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过桥米线
□文/公明
早就听说过云南过桥米线的美名了,但我真正品尝到它却是去年的事了。
去年九月,我因出差到春城昆明,才得以一饱口福。那是一天晚上散会后,我们几位来自西南各地的会友,虽然素未谋面,不曾相识,但一个共同的愿望使得大家走到一块儿,这就是品尝过桥米线,不枉来昆明一趟。
听参加会议的昆明人讲,云南人招待“贵宾”才吃“过桥米线”,一般的客人也用米线招待,但不一定“过桥”。因此,我们一行人为了真正“过桥”,便希望找一家“正宗”的过桥米线餐厅。谁知,繁华的大街上,到处都有标榜为“正宗”或“老字号”的过桥米线餐厅。怎么办?一会友不无调侃地说道,管它正宗不正宗呵,先进去“咪西咪西”了再说。于是,我们一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闯进了一家装璜考究的餐厅。这餐厅居于闹市,顾客很多,我们等了好一会儿才找上座位。这时,服务员就托盘将菜送上来,都是些煮熟了的菜肴,豆腐片、韭菜、白菜、笋尖、香菇等;接着又上来一盘很薄的肉片、鱼片、鸡片、肝片、腰片等和一碗米线,一大碗覆盖着黄黄鸡油的热汤。

饭前先喝一口汤,是我多年的习惯。我端过汤碗就猛地喝上一口,那知“油汤不出气,烫死憨女婿”,滚烫的汤汁使我舌头都麻木了,差一点儿没吐出来。旁边一老者看了我的尴尬样儿,便知我是第一次吃过桥米线,就告诉我说,吃米线要先将这些荤菜倒进这浮有鸡油的大碗里烫一会儿,差不多熟了,再倒素菜,最后才把米线倒进去,搅和几下,这就可以吃了。我照那老者所说的“工艺”操作后,一尝,嗨——绝了!真是又鲜、又美、又烫啊!我一边吃着这别具风味的米线,一边又问老者,米线吃了该如何“过桥”?那老者“哈哈”一笑,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一个传说。
在古时候,春城有一个爱书如命的秀才,常常因用功读书而误了吃饭时间,等他感觉到肚子饿想吃饭时,饭已凉了。他的妻子发现这一情况后,心里十分着急,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为他准备一碗沸滚的热汤,并在上面覆盖一层较厚的鸡油,另外还为他准备好几碟煮熟的小菜和熟米线。这样,尽管秀才常常过了吃饭时间,但因汤面有鸡油保温,他仍可吃上很热的米线。由于秀才的妻子每天送饭都要经过一座桥,于是就有了“过桥米线”之说。后来,秀才妻子的发明,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春城,并在传播中又不断经人加工完善,就成了今天的美味佳肴。
“卑贱者最聪明”,我被老者的故事迷住了。这时一阵异国口音从我背后传来,打断了我与老者的交谈。我转身一看,是一男一女两个外国人背着行李袋,对着我“咿哩哇啦”的,也不知他们说了些什么?见他们用手指着我旁边的空位子,猜想他们是找座位,问那里有没有人吧。我不会外语,但匆忙中却记起电视上外国人讲英语“没有、请坐”好像是念“喽,色当不里时”,便指着身旁的空位对老外说:“喽!色当不里时!”不想,老外还听懂了我的话。他们一边放下行李,一边不停地用汉语对我说:“谢谢!”
连老外都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光顾这过桥米线,看来这独具“鲜、美、烫”特色的云南过桥米线,真不愧是“名扬神州,誉满全球”喽!
2022年11月25日。


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