐藏,就可以去做,而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当独自一人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自己,才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徐邦家又若有听思地说:慎独,也可以理解为谨慎地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慎独,是对生命的呵护和珍重。正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此珍贵,我们才需要时刻保证它的质量。因此,慎独是人生中必要的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更是人生中最珍贵的品德。慎独,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之于自己,是心安;而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之于别人,是坦荡。能做到慎独的人,是战胜了自己的人,是能做得了自己做主的人。老子有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自胜,才称得上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徐邦家先生进一步说道:慎独,是一种正心诚意的情操,是为了让心灵保持一种真诚的状态。保持高尚,不是为了别人,而是内心的自觉,不是为了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把慎独与诚实与不自欺欺人、与无愧于心相联系,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他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人不仅需要做到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无愧于人,更重要的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心。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心,始能无愧于天地人民。故慎独的至要是无愧于心。大凡见不得人的坏事、丑事,往往都是背着人而干的。一个人的缺点和毛病,也往往是在独处时无人监督时最容易显现和暴露出来,因此,慎独被看做是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只有真正做到慎独,道德才会成为一个人的自觉追求。保持内心世界的高尚和纯洁,是慎独修身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心正,才能意诚;只有心清,才能致远。品德没有目的,没有功利性,它只是一种选择,不是美德选择你,而是你选择美德。选择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君子必须视善为自身生命的需要,而不是谋取名利的手段,它是来自一个人内心对高尚的需求。美德不需要追求,只需要坚持心中的善良和原则,不做让自己亏心的事,不说让别人受伤害的话,让心中的美德像一朵花,不必发出声响,悄悄发芽、开放,给人以美丽,给人以芬芳,给人以欣赏。《淮南子·说山训》中云:“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君子慎独,如兰生幽谷,舟行江海,无人也始终如一”。

徐邦家先生还强调:真正的品德无需监督,是一种灵魂的自觉。品德需要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在别人的眼中,不要欺骗他人的眼睛,更不要欺骗自己的心,道德修养的可贵之处在于为己而不是为人,道德修养的至难之处,亦在于为己而不是为人。一个慎独的人,不会因外界外物外人的变化而改变积极进取的态度,因为时刻监督自己的,是那颗心。慎独需要静心。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心,就是去掉私欲障碍。人心思虑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得以展开、深入,发挥最佳功效。心情不平静,无法通达深刻的道理。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静心是一种涵养,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静心是一种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心是一种心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静心是一种情怀,但识琴中趣,何学弦上音;静心是一种觉悟,静心是一种修行,静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老子说:“见欲而止为德。”意为静者有德,此心不动是大德。一个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心静是基础。心不静,很难修炼出高贵的品行。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心中平静就自然明澈。所谓静水照大千就是这个通理。此心不动是大德,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妄动则不伤,无欲则静,无欲则刚,不动心的确是人最成熟的德行。慎独需要的是内心的定力,而定力需要长期修炼。慎独是沉淀自我,让灵魂更加清澈,这需要有强大的心灵过滤功能和心理沉淀能力,沉淀自我就是培养这种定性和能力。自尊自重是慎独修身的基础,也是人格的底座,慎独修身是一种防御,是对自我的戒备,戒备自我的贪欲;对外界的戒备,戒备红尘的诱惑。

徐邦家先生说:慎独,是面对美色的,坐怀不乱;面对金钱的不贪不恋;面对各种诱惑的初心不改。慎独需要全方位的谨慎:慎始慎初——把好“第一次”的关口,培养果断拒绝诱惑的毅力,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慎终——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坚持到底,始终如一,防止晚节不保,功亏一篑。慎言——积口德。牢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慎行——“三思而后行行”,“言必信,行必果”。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图大事,当谨于微”,防止量变。慎欲——“欲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即时时、处处、事事控制自己的欲望。慎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常修处世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常思贪欲之害。”我请朋友刻制了一方书法用印——“独慎斋主”,既把它当作座右铭印在我心里,又把它印在书法作品上,让朋友也受到启迪。
听着徐邦家先生滔滔不绝的诉说,品读先生的字里行间,笔者的感慨很深,更为先生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