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方明珠、天塔,看上海、天津
文/严诺夫
近年,我曾登顶上海东方明珠和天津天塔看风景,觉出这南北两大城风格迥异,各有特色......
站在高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楼。上海的高楼群集中在浦西的外滩和浦东的陆家嘴,沿浦江两岸而立,如同高山上的茂密森林,幢幢魔天大厦似参天大树,密密匝匝,遮天盖地……
上海的高楼群,张扬了其世界一流大都市的气魄,既壮观又时尚,东方巴黎名不虚传。而天津的高楼确没有上海这么多和密集,更没有上海高楼这么巨大;则零星分散,犹如粒粒珍珠撒落在城市的若干个区域……可以看出这是座百废待举、正在崛起的现代化都市。评价一座大城市的高楼高不高、大不大、多不多道无足轻重,关键是看其是否因地而宜、因势而就和有没有彰显地域文化之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津目前的高楼布局尚可,待未来滨海新区的响螺湾、于家堡高楼群形成,专用快车道与城区贯通,将沿路的高楼群连接,就犹如一盏盏闪烁的明珠,将新老城区串联起来。
天津的城市扩张没有摊大饼,而是重点放在城区和滨海双城,线状布局,有自己城市规划的特色。当然,上海的浦西浦东只一江之隔,同步联动更快;天津的双城相距较远,发展成一体就要更长的时间了吧? 再看的是水。上海的黄浦江呈S形,穿城而过,将浦西、浦东用江水自然地黄金分割,极像一个太极图。黄浦江水势大,有磅礴气势;江上可驶大轮,浪遏飞舟……不断净化和打造的黄浦江、苏州河及远眺的长江,活水为大都市——上海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当晚,浦江两岸烟花飞腾,喷泉吐水,轻舟竞发,流光溢彩……聪明的上海人用他们的江海文化向世人拉开了上海世博会的精彩帷幕…… 相对于九河环绕的天津,就如涓涓细流温柔地将津城环抱;静静流淌的水面上偶见点点风帆,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悠闲和从容……
几届“中国马祖文化节”曾在天津相继举行,我也曾目睹了一场节庆的水上盛演:依古文化街海河西岸搭起、又部分延伸在江心的高高摄影棚内外,一队队演员犹如在水中翩翩起舞,音乐声与海河上游艇的汽笛声此起彼落、交相辉映。海河两岸人头攒动,盛况空前,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驻足翘望,久久不愿离去…… 此时给人的感觉是,天津根本不像缺水的北方城市,源源不断的九河来水,加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引滦入津和近年来的南水北调,天津还真可以在水上再做精巧的文章。
我知道,中国现有三大都市江上游,分别是上海的浦江、广州的珠江和天津的海河。这三大游共同点都是自然形成的江河穿城而过,通过特大城市核心区,给游人缓缓地展示这座都市历史和现实的建筑精华,犹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又都可以通过游艇抵达大海。内河达海,豁然开阔,天高水远,感觉就是不一样。这大概也是三大游知名度高,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此文则重点说浦江和海河游。浦江水量最大,气势大,游艇大而华丽;而海河水量最小,且弯弯曲曲,似小桥流水。因海河上建国前就建起了几座桥,老桥桥孔低,游艇自然低矮也小。有创意的是2008年天津在城区海河段建了一座有“天津之眼”之称的慈海桥。现矗立在这桥中间的一架巨型摩天轮,成了中国十大城市地标建筑之一,也是现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
大有大的气势,小有小的奇巧,格调不一样吗?! 细看的是绿化。扩容后的上海外滩观景台,巧妙地拆除了一些没有保留价值的破旧建筑,打通了与豫园等浦西老建筑的视廊;加大加宽的亲水平台,可以容纳更多的游人,其大手笔出人意料,效果极佳。不足之处却缺了许绿色?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原本浦江两岸就高楼林立,很多老建筑又贴近街道,怎能留出更多更宽的绿化带呢?体量大且密集建筑的浦西外滩,就更难相配套置茂密的绿化带了?但如果换一个思路,不破路面和人行道,也不种大树,多置放一个个可移动的灌木、花卉基盘试试?四季更换感觉会怎么样?再看看天津的绿化。
论条件,天津的绿化是先天不足,华北本就干燥缺水,气温又偏低,不利于树、草、花生长,绿化的成本相当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天津的绿化有了长足地进步:新老城区沿街布置了绿化带和园林小品,很多小区建了休闲的小游园,全市上下开始有了种大树的意识和设想;眺望城区通往滨海的专用道上绿化隔离带和路边的行道树,犹如一条绿色的长廊……更可贵之处,就是海河沿岸的城区段置换出多片绿化空间,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座座既面积大又有品味的园林;且楼台亭阁穿插于其间,布置成了一座座沿江公园。若仅绿化比较,天津海河两岸的绿化现状明显比上海浦江两岸要多,更密集?!
站在高处,看中国两座直辖市城市的风景,各有短长。说是看景致,但其中难道不能品出点其他道道、滋味来吗?
2022年11月25日写于天津
作者简介:严诺夫,男,农工党江西省赣州市委会原专职副主委;退休后仍坚持业余写作。已在各级媒体发表文字近百万,获作品小奖多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