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风/读《鬼谷子》之“摩”
苑 枫 读书一得
朗诵:枫韵
翻阅《鬼谷子》有一段话说:“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都说鬼谷先生是智谋高人,读来倍感此言不谬也。依鄙人愚见:仔细揣摩鬼谷先生的“摩”者,乃“术也”。纵观古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变万化的事态中,史上名人、能人、高人、伟人不计其数,小人物就不说了,仅就我国历朝历代最高权威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又哪一个不是在“摩”字,或曰权术上做足了功课,可见“摩”,即是手段,他们“在洞察人性的基础上,用诉诸情感的方式上去打动人,使之顺从自己的意愿。如此交际法则,堪为“摩”的权术妙用。赖以维持其治国治民的统治地位,且历代相传,悉数管用。
据资料介绍: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被推举为“春秋第一人”。曾任郑国“卿”,他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法令承认“私田合法化”,施行“人道”,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人”的主张。并铸造在铜鼎上。一方面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一方面用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管制不法之徒。此“摩”之之力也。

他为官不计前嫌,宽容丰卷。据说丰卷不但反对他,还曾率众家奴攻打子产的家,失败后,逃往晋国,过着流亡漂泊的窘迫难熬的日子,后悔不及,思念自己的国家,又不敢回来。于是求人说情,希望子产原谅。子产说:“如果能有丰卷这样的人成为我的朋友,我真是求之不得呢!”丰卷回国后,子产热情接待,并把他的土地以及原有没收的物品、粮食如数还给他。还委以重任。丰卷果然不负众望。子产的豁达宽容,被国人爱戴。人称“德过管仲”。足见“摩”者,德也。

书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名士孙叔敖,貌丑难看,身材短小,却德才兼备、学富五车,深谋远虑。经老丞相虞丘推荐,楚庄王迎接并任为令尹。他制定许多治国政令,其中一项:“施教导民”。即不靠政令强制推行某些决定,而是引导人们:有如楚国习俗,矮车,高马,既行动不便,又运行不利,尤其是运载能量很差,对战争尤其不利。如下政令,人民一时不能接受,且易产生反感,习俗不可违。孙叔敖用改变道路,乡间门槛的办法,人们自知为了方便,不知不觉自觉地改变了这一习俗。只半年功夫,楚国的车大都用上了高车大马。灵活迅捷,大大地提高了运力,战斗力。孙叔敖此举后来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称赞为“不教而民从其化”。堪称《摩》之高见。
人们熟知刘邦入咸阳的第一件事广施仁德。抚慰民心。他听信樊哙与张良的劝导与提醒,以关中王身份,废除秦朝酷刑,约法三章:即“杀人者处以死罪;打伤人的办罪;偷盗的依法判刑”。于是咸阳一派安定,父老乡亲平安生活,粮食还归于民。博得人们一致好评。为称大汉朝奠定了思想与社会基础。此“摩”者之势也。
按说古人对“摩”早有记载:《礼记·乐记》云“阴阳相摩,天地相荡”,《易经·系辞上》“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庄子·徐无鬼》“反击而不穷,寻古而不摩。”可见“摩”的用途广泛,且意义非凡。又谓摩切,切磋,今之见即是研究。也是社会学中的策略。 即是鬼谷子先生 “摩”的延续。

迄今的扶贫之路也更是可圈可点的,如多年来采取的节假日送红包、送油酒米面,一对一的大车拉小车,几家帮一家……然而成效甚微。后来终于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由“输血”为“造血”的有效“方程式”。改变了帮一时,不能帮一世的局面,又促进了贫困者自强自救,主动脱贫,改变自我的积极向上的方式。如四川大凉山脱贫模式。由此可见,“摩”之在“变”,也正是实践出真知,认识也在实践中出新。诚如《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而结网”,而《汉书·董仲舒传》则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亦即后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言在演变中一次一次地进展,通俗,贴近民俗地气。这就是进化,进步。亦谓“摩”的演化。
今天读这个“摩”的策略,深谙领导艺术的摩力。不禁想起诗人陆游的话:“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才更加认知毛主席“好读书,善活用”的教诲,故有胜算之“摩法”。甚至于黄炎培先生的“周期律”,亦可为“摩者”之“摩”也的高见之高见。
苑 枫 2021年7月2日 于晚风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