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头书吧
文/文斯尘
华灯初上。河滨路上的地摊也慢慢地多起来:有卖小吃的,有卖工艺品的,有卖针织百货的,有卖书的……人们吃过晚饭,走上街头,遛遛弯,顺便也买些小东西。地摊边也热闹起来,唯有拐角的那个书摊有些冷清。
书摊不大,看那些书都不大新,书的封面也不华丽,但摆放的都很整齐。一看书的名字都够厚重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大作好像都有些,甚至一种书就有不同时代的版本,但不够全。小摊左右两边的空地方有几个小马扎,有些人就坐在上面翻着书,也有蹲着的,时不时有人问上摊主几句。摊主是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带着一个眼镜,一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架势,坐在书摊的后面,身体向后仰着,捧着一本书,陶醉其中,好像不理会红尘中事一样。有时也站起来说说价,收收钱,整理整理书。有时还在收摊时提醒一句:明天有雨,都别来看书啦。真不知是在卖书还是在让人看书。书的价格都由他口头来定,基本上是按书的厚薄、书的新旧程度来定,古版有收藏价值的稍贵些,有时也讨价还价,差个一元两元的也成交。书摊前还煞有介事地写了个牌子,牌子上写的是营业时间:晚上:6:00——9:00,还挂了个本子,上写“缺书登记”。这书摊和其他地摊的热闹相比,确实有些冷清。
邻摊卖针织品的大嫂看着中年人一幅同情的口气说:“你这样在这里一天能卖几个钱,干耗时间。不如进一些小孩的卡通漫画什么的,现在的家长对小皇帝和小公主们可都大方着呢;要不就进一些时尚书刊或带色的书,小伙子小姑娘出手也都阔绰着呢?”
中年人一笑置之。
这时一年轻人过来递上10元钱说:“大哥,真对不起了,上一周买的书,说第二天给你钱,结果我出差去了,直到今天才回来,就匆匆地赶过来了。”
中年人说:“没什么,你要的《飘》下部,我也给你收集来了,给你。”
年轻人一阵的感谢,翻了翻,又付了些钱,去了。
大嫂说:“你就这样相信人啊,他要是不给你送钱来你怎么办啊?”
中年人又是一笑置之,还是埋头看书。
卖工艺品的小伙子呵呵一笑,说:“哥卖的不是书,是境界啊!”
为了整治城市环境,城管对这里的地摊进行了清理。其他小摊都去了,唯独这个书摊却很坚持。城管的人说:“算了吧,就留他一段时间,这个小书摊很安静,也不闹腾,看来他也挣不了几个钱。等他把这些书处理完了或者呆腻了,他自动就撤了。”
可是小书摊在慢慢地变化着:书越来越多,摊子也越来越大,周围的人也越来越多。摊子的周围又多了些小马扎,也有人自己带了的。一到傍晚,小摊四周就人黑压压的。中年人还是自得其乐,和看书的人还是一幅相安无事的样子,有时也聊上一两句。摊子大了,总有人帮忙摆摆摊、收收摊。
城管憋不住了,又来清摊。中年人还没说什么,周围的人都劝起城管的小伙子。小伙子一看人多势众,只好回去请示局长去。
局长听了汇报,说:“清什么清,我们城管不就是维护城市形象的吗?那么多人在一起安静的读书,就是最好的城市形象。我们不仅不能清,我们还要给他再买20个小折叠椅,装三盏路灯。我还要给文体局打个电话,让他局出钱给书摊安装一个板房,取名‘街头书吧’”。
作者简介:
石林,笔名:文斯尘,怀抱一颗听雨的心,跟风一起流浪,喜写作,作品散见于《中国乡村》、《山东作家》、《齐鲁文学》、《聊城晚报》诸多刊物和微刊等。作品曾获得《小说选刊》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