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深厚的底蕴 扎实的功力——原中国美协理事、吉林省美协主席易洪斌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深厚的底蕴 扎实的功力
——访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易洪斌先生
我与易洪斌先生相识多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也算是我的老领导。易洪斌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艺术功力、执著的艺术追求,是令我十分敬仰的。
与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易洪斌先生在笔会活动现场合影
采访当代著名画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易洪斌先生,对我而言也并非易事,首先是因为他忙我也忙,难免难相见;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易洪斌先生现在还仍然身兼数职,还经常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活动,因而采访起来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易洪斌先生是湖南省长沙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任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宣传部干事、延边日报社理论组编辑、吉林日报社编辑、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高级记者。中共吉林省委第六、七届委员,吉林省文联第五、六届副主席,吉林省作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及第七届副主席。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原任吉林日报社社长、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常委、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散文学会会长、吉林省专家协会副会长、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美国传记学院国际研究委员会终身会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我与易洪斌先生的交谈就从他是因何走上绘画道路开始的。
易洪斌先生开门见山地说:这要从小时候的兴趣爱好谈起,我几岁的时候就喜爱涂涂抹抹的,喜欢画画。那时候家住在湖南衡山,还是一个县,父亲是一个中学老师,中学在城镇的边缘,附近就是农田,每天早晚农民从附近吆喝着牛从家门口经过,看着就觉得挺喜欢、挺亲切的。不仅如此,还有鸡啊、狗啊,感触心中很多,就是想把它们画出来。
易洪斌先生接着说:那时也确实想当个画家,有这个志向,看过许多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徐悲鸿一些大家的画册,因为我叔叔在湖南大学图书馆,看我喜欢写写画画,就常借些画册回来,我看过以后心中就有一种也想画的冲动。
但真正给我震动,或者像洗礼一般的是1962年高中毕业以后,没有进大学的时候,在长沙看到一个黄胄的小型画展。他的画给我特别的震撼,可以说是来自心灵的。感觉特别的漂亮、新鲜,有很强的感染力,于是更想考美院了。我是长沙一中毕业,是毛泽东的母校,当时中央美院不在长沙招生,在武汉有考点,但家里比较穷,拿不起路费,考美院的事情也就泡汤了,后来发榜时财贸学院录取了我,但我对财经无兴趣,就没去上学。后来就在家里自己弄了个画架子,找了点素描书,在家里自学自练素描。我现在画画能较好地掌握形体、明啊暗了什么的,就和那时打下的基本功有着一定内在的联系。
说到这里,易洪斌若有所思且颇为感慨地说道:那时太孤陋寡闻,年龄小,又性格内向,不善于社会交际,所以也没有这样的机会。直到初三时,美术老师给我介绍了一位油画家,我只去了一天,就没有联系了。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后,视野开阔许多,进入大学以后,不像在中小学的时候,上课下课在本子里也画,在书上也画。
易洪斌先生对画马情有独钟,多年来他孜孜以求,常常在马的世界里遨游。事实上,易洪斌也果然驭马有术,他随手就把千百年前江南的烈马牵到了塞外北疆。可以说,易洪斌的马独具面目是无可替代的。诸如其作品《大影奔雷》,占画面1/2的天空中,彤云滚滚如影火慢慢,从地平线上奔来千万烈马把天与地撕开一道豁口,每只马的眼睛都以红色点成,影朴、粗悍,带着苍凉,带着风霜……
这里,我记录了一段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冯远先生对易洪斌及其画作的点评。冯远先生评论道:我之所以赞赏易洪斌马的写意,更多的是赞赏他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文化人,却深得白石老关于中国画的妙境恰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精髓。他作品中那粗犷的笔触,饱满的情绪和风卷残云式的疾速挥写,通过色与墨和大块的黑白灰结构致使画面形成外延的张力,令其万马奔腾的画卷声势逼人。其恣肆勾勒的草书线条锋芒毕露,似乎是有意要与中国画最为高远的平淡、冲和境界相抵。
如果不是具有那种外表沉稳、内中炽烈的天性和情感,易洪斌本可以收蓄起激情的圭角和锋芒,令其作品趋向儒雅而内蕴,然而在他的挥写中竟丝毫无意掩藏,全然一副直抒胸臆、一吐为快、一吐神畅的狂士作派……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易洪斌先生有着丰富的阅历,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被业内专家学者广泛赞誉的艺术功力。
我们深信,已经在当代中国书苑画坛有着很大影响力的易洪斌先生,一定会不负众望,向着更加辉煌的彼岸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