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路灯》第二章 坎坷岁月(八)

母亲病几个月了,近七八天水米不进,喝点吐点,眼窝深陷,骨瘦如柴,体重不足七十斤,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了。
这天,梁毛妞老婆婆发丧出殡,门口鼓乐、鞭炮齐鸣,人声嘈杂。母亲睁眼外看,似乎在问啥事?桂花明白她的意思,说:“毛妞婆婆不在了,现在出殡哩!”
母亲闭上眼睛,纹丝不动。
桂花说:“妈,我给你梳梳头发吧?”
妈微微点头。待她拿来梳子准备梳头时,只见母亲眼珠子上翻,嘴微张了几下,头一歪,就断气仙逝了。
乃文赶到家时,妈已过世。院子里人员忙乱,熙熙攘攘。家乡风俗:无论谁家有丧事,青壮男女都要放下手中活计,自动前来帮忙;主事的先到,设立账房,负责收支记账:亲朋好友添礼,会员送面、给钱,各路人员花费开支等一一记账,笔笔清楚,事后给主人一份清单。
院里支大锅,焗匠蒸馍,炒菜,供帮忙人员吃喝。中老年妇女缝制寿衣、铭旌、帷幔,发孝布、孝衣的;近邻乡亲向各路亲家报丧的;打墓、做棺材、招待来客的;赶集置办香、箔、大宝、冥钱的;扎、糊金童玉女、陪葬轿车、马的;孝子守灵迎客的……
一切事务都有主事安排,有条不紊,主家不用操心。乃文扑到母亲灵前大哭,痛哭一场,上去几个人把他拉起来,劝慰一番,让他披麻戴孝,与大哥一起出去给旋风——帮忙的人磕头谢恩。然后,主事人和舅家人、姑父母、姨父母、叔父婶子一干人,到屋里商量后事,叫起事。
杰三问:“大姐回来吗?”
乃文说:“他们单位事多,孩子在医院住院,回不来。”
其实是大姐全家只有28元,给他带回25元,连回来的路费都没有,他对着外人不便说,只好撒谎圆场。
杰三说:“父亲在青海,二姐刚走,回不来;通五翻来电报,部队批不来假,也回不来。现在家里就剩我俩和玲妹三人了。”
主事的人说:“仨人就仨人吧。家里还有你婆,七、八十岁了,是否让你舅接回去住几天,别让老人家痛心伤身。”
姨妈说:“先接到我家,事后她愿意住哪儿都行。一会儿我叫闺女用架子车拉王范去。”
一切事儿说停当后,主事人说:“按规矩,老人要停丧5至9天。杰三他妈今年54岁,现在天热,该回来的亲人也都回来了,我的意见是在第五天上午下葬,人土为安!”
表兄贾华堂代表娘家人,说:“我姑受了一辈子苦,临走了,六个儿女只有三个在跟前,太不孝了,翻电报叫他们马上回来。出殡的事,要请阴阳先合个黄道吉日,不能草草了事。”
主事人说:“马上到南街去请阴阳先来合好,合到哪天是哪天,安排好打墓的,别急。”
这里的风俗是,墓要天天挖,不到出殡那天不能停。没人再说啥,也就暂时这么定了。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卫冠武,男,汉族,1943年元月生,东关村八组人,家住担水堂后祖师阁前。1969年西安冶金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任工程公司副经理,副处职务。后调入总公司劳资处,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十多年,高级工程师。2003年在劳资处退休 。

